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中東鐵路

中東鐵路,(俄語:Китайско-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簡稱КВЖД)簡稱“中國東方鐵路”,亦作“東清鐵路”、“東省鐵路”。日俄戰爭結束後稱中東鐵路,即中國東省部鐵路之意。

(與另一箇中東不是一個意思,另一箇中東是歷史上的一個名詞,日本、中國一片叫遠東,伊拉克那一塊叫中東,歐洲的巴爾幹國家、亞洲的地中海沿岸國家和東地中海島國塞浦路斯等地叫近東。)

中東鐵路是沙俄從1897年8月開工,1903年7月14日完工的一條鐵路,從俄國赤塔經中國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到達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的鐵路中在中國境內的一段鐵路,簡稱東清路,整體呈T字形,與沙俄境內的西伯利亞鐵路相連接。民國以後改稱:中國東省鐵路(簡稱中東鐵路或中東路)。

同時修築的從哈爾濱直達旅順的支線鐵路(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習慣上也被認為是東清鐵路的一部分。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哈爾濱老照片

除了修築鐵路,俄國東省鐵路公司還取得鐵路兩側數十公里寬地帶的行政管理權、司法管理權和駐軍的特權,基本就是沿著鐵路線割佔了一大片的土地,形成比一般租界規模大得多的“國中之國”,吃相比英美等國難看多了。

有了鐵路,遠東地區豐富的物產就可以沿著鐵路運送到歐洲,比起海運來說無論時效還是運輸成本都要大大降低。因此也刺激了歐亞貿易的發展,當時鐵路沿線興起一批大小城鎮,特別是東省鐵路公司的管理中心,鐵路樞紐哈爾濱。

當時先後有33個國家的16萬餘僑民聚集這裡,19個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時,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政府與俄國簽訂《朴茨茅斯和約》,俄國將其對旅大的租借權及東清鐵路長春至旅順段的所有權和管理權轉給日本,稱為南滿鐵路。

1905年12月22日,當時的滿清政府又被迫與日俄簽訂了《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及附約》,承認俄國的轉讓生效。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十月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後,新生蘇維埃政權誕生,發佈了三次對華宣言,表示放棄歷屆俄國政府與中國政府訂立的所有條約,放棄奪取的一切中國領土,願意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於是中國開始逐步收回對東清鐵路附屬地的管轄權。

到了1920年,東清鐵路更名為中國東方鐵路,簡稱中東鐵路。1924年,中蘇雙方簽訂《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以及暫行管理中東路協定,條約規定中東路為中蘇合辦、純系商業性質的鐵路,並允諾中國可以用中國資本贖回鐵路以及附屬的一切財產。

但是實際上,中蘇在合營中東鐵路問題上,也是齟齬叢生,屢衍爭端。蘇俄實際上並未認真履行簽訂的《奉俄協定》,對應歸還中方的非鐵路本身之營業,如電報、電話、礦山、圖書館、天文臺、學校等並未交付中方。

在鐵路管理局也由蘇俄單方面控制,在2700多名職員中,中方人員佔400人,且多為翻譯及低級職員,沒有任何的決策權。路局機關的行文,除了理事會公文及路局會議決議系中俄文並行外,其餘均為俄文,一切財政結算也以盧布為準。對歷年鐵路收入餘款如何處理,中蘇雙方意見也大有分歧。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很快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由於國民黨政府以武力封閉在其統治區域內的各蘇聯領事館,轉而投入英美的懷抱,失望的蘇聯陸續撤回廣州、上海、武漢等地的領事館人員,僅存駐東北的各領事館。

為了報復國民政府,蘇聯公然違反條約,並於1925年1月20日同日本簽署了《蘇日協定》,依舊承認《朴茨茅斯和約》有效。

蘇聯的做法沒什麼稀奇,早先蘇聯在與北洋政府建立外交關係的同時,就大力支持國共兩黨合作領導下的、以推翻北洋政府為目標的國民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時期,北伐軍的軍事總顧問加倫將軍就是蘇聯人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元帥,他也是後來中東路事件中蘇軍主帥。

