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酒、還有芝加哥

“我邂逅了一座城市,一座真正的城市,它叫芝加哥。”——英國作家吉卜林

爵士樂、酒、還有芝加哥

東方,藝術家醉了酒,寫詩。

西方,藝術家醉了酒,寫歌。

聞名遐邇的爵士樂,便是在美國芝加哥的地下酒吧中孕育、興盛。

和如今很多流行的音樂一樣,爵士樂也同樣由黑人創造。從最初的宗教音樂,到Bluse(藍調)的誕生,再到大量的黑人銅管樂隊湧現,融合、發展,一種新的音樂形式正呼之欲出。


爵士樂、酒、還有芝加哥

Miles Davis – Kind of Blue (1959)


而此時的世界,剛剛步入二十世紀。此時的美國,正朝著世界第一的寶座發起衝擊。

繁榮的泡沫經濟,給予了人們醉生夢死的搖籃,在這繁華的幻夢中,藝術的靈感得到了激發。

終於,在美國北部的城市芝加哥,那些上流人士不願涉足的地下酒吧裡,在那些一壺酒,一曲歌,一夜晚的男男女女之中,爵士樂誕生了。


爵士樂、酒、還有芝加哥

The Thelonious Monk Quartet – Monk’s Dream (1963)


一個來自新奧爾良的名不見經傳的長號手,首次使用了“Jazz”來形容這一全新的音樂形式。

在一家家地下酒吧裡,伴隨薩克斯迷醉的音色,一首首爵士樂誕生,給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平添了一份浮華醉人的風韻。

爵士樂、酒、還有芝加哥

但很快,“禁酒令”頒佈,飲酒成為犯罪。

可爵士樂並沒有因此而停滯不前,美國指揮家保羅·懷特曼將爵士樂從暗無天日的地下酒吧帶到了燈火輝煌的音樂廳。

這種新潮流招致了很多的非議與批評。卻也正是因此,讓爵士樂在美國和歐洲變得家喻戶曉,全世界都被它所吸引。

當然,這也包含了民國時期的中國。

爵士樂、酒、還有芝加哥

那時的中國還是一個軍閥混戰的國度,可大上海已經展示出了它作為世界性都市的巨大潛力。

在當時的大街小巷都能聽到樂手演奏爵士樂,更遑論紙醉金迷的大上海夜總會之中。

這一慵懶又歡快的音樂形式,伴隨著一杯杯西洋酒,在那個亂世之中,就像是一針安慰劑,讓人暫且忘卻俗世。


到如今,爵士樂雖然日漸式微,可依然有李泉、丁薇等歌手在堅持創作。


爵士樂、酒、還有芝加哥


走鋼索的人 – 李泉 (1999)

慵懶而傷感的音色,緩慢而搖曳的節奏,平靜而低沉的薩克斯,醉意朦朧的男女,一幅幅迷幻醇香的爵士畫面緩緩鋪開……

爵士樂在變,不斷融合搖滾、說唱等風格,煥發新的光彩。

酒也在變,從被汙名禁飲,到尋常飲品,越來越純粹與簡單。

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音樂與酒,始終相伴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