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關鍵詞“畫像”信託業

2018年,隨著一系列監管政策落地,推動金融去槓桿後,信託通道業務大幅收縮,資產規模同步下降,信託行業面臨很大的轉型壓力。

展望2019年,嚴監管、縮規模、控風險、謀轉型、新佈局五大“關鍵詞”將圍繞整個信託業的發展。

1 嚴監管

“嚴監管”是2018年信託行業迴避不掉的關鍵詞,延伸到2019年,監管將進一步加強。

在諸多監管新政中,以資管新規對信託行業的影響最為深遠。在降槓桿、去通道的大背景下,徹底打破剛性兌付、禁止產品嵌套、資金池管理、合格投資者門檻上升等規定必然讓信託業經歷轉型“陣痛”。但就長期來看,資管新規對行業發展是利好。

嚴監管的另一方面,是新政帶來的處罰亦層出不窮。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9月末,銀保監會對信託業開出的罰單在19張左右,佔2017年全年罰單的近九成。

業界人士認為,在強監管的外部環境下,信託公司頻繁收到罰單,將對信託公司業務開展帶來較大影響。比如,根據相關規定在受託管理社保基金、保險資金、企業年金、擔任特定目的受託機構以及開辦受託境外理財業務時,對受到行政處罰的信託公司會有限制。另外,行政處罰還有可能影響公司的行業及監管評級。

相關行業人士表示,伴隨強監管時代的到來以及泛資產管理行業的快速發展,2019年,信託業既面臨一個重要拐點,也處於一個新的起點。“如何發揮行業優勢,順應市場變化,發掘新的業務模式,已成為整個信託業面臨的首要任務。”

2 縮規模

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信託公司壓縮通道業務,導致行業資產規模縮水。

截至2017年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突破26萬億元,達26.25萬億元。而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行業管理的信託資產餘額僅為23.14萬億元。

2019年,“去通道、降規模”將繼續成為信託公司的共識。

上海一家信託公司的內部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2019年,伴隨著打破剛兌與去通道的持續深化,可以預見,信託總資產規模依然不會像前幾年一樣高速增長,而是延續2018年的下降趨勢。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整體來看,2019年信託公司的管理規模大幅擴張的可能性不高,要取得收入及利潤的持續上升,關鍵在於是否能進一步拓展主動管理業務,以提升整體報酬率。“相對來說,主動管理能力較強的信託公司,下一階段發展的優勢會持續顯現。”

在銀信通道方面,小小金融總經理劉小峰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隨著資管新規落地,銀行理財子公司資管行業主體地位可比肩信託公司,以銀信通道業務為主的信託公司將受到較大沖擊,帶來的結果是銀信通道成本上漲,規模下降。

“針對資金端所面臨的挑戰,信託公司需提升主動管理能力,藉此提高盈利能力,以抵消資金端成本上漲所帶來的影響。”劉小峰說,另外,要放棄簡單粗放的拼規模增長方式。

相關業內人士認為,對信託公司而言,2018年是夯實基礎、梳理隱患的一年。資管新規為信託存量業務留出了“窗口期”,抓緊窗口期的時間使存量業務完全合規化,在2019年也會繼續成為信託公司的重要工作。

3 控風險

2018年以來,外部環境變化,加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暴露,企業信用違約風險上升,股票質押業務風險凸顯,身處其中的信託業也深受影響。

比如,地處江西的中江信託由於連續踩雷政信項目、工商企業甚至上市公司,一度被業內戲稱為“雷震子”,觸雷項目竟多達兩位數。

除了中小型信託,行業龍頭中信信託旗下項目也遭遇違約,涉及天房集團2億元項目到期無法還款,後期經過多次協商,最終有驚無險獲得解決。

可以說,2018年,多家信託公司的“踩雷”,在打破剛兌的大背景下是一種難以避免的痛。

劉小峰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2019年,信託行業資金端將面臨較大的挑戰,信託產品違約現象還將繼續,高淨值客戶對信託產品的投資意願在降低。

信託行業專家向記者表示,要解決這個問題,2019年,信託公司的核心還是要做好自身的合規管理。一方面,嚴格按照資管新規開展業務操作;另一方面,強化合規管理,梳理底層資產,儘快破除隱患。

“比如,對於初創企業而言,尋求風險投資是一種常見的做法;對於成熟企業,尋求銀行貸款則是普遍的融資方式。”上述信託公司人士如是說,而介於兩者之間的一些企業往往會遭遇“找私募成本太高,找銀行貸不到款”的情況,而信託則可以通過投貸聯動的方式,既能發放貸款,又能入股,從而實現對企業的不同期限、不同性質的組合融資。

在其看來,2019年,信託公司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自己的擅長領域內,找到既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同時又能夠帶來良好商業回報的實體經濟行業,並深耕、發掘行業潛力。

4 謀轉型

2019年,信託公司轉型的方向:一是脫虛向實,二是強化合規。從大方針上來看,提升主動管理能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是信託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尤其信託作為目前唯一橫跨資本、證券與實業三大市場的投資工具,更要發揮自身獨特優勢,通過投貸聯動、產融結合的方式來支持實體經濟產業。

財富管理是轉型的一大方向。此前,由於信託行業一度主要成為“影子銀行”,其資金募集能力沒有得到市場與行業的鍛鍊。但在資管新規落地前後,信託業已經開始意識到,財富管理作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財富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然需求,已經成為信託公司募集資金的重要途徑。

上述信託人士表示,尤其在打破剛兌後,吸引投資者購買信託產品就更具挑戰性。因此,信託公司需要在財富管理理念、信託產品設計、直銷能力建設、財富管理團隊佈局等方面加大投入,這樣才能使信託參與到證券、銀行、第三方理財機構等成熟財富管理行業的競爭中去。

2018年信託產品銷售“難”字當頭。各家信託公司紛紛加大財富中心直銷系統的建設,以求自力更生。而2019年,信託公司將繼續發力財富中心的拓展和建設。

業內人士表示,明顯感覺到各信託公司的財富中心在大幅擴張,客戶經理接到的獵頭電話也比往年多,基本是同行在相互挖角。

5 新佈局

2018年,傳統通道業務逐步萎縮,信託公司多管齊下積極謀求轉型,比如開始向以消費金融信託為代表的零售業務發力。

從信託登記系統的數據看,2月份以來,消費信託的登記數量明顯上升。市場對消費信託的認知度也有了很大提升。

渤海信託消費金融業務負責人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消費金融是信託公司謀求創新轉型的一大藍海,信託公司可以將消費金融機構作為獲客渠道。但是,為應對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信託公司需要從單一的“放款人”角色轉變為資金的管理者,充分運用私募融資、資產證券化等多種金融工具,向資金端上游延伸。同時,具備強大的風控和合規管理能力是在這一新興業務領域取得長遠發展的關鍵。

相關信託行業分析師認為,信託公司發力消費金融業務是大勢所趨,但前提是要具備合法合規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理念、先進的IT風控系統、科學的風控模型、專業的團隊。

“是否具備強大的風控和合規管理能力,是能否在消費金融這一新興業務領域取得長遠發展的核心要素。”該分析師同時表示,這體現在消費金融業務合作伙伴的恰當選擇、服務機構的規範管理、借款人的嚴格篩選等方面。而風險因素的識別、風控模型的搭建等,都需要信託公司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對團隊專業性要求也很高。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