蘇聯的做法引起中國政府不滿的同時,南京國民政府正積極開展“革命外交”,致力於訂立新約與收回主權。但是蔣介石與蘇聯人的談判並不順利,雙方恩怨由來已久,國共合作時期蔣介石去過一趟蘇聯,與蘇聯結下了樑子,此事暫且按下不表。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中東路事件被繳獲的旗幟

也就是說,於公於私,雙方都想幹上一場。

很快在老蔣的授意以及東北一群人的挑撥之下,張學良發動了中東鐵路事件,雙方爆發戰爭,結果張學良慘敗,還賠上了黑瞎子島。此次事件中東北軍傷亡2000名,被俘7000餘名,蘇軍被擊斃143人,失蹤4人,受傷665人。

1929年12月3日,經過談判,蔡運升與蘇聯代表斯曼諾夫斯基在雙城子簽訂《停戰議定書》(又稱“雙城子會議紀要”)。規定東北當局將中東鐵路理事長呂榮寰撤職,由蘇方推薦中東鐵路局正、副新局長;雙方重申遵守中俄、奉俄兩協定。

5日,蔡回瀋陽報告。6日,東北政委會決定承認《停戰議定書》,並派蔡為正式會議代表。5日呂榮寰辭去中東鐵路督辦職務。11日,郭福綿代理中東鐵路公司督辦。

12月16日,蔡運升與蘇方代表斯曼諾夫斯基、梅里尼可夫在伯力外交公署開始舉行中蘇預備會議。22日,蔡運升與梅里尼可夫在伯力簽訂《中蘇伯力會議草約》,規定兩國立即息爭,中東鐵路恢復中蘇合辦,蘇軍儘速退出滿洲里,彼此釋放所俘軍民,重設領事館。蘇方推薦魯德義、簡尼索夫為中東鐵路正、副局長。

協定恢復了蘇聯在中東鐵路管理中的原有權益,維持中東鐵路為中蘇兩國共管的狀態。儘管國民政府強烈反對,民間亦將蔡運升視為賣國賊,但是此時大局已定,迴天無力。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中東鐵路哈爾濱火車站

但是蘇聯花費不少代價拿回來的中東鐵路特權,在僅僅過了兩三年之後,便再次被出售給了日本。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地區為日本獨佔。1932年,“偽滿洲國”建立。日本野心逐步膨脹,決定獨霸中東鐵路,但其並沒有直接武力奪取,而是採取破壞、干擾鐵路的正常運營等方式。

截至1933年,“日本已在中東鐵路沿線附近修築近一千公里的鐵路和兩千公里的公路 , 搶奪了中東鐵路的部分運輸量”。同年4月,日本阻斷了滿洲里與西伯利亞的鐵路運輸,5月,日本又將鐵路東端出口封閉。

而日本總領事在照會蘇聯鐵路局長時,甚至威脅說:如果俄國軍隊進入滿洲國,日本將予保衛措施解決。因為中東鐵路問題,蘇日關係非常緊張,日軍甚至在滿洲里、綏芬河調集了大量軍隊,準備隨時進攻蘇聯。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中東鐵路

實際上日本對蘇聯仇視已久,或者是日俄雙方在遠東尤其是東北地區的爭奪由來已久。早先日俄就在中國東北爆發日俄大戰,雙方大打出手,在傷亡數十萬人之後,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斡旋下,雙方簽訂朴茨茅斯合約。

合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享有政治軍事及經濟上之"卓越利益",並且不得阻礙或干涉日本對朝鮮的任何措置。俄國將旅順口、大連灣並其附近領土領水之租借權以及有關的其他特權,均移讓與日本政府。俄國將由長春(寬城子)至旅順口之鐵路及一切支線,以及附屬之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均轉讓與日本政府,庫頁島南部和俄國對遼東半島的租借權以及其附近一切島嶼永遠讓與日本。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干涉軍登陸,旭日旗扎眼

日俄一戰讓日本這個賭徒嚐到了豪賭的甜頭,而在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以後,白軍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對紅軍進行反攻倒算。俗話說趁你病要你命。日本為了在東北獲取更大的利益,一口氣吃掉遠東地區,趁著蘇軍在原地地區兵力空虛,直接派遣了七個師團約七萬三千餘人登陸海參崴,佔了整個協約國干涉軍的百分之八十。

