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對方在詭辯,如何駁倒詭辯術?

名家的諸多命題有辯證的思維,對古代樸素辯證法有一定的影響,名家學者因為能言善辯而名噪一時,但是到了後期這些走火入魔,提出一些毫無意義的論題,像什麼“雞三足”“火不熱”之類的,明明不符合事實,卻沒人能駁倒他們,直到遇到鄒夫子。

明知對方在詭辯,如何駁倒詭辯術?

辯論是針對某一話題各抒己見,目的是為了讓對方明白,是很好的學說討論交流的方式,大家都能明白他人的觀點看法,各有所得。但是有的人在辯論中出於各種目的,要說服對方,從而忽略了爭辯的意義,陷入詭辯之中。你覺得他的觀點不對,卻又始終說不過他。

我之前在《諸子百家之名家》中介紹過辯論術,簡單的說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果他的學說沒有矛盾,可以通過辯論多瞭解些對方的觀點,如果他的學說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自然也就不知道去學習了。詭辯術於辯術不同,雖然都是依託邏輯思維之下的口才,目的卻截然不同,詭辯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贏”。

明知對方在詭辯,如何駁倒詭辯術?

要想駁倒對方的詭辯,首先要明白對方的套路,詭辯者通過邏輯推理,利用一些手段,將一些扭曲的論證說的頭頭是道,因為看上去有理有據,所以對人的判斷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能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從而達到詭辯者的目的。

我總結了一下詭辯者的常用手法,大概有三種,要麼在概念上玩文字遊戲,要麼在依據上做些文章,最可惡的詭辯是將觀念上的分歧發展成人與人的對立,利用一些攻擊性語言來達到目的。具體如下:

一、偷換概念

1、偷換論題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2、偷換論據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3、偷換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轉化成另一種概念。

4、利用片面的觀點混淆對全面的判斷。

5、利用事物的個性與共性差別,混淆概念。

6、利用個別現象解釋一般現象。

7、利用特殊情況混淆正常情況。

8、利用相似概念的共同點,淡化兩種概念的區別。

9、利用多義詞,含糊詞的不同說法,混淆概念。

二、錯誤引證

1、利用權威人士的評價或者名人名言作為引證。

2、斷章取義附會個人觀點作為引證。

3、捕風捉影曲解事實作為引證。

4、利用論據和論題相互論證。

5、將有關論題正確但不重要的例子作為論證。

三、人身攻擊

1、利用對手的負面消息反駁對手的觀點。

2、利用對手錯誤或失言反駁對手的觀點。

3、利用詆譭對手名聲的方法反駁對手的觀點。

4、利用反駁觀點出處的方法反駁對手的觀點。

5、利用自己優勝對手的其他條件反駁對手的觀點。

可能總結的不全面,但這是可以作為一些參考。細細推敲一些對方的言論,憑藉詭辯說服人的言論是站不住腳的。有個技巧就是“言多必失”,不管是自己還是對方都一樣,話不在多說清楚就行,同樣也可以用問句引導對方多說話,分析對方的邏輯。

公孫龍子靠“白馬非馬論”名楊天下,無數學者前來辯論都鎩羽而歸,孔子的六世孫孔穿也被說的啞口無言。直到鄒夫子路過趙國,平原君請鄒子與公孫龍子進行辯論,鄒子痛陳詭辯之害,說明詭辯的本質是“用繁文縟節來作為憑據,用華麗詞藻偷換概念,用巧言飾辭來互相詆譭,總要別人認輸才肯住口的作法。”有害君子風度,不屑於之辯論。平原君聽懂了,從此不再進行這種無意義的爭辯,從此疏遠了公孫龍。

明知對方在詭辯,如何駁倒詭辯術?

通過交談弄明白對方的邏輯,如果是用偷換概念或者錯誤的引證,直接用他換掉的部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果對方言語過激,夾棍帶槍的說話,亂扣帽子,或以以上列舉的套路直接揭露他的詭辯言論,或以無益之辯告知對方,主動退出辯論。根據自己想要達到的結果,自行選擇如何處置。到這一步心態很關鍵,挑釁的對手不會一開始就明槍暗箭,而是故意會用一些言辭激怒你,你一生氣思維就亂了,一罵人就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