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把習以為常的殘酷展示出來!

《狗十三》的名字,聽上去很多人會疑惑,十三歲的是少女,怎麼就成了狗十三了?

但當你看了這部電影后,你會明白這個標題的貼切——13歲的少女李玩,就是像那兩隻被關在廁所的小狗“愛因斯坦”一樣,在聽話教育的牢籠中,被粗暴對待著長大的。兩隻小狗也就像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純真一樣,在成長過程中被父親輕易丟棄。


《狗十三》把習以為常的殘酷展示出來!

在這部電影裡,沒有墮胎、強姦、小三、逃學等看起來殘酷,但離普通觀眾的生活很遠的狗血情節,但我認為,它比所有矯情的“殘酷青春片”都完美地表現出了一代人青春之真實,它的真實就在於,它描繪了一個特別正常的家庭,一對特別正常的父女,正常到,李玩遇到的事情,完全就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發生的事情。


《狗十三》把習以為常的殘酷展示出來!


電影中唯一一次出現的家暴,也比我身邊絕大多數人所經歷的捱打,要輕得多。如果你稍微留意,就會發現中國家庭對孩子的暴力,其嚴重程度是令人髮指的。更何況,這個父親還為自己的暴行,抱歉認錯。單就這點,就比絕大多數從不道歉的中國父母要強很多了。


《狗十三》把習以為常的殘酷展示出來!


電影中的女兒,也比普通的青春片女主要乖巧得多,她天資聰明,物理成績很好,愛看《時間簡史》,有對平行宇宙的單純的嚮往,唯一偏科的英語也願意努力學習,並且稍作努力成績就有所提升。女兒的青春裡,沒有早戀,沒有逃課,也沒有對繼母,以及對家庭中其他長輩的反叛和撕扯。

然而就是這樣的父親和女兒,仍在中國式教育中,成為了兩個無法溝通的,孤獨的受害者。

這樣的情況是如何形成的呢?中國式家庭的第一大利器,叫做聽話。

聽話意味著,作為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你沒有作出選擇的權利,只能服從。


《狗十三》把習以為常的殘酷展示出來!


電影開頭,李玩糾結著是選物理小組還是天文小組,後來發現,自己的糾結根本沒卵用,只憑借班主任一句“英語比賽拿獎可以直升高中”,父親就強迫她選了英語小組,隨後又用給錢的方式安撫李玩。

先強制性做出決定,然後用軟硬兼施的方式強迫孩子接受,是父親讓女兒聽話的最主要馴化方式。小狗愛因斯坦進入李玩的生活,正是父親和繼母為了讓李玩接受弟弟的出生,而想出的套路。

小狗不是李玩想要的,但也許是因為同病相憐,楚楚可憐的愛因斯坦,輕易就打動了寄養在爺爺奶奶家的李玩。但小狗愛因斯坦剛剛走進李玩心裡,爺爺就把狗弄丟了。


《狗十三》把習以為常的殘酷展示出來!


狗丟了,本身是一個不幸的錯誤。但是更耐人尋味的是大人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繼母買來輪滑鞋,企圖用另一個物質上的好處彌補繼女失去狗的痛苦。在她眼裡,小狗愛因斯坦就是一個隨時替代的玩物。而父親的態度則是一系列的道德綁架。


《狗十三》把習以為常的殘酷展示出來!


大人們面面相覷,本來,養狗是為了先哄好李玩,再宣佈弟弟的存在的,沒想到套路失敗,狗丟了,李玩的“作鬧”讓家裡不得安寧,於是繼母想出一個點子。

在課堂上,李玩被告知,愛因斯坦回來了,她興高采烈地回到家,才發現是繼母又買了一隻相像的狗息事寧人。在大人眼裡,狗只是安撫孩子的一個玩物,是沒有自我意識的畜生,一個丟了,就再買一個相似的。

再買一條狗,是想平息家長的麻煩,但買狗這一行為,不僅否定了丟狗的錯誤,也斷絕了找到真正的“愛因斯坦”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它否定的是女兒內心真正的需求。


《狗十三》把習以為常的殘酷展示出來!


在這場買狗、丟狗、指鹿為馬的鬧劇中,自始至終,家長都在以“為你好”的方式來替孩子做選擇,做出的選擇都是出於家長的自我中心,做出的對自己好的選擇。而孩子是沒有資格去作出自己的選擇的,真實的需求也不會被聽見。

就像電影中,李玩一喝牛奶就吐,吐了無數次,但是奶奶仍然堅持讓她喝,因為牛奶“對你好”。李玩是否想喝牛奶,牛奶對李玩是否真的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奶奶覺得它重要。

在這樣的家庭裡,一切行為準則以大人的自我中心為標準,根本不存在客觀規則,在家長看來,孩子犯錯,錯不在於“做了什麼”,而在於不聽話,不服從。


《狗十三》把習以為常的殘酷展示出來!


在電影中,李玩一度把這樣的相處模式也複製給了愛因斯坦2號,怕狗再次被丟,她就把狗帶到學校,上學時,把狗放在高處,無視狗的恐懼。

她甚至學會了通過服從父母,實現父母的願望,討父母歡心來換取一定程度的自由。比如學好父親重視的英語,換來父親承諾過的天文展覽。拿物理競賽得獎,換取愛因斯坦2號的下落。


《狗十三》把習以為常的殘酷展示出來!

因為沒辦法直面自己的慾望,大多數長大後的中國人選擇了“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的日常表演,既想要,又不能說出自己真實的慾望,而是要用滿口的仁義道德,利他的藉口去粉飾,甚至需要用瞞與騙的方式去得到想要的結果。電影中,父親對李玩做的幾乎每件事,都是通過瞞與騙的方式完成。

中國式家庭的另一大殺器,懂事,就是讓你去配合這種瞞與騙的套路,配合這種偽善的表演。電影中,這種中國人骨子裡,因為自由意志喪失導致的偽善,在兩場油膩飯局中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為了討好領導,父親先騙女兒說要帶她去天文展,又在路上提出先去領導飯局。在飯局上,李玩不得不配合地聽著領導虛偽的長篇大論。在爸爸的指令下表演服從,喝酒。那個去天文展的承諾,從頭到尾都是一場騙局。


《狗十三》把習以為常的殘酷展示出來!


這種只屬於人的偽善,愛因斯坦2號不懂,在熊孩子昭昭打家裡的成員時,所有人都配合著他的表演,只有愛因斯坦2號,咬了粗暴對待它的熊孩子。電影中,動物就像那個皇帝的新衣中,唯一說真話的孩子,不能適應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在繼母要把狗送到狗肉店的歇斯底里中,李玩再一次失去了愛因斯坦。


《狗十三》把習以為常的殘酷展示出來!


我想,這部電影最大的價值,就是把我們習以為常的殘酷展示出來,並讓我們意識到,這有多殘酷。在推崇“聽話懂事”的中國式教育中長大後,我們會失去判斷,意識不到這其中的殘忍,然後把這樣對自我意志的剝奪,就這樣一代代傳下去。

但其實,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是有選擇的。當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時,我們可以做出改變。從某種程度上,《狗十三》是拍給每一個曾是孩子的大人看的。它像一記警鐘,提醒你,當你變成真正的大人時,請不要成為自己曾憎恨的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