到了1918年11月,日軍控制了俄國遠東的所有港口,以及西伯利亞鐵路自赤塔以東的沿線城鎮,並扶持沙俄將軍格里戈裡·米哈伊洛維奇·謝苗諾夫組成“外貝加爾地方臨時政府”,在日軍操縱下控制了從貝加爾湖到滿洲里的大片地域,大量資源和黃金通過鐵路轉海路不斷運回日本,撈得是盆滿缽滿。

從倭寇時代到二戰,日本人對外擴張從來帶著燒殺搶掠,他們在佔據西伯利亞後舊態復萌,四處劫掠燒殺,無惡不作,因此當地人痛恨日本人。雖然15萬干涉軍中也有其他國家的人,但當地抵抗組織主要襲擊日軍,造成大量日軍傷亡。最終,有12,000人喪生。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日本干涉軍

對於俄國女人,日本軍隊也沒有放過。日本軍隊對俄國女人的強姦行為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發展到了最後,日本天皇想哭的心都有。7萬多日本軍隊中4萬多都感染了性病,只剩下3萬多軍隊還算正常人。嚇得其他各國軍隊趕緊換營房,遠遠的離開了日本人。

正因為如此,為了看住日本軍隊的下半身,防止性病蔓延造成部隊戰鬥力爆減,日本軍隊後來實施了慰安婦制度。

可惜日本沒有逍遙多久。蘇俄內戰時期,為了在蘇俄和被日本佔領的濱海地區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避免與日本直接交涉與軍事上爆發衝突,再次產生多線作戰的局面,列寧指導俄共於1920年4月6日成立遠東共和國,並於1920年7月5日,與日本簽署協議,日軍撤出外貝加爾。

同時遠東共和國也在遠東發展壯大蘇維埃力量,利用各種形式打擊日本侵略軍。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蘇俄內戰

1919年11月17日,蘇聯紅軍解放克里米亞半島。弗蘭格爾的部隊就被逼到黑海岸邊的費奧多西亞灣。在協約國艦隊的護送下,弗蘭格爾率領14.5萬白衛軍及其家屬乘船集體出逃土耳其。至此,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基本結束,蘇聯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對付日本。

在1920年6月,美國、英國與其它盟友看到戰局不對,便相繼從符拉迪沃斯託克撤出了干涉軍。可是日軍不甘心好不容易得到的肥肉就這麼吐出來,一直在負隅頑抗。

但是在遭到西伯利亞全民抵抗的情況下,日軍在嚴峻的形勢面前不得不收縮兵力,縮小防區。1920年2月,被游擊隊打得體無完膚的日軍第十四師放棄阿穆爾州。同年決定將外貝加爾及黑龍江方面的軍隊向中東鐵路沿線、濱海州和尼古拉耶夫斯克(廟街)集結。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西伯利亞干涉軍

1920年3月,日軍為保住最後的侵略基地,製造藉口解除了海參崴政府軍隊和濱海州各地的蘇軍武裝。同時從日本內地調來生力軍第十一師、第九師和第八師,並藉口所謂廟街事件派兵佔領了庫頁島。

蘇聯以遠東共和國的形式在遠東發展壯大蘇維埃力量,利用各種形式打擊日本侵略軍。1922年2月佔領水路陸路交通重鎮伯力,接著向海參崴逐漸逼近,迫使日軍又不得不於1922年8月開始從濱海州撤兵,至10月25日,日軍撤離海參崴從海上回國。至此,日軍完全撤離蘇遠東大陸,結束了對蘇聯大陸本土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1922年9月,日軍撤出濱海州和庫頁島對岸全部地區,但直至1925年2月日蘇恢復外交關係後,日軍才於5月正式撤出庫頁島。至此,日本軍國主義對蘇十月革命的武裝干涉以徹底失敗告終。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偽滿洲國

在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後日本不斷的挑釁,蘇聯也是憂心忡忡,蘇日之間必有大戰。1932年8月17日,蘇聯駐日全權代表特羅雅諾夫斯基在日記中寫道:“陸軍部長荒木斷言,日蘇之戰是不可避免的,蘇聯必須準備打這場戰爭。”

