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雲南省造的宣統元寶庫平三錢六分你有嗎?

宣統元寶是清朝貨幣名,是宣統年間發行的宣統年號銀圓。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為前清之正式國幣,原期辛亥十月發行。尚未發行,武昌事起,國體忽變。

賞析—雲南省造的宣統元寶庫平三錢六分你有嗎?

此枚雲南省造宣統元寶庫平三錢六分的銀元收藏在深圳龍光國際

曾委託匯豐銀行代鑄,並定出鑄幣章程,規定它的輕重大小及配合成色。分為五等:每元重七錢二分,配96%--97%足銀;次則三錢六分,減配96%--96%.7成足銀;再次則一錢四分四釐、七分二釐、三分六釐三種,均減配96%--96.4%足銀。這五等即是後來通稱的"一元"、"半元"(五角)、"二角"、"一角"及"五分"銀幣。起初僅在廣東、福建、天津等處流通,後來盛行於上海,這是中國自鑄近代銀元的開始。

清代貨幣、紙鈔、銅幣並行,至嘉慶年間發行新式銀元,而光緒年間鑄行金、銀幣更多。洋務運動也影響到鑄幣業,

兩廣總督張之洞曾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委託使英大臣在英國訂購全套造幣機器,並在廣東錢局首鑄機制銀元和銅元。其後,各省紛紛仿效,購制國外機械鑄造銀、銅元。包括廣東錢局在內,許多造幣機均訂購自著名的英國倫敦伯明翰造幣有限公司。英國大工業的介入,使銀幣也沾染上西方色彩。

宣統登基後,開始鑄造宣統年號銀圓。

銀幣單位之爭--宣統元寶無一兩銀元

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造幣廠鑄造銀元。幣面中央是漢文"光緒元寶"四字,周圍有九個漢字"廣東省庫平七錢三分",後改為七錢二分;背面為蟠龍花紋及英文,通稱"龍洋"。曾委託匯豐銀行代鑄,並定出鑄幣章程,規定它的輕重大小及配合成色。分為五等:每元重七錢二分,配96%--97%足銀;次則三錢六分,減配96%--96%.7成足銀;再次則一錢四分四釐、七分二釐、三分六釐三種,均減配96%--96.4%足銀。這五等即是後來通稱的"一元"、"半元"(五角)、"二角"、"一角"及"五分"銀幣。起初僅在廣東、福建、天津等處流通,後來盛行於上海,這是中國自鑄近代銀元的開始。

賞析—雲南省造的宣統元寶庫平三錢六分你有嗎?

此枚雲南省造宣統元寶庫平三錢六分的銀元收藏在深圳龍光國際

此後,各省群起設廠自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後,輿論對自鑄銀元特別支持,康有為等紛紛上書稱頌廣東、湖北鑄幣的成效,痛陳洋錢侵蝕之害,認為自鑄可以消除銀兩解庫出入之弊,調劑錢之不足,可收利權,裕國利民。有些政府官員還認為是解決財政困難的救急良策。大利所在,不待清廷下令推廣,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內展開。1899年已有十多個省區設廠鼓鑄銀元。

各省各自為政,管理混亂,銀元原來的優點被削弱,形式、重量、成色各省不同,有的差距較大,導致各種銀元的市價漲落不定。各省銀元都標上了本省省名,因品質不一,互相抵制,流通不暢。各省濫鑄,數量過剩。

清廷企圖把銀元鑄造權收歸中央,獨佔鑄幣盈利。光緒二十五年下令除廣東、湖北兩局外,其餘全部裁撤。但這個措施立即遭到地方勢力反對。於是清廷又准許增加北洋、南洋和吉林三局。1905年又設鑄造銀錢總廠於天津,鑄造金銀銅三品貨幣。只留北洋、南洋、廣東、湖北四局作為分廠。

"光緒元寶"洋元出現不久,清朝朝野上下發生了銀元以"兩"還是以"元"為單位的爭論,幣制未能統一。多數造幣廠鑄造七錢二分銀元,少數造幣廠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制定"銀幣分量成色章程"法定銀元為庫平壹兩後,鑄行了部分 "庫平壹兩" "光緒元寶"。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人認為,銀兩是祖宗成法,過去仿鑄洋元,乃一時權宜之計,不可作為定製,並攻擊"元單位"是"上損國體,下失民信,內便中飽,外長漏卮"。竭力主張以兩為單位。以度支部尚書載澤和新官僚盛宣懷為首的元單位派則竭力主張:"不用兩錢分釐名目,只須以枚計算,期與他國貨幣相通。為金本位之準備,不宜執行舊日成規。而銀錢流轉,以商家貿易、民間日用為大宗。國家稅收特其一端,若概用一兩幣制,揆之國計民生程度未能盡合。且貨幣通弊,重則私熔,亦須預防。"並從分量、成色、幣制搭配和市面流通四個方面分析"兩單位"不及"元單位"。他們一方面頂住"上諭",一方面採用迂迴戰術,繼續大造輿論,主張繼續鑄行龍洋,並於1907年擬訂"鑄造新銀幣分量,成色章程"五條,開始在天津廠試鑄重七錢二分的銀元。

1908年年底,清政府先後兩次把銀元單位問題徵求全國二十四個督撫的意見。贊成"兩"單位的十二人,"元"單位的九人,兩、元並用的三人。度支部主張設立幣制調查局來廣泛收集各方意見。不久慈禧、光緒病故,政局變動, "元"單位趁亂出了頭。盛宣懷為載澤出謀:幣制尚待調查,而民生日用所需,不可一日無交易之物,可暫時先照早已通用的銀元(即龍洋),成色96%--97%分量不變。

他們還擬訂統一幣制辦法,由中央銀行統一幣制。在辦法中設計的紙幣、金幣、銀幣和鎳銅幣,完全採用西法。其中銀元分五等,一元銀幣重七錢二分,含純銀六錢四分八釐。接著發動上海總商會上書清廷,強烈反對鑄一兩重銀幣。在內外夾攻下,攝政王企圖行新政收買人心,令度支部再議幣制,載澤就全盤否定了兩單位。

因此,在宣統年代,只有七錢二分;三錢六分和一錢四分四的"宣統元寶"銀元,而沒有一兩的"宣統元寶"銀元。

賞析—雲南省造的宣統元寶庫平三錢六分你有嗎?

賞析—雲南省造的宣統元寶庫平三錢六分你有嗎?

此枚雲南省造宣統元寶庫平三錢六分,重13.1克左右。大小合適,尺寸頗佳。錢幣正面珠圈內鑄滿漢文“光緒元寶”,珠圈外上環鑄刻“雲南省造”,下環鑄“庫平三錢六分”,字體端莊工整,挺拔俊秀,筆法流暢,十分俊美。錢幣背面中心為蟠龍圖案,紋理清晰,線條優美,龍麟細膩,定睛一看猶如一條翱翔天際的神龍,讓人歎為觀止。上環書英文:YUN-NAN PROVINCE(雲南省),下環依舊鐫刻英文:3MACE AND 6 CANDAREENS (三錢六分),左右各鑄十字星,小巧精美,玲瓏可愛,藝術價值極高。藏品有自然的銀鏽,品相完好,形制規整,質地優良,字體筆法流暢,紋飾刻制工細。此種錢幣存世量稀少,有不錯的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