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華人入選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年度科學人物”

啟迪者,掌局者,破壞者,天使與魔鬼都在我們中間

12月19日,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公佈了他們評選的2018年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包括排名榜首的封面人物、發現了石墨烯“魔角”的中國科學神童曹原在內,共有三位華人上榜。遺憾的是,因為進行了違反科學倫理的實驗,在中外學界都飽受詬病的賀建奎也作為年度科學界的“反面人物”上榜。

三位華人入選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年度科學人物”

3月曾在學術界掀起風暴的曹原此次當選年度人物(圖來自《自然》雜誌)

曹原:《自然》刷屏的中科大少年班神童

今年3月,學術界爆開了一枚大“炸彈”:出身於中科大少年班,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就讀博士的曹原作為第一作者,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連著發表了兩篇重要文章。《自然》甚至在來不及排版的情況下,就刊發了第三篇文章評述這兩篇文章取得的重要成果。

《自然》與《科學》是科學界最權威的兩大綜合性期刊,以報道科學世界中的重大發現、重要突破為使命。能夠在期刊上發文,是無數科學家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評選諾貝爾獎、競選院士、展示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究實力的重要依據。作為國際學術界最搶手的期刊,在《自然》上發表文章也被許多科研人員認為是值得終身為之奮鬥的一項目標。

此次曹原能夠獲得《自然》雜誌如此高的禮遇,主要是因為其在石墨烯上取得的重要發現。石墨烯是一種由碳原子組成的蜂巢狀平面薄膜,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在2004年首次製備成功,兩人也因此獲得了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位華人入選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年度科學人物”

本期年度榜單封面的創意就來自於曹原發現的石墨烯“魔角”(《自然》雜誌封面)

由於石墨烯是世界上已知最薄最堅硬的納米材料,在導電、導熱、透光等方面都具備許多神奇特性,科學界期待它成為下一代半導體材料,幫助人類生產出更好的電池、集成電路,甚至是幫助進行海水淡化、癌症治療。

曹原的研究則為石墨烯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他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也就是所謂的“魔角”,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這一發現轟動國際學界,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一塊新領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科普作家羅會仟撰文表示,曹原的成果為科學家們尋找高溫超導體給出了許多啟示,未來或許能幫助人類找到真正的常溫超導體。

據瞭解,1996年出生的四川少年曹原11歲時開始接受超常教育,用了三年的時間讀完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課程。14歲高考總分為理科669分,考入“嚴濟慈物理英才班”,被人稱“丁老怪”的丁澤軍教授稱為“小怪物”。中科大甚至打破了出於公平而設立的“不連續資助一個人進行兩次海外交流”原則,持續資助曹原前往多國遊學。

《自然》雜誌援引曹原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導師Jarillo-Herrero評價,曹原的實驗技巧和物理直覺令人驚豔,中科大的同學則評價稱,曹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低調沉穩,情商很高。現在,曹原無疑已成為物理學界的明日之星,多家世界名校與研究機構向他伸出橄欖枝。

楊美盈:向一次性塑料宣戰的馬來西亞華人部長

事實上,作為封面人物的曹原,可能是此次《自然》評選十大科學人物中最傾向於理論研究的一位,大多數科學人物入選都是因為其實踐而非研究。馬來西亞的華裔政治家,今年7月剛剛上任的科學與環境部長楊美盈就因為她向一次性塑料宣戰,並支持可降解材料的研發而入選十大科學人物。

三位華人入選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年度科學人物”

楊美盈並非科學家,但她在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之間的平衡能力獲得了《自然》的青睞(《自然》雜誌配圖)

《自然》雜誌指出,她在上任後宣佈了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比例從2%提高到20%、改革電力市場和提高能源效率的目標。她還與困擾東南亞的塑料汙染作鬥爭在全國範圍內禁止塑料垃圾進口。10月31日,楊美盈啟動了一項12年路線圖和法律框架,旨在消除馬來西亞的一次性塑料。

《自然》雜誌更欣賞的似乎還是楊美盈在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之間的平衡能力。在任上,她大力推進本地的環保材料研究和國際先進技術的應用,研究可降解材料。馬來西亞塑料製品協會曾抱怨楊美盈提出的目標高不可攀,但也承認,她給了協會更多發言的空間。

三位華人入選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年度科學人物”

除了支持學界和業界,楊美盈還很擅長爭取民間對於環保的支持(社交媒體截圖)

楊美盈在提出相關目標之初就明確,不會對塑料製品一刀切禁止,而是促進馬來西亞的從業者迎接必然到來的轉型。未來全球對於生態產品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如果馬來西亞能在這一領域成為領導者,將會為整個國家帶來更大的好處。

賀建奎:打開潘多拉盒子的“基因惡棍”

遺憾的是,除了作為正面典型的曹原和楊美盈,另一位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則是作為“反面典型”登上榜單。《自然》留給賀建奎的小標題是“基因惡棍”(CRISPR Rogue)。上一次作為反面角色登上《自然》十大年度科學人物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任命的環保署署長斯科特·普魯特,他上任後撕毀了奧巴馬時期承諾的一系列環保目標。

三位華人入選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年度科學人物”

賀建奎現身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圖片來自中新網)

和曹原一樣,本科就讀於中科大的基因編輯學者賀建奎在11月宣佈,兩名經CRISPR編輯基因的雙胞胎女嬰降生。儘管現代輔助生育技術足以患有艾滋病的父親生出健康的孩子,賀建奎依然決意用編輯胚胎基因的方法來試圖達到免疫艾滋病的目的。

事後,中國國家衛健委回應稱,媒體報道如果屬實,則賀建奎的做法嚴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相關部門和地方正在依法調查,對違法違規行為堅決予以查處。中國醫學科學院也在官網聲明,當前,生殖細胞或早期胚胎基因編輯尚處於基礎研究階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有待全面評估,因而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不應開展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體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操作,也不應資助此類研究。

《自然》指出,科學家們擔心,基因編輯領域現在可能難以獲得資金、監管批准或公眾支持。儘管這項技術可能會為人類發展帶來新的見解,並可能為預防致命的遺傳疾病提供一些方法,但很少有人會認為他的方法有所幫助。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位華人,這份榜單中還包括了不少“非常規”的科學人。例如,為科學領域裡的平權而努力,創建了數百個女性科學家的維基百科詞條的物理學家傑西·韋德;用開源的DNA數據找出了1970到80年代連環殺人犯“金州殺手”的“基因偵探”芭芭拉·雷凡特,還有捕輿者之前介紹過的,受到中國研究機構支持,進度大大加快的“論文開放獲取運動”發起人羅伯特·楊·施密茨。“這份榜單包含了今年科學界大新聞裡面的主角,從超導體的發現到飽受批評的基因編輯嬰兒,”《自然》雜誌特寫主編Rich Monastersky說道。“這十個人的故事濃縮了2018年最難忘的科學事件。他們迫使我們直面一些難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來?我們往哪去?”

參考資料:Nature,2018年12月19日,Nature’s 10:Ten people who mattered this year

澎湃新聞,2018年12月19日,《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天才少年曹原居首,賀建奎來去匆匆

知社學術圈,2018年3月6日,《“魔角”石墨烯織造“高溫”超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創公益基金會,2018年3月6日,石墨烯超導突破!少年班小鮮肉一天兩登《自然》

三位華人入選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年度科學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