但是這一時期的蘇聯,正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雖然國家實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由於工業基礎薄弱、加上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得並不理想。

舉國之力搞的工業總產值只完成計劃指標的93.7%,燃料、黑色金屬冶煉、化學等重要工業部門都未完成計劃,消費資料生產僅完成計劃的78.5%。經濟實力直接影響著軍事實力,直至20世紀30年代,蘇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運輸能力還不足以應付遠東戰爭。

同時也考慮到當時的中東鐵路處於日軍的包圍之中,經濟與軍事地位直線下降,加上“偽滿洲國”成立以後搞的各種小動作,中東鐵路再也無法為蘇聯國內運輸東北的資源和物資,對於蘇聯的重要性已經不如往日。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建立的拖拉機廠

再加上歐洲爆發經濟危機,法西斯勢力蓬勃發展,而歐美國家有禍水東引的意思,為了盡力避免與發生的同時與日本和法西斯的戰爭,1933年5月2日,當時的蘇聯外長李維諾夫正式提議,“願將中東路售與日本或偽滿洲國”。

日本政府隨即電告蘇聯:“滿洲國”已經建國,其作為出售對象更為合適,日本願意作為調節斡旋者,並提供東京為交涉地點。

自1933年6月起,在沒有中國代表的參與下,關於出售中東鐵路問題進行了近兩年的談判,並以蘇聯在售價上再次妥協而告終。

1935年3月24日,蘇聯代表與偽滿代表在東京簽訂了《蘇滿關於中東鐵路轉讓協定》,協定規定:蘇聯以日本國金幣1億4千萬元將中東鐵路一切權利移讓給“滿洲國”政府,此後的中東鐵路則為“滿洲國”政府單獨佔有並管理。

協議簽署當天,中國政府便拒絕承認該條約,並表明中東鐵路的一切權益不被約束。3月26日,中國政府再次“向九國公約國致送節略,指出蘇俄完全違約越權,中國不承認中東路的非法買賣,並保留所有權利。”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偽滿洲國政府大員

但是此時日本已經對東北形成了事實佔領,中東鐵路中國政府即使想染指也毫無辦法,而且當時國聯的立場明顯是偏向於日本的。

在日本侵佔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將東北問題訴諸國聯,希望通過國聯迫使日軍將東北歸還中國。然而弱國無外交,蔣介石的幻想破滅了。國聯幾大國不僅維護日本,還不停給日本輸血。

美國先後扶助日本的軍需財閥鯰川義介在東北完成現代軍事工業體系,美國福特公司與霍特森公司又供給鯰川義介的“滿鐵株式會社”現代化的冶金技術,使之成為當時的“日本鋼鐵工業之王”。

“滿鐵株式會社”在我國東北大肆搜刮人力和資源,其鋼鐵產量解決了日本的重工業相當大的需求。美國的梅隆公司和福特公司則供給日本中島財閥的飛機制造業以新式裝備。從1932年6月至1937年6月這五年之間,在日本對外軍事貿易中,美國佔了45%。

中東鐵路與中日俄(蘇)歷史恩怨

張學良陪同國聯調查團

國聯的報告是這樣寫的:國聯尊重日本人在中國東北的居住權、經商權,並建議在保持中國主權前提下,建立“滿洲自治政府”,由國聯派專人指導;中國東北成為非軍事地區,國聯設立特別警察署維持治安;中日兩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此舉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但國民政府又不得不接受,因為是中國自己提議將東北問題交給國聯的,如果國聯的解決方案日本同意了,中國不同意,那在國際上“理虧”的就是中國了。

而且就算中國玩日本那一套,也是毫無辦法,小六子將整個東北王張作霖攢下的家業一分不剩全送給了關東軍,關東軍實力大漲,而且當時中國與日本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經濟水平還是國際影響力都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中國政府只得無奈吞下這些啞巴虧。

圍繞著中東鐵路,中日俄(蘇)展開了多年的博弈,但是這條鐵路從建成伊始,無論是清政府也好、北洋政府也罷,還是國民政府,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始終是旁觀者、捱揍者的角色,血淋淋的事實再次告訴我們,唯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才能撐得起他的外交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