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一想到早茶,粵遊君的身體即刻暖了起來。

每當天氣陰冷時,人們最想做的事情

無非就是吃吃吃了~

而作為廣東人心中的獨家記憶,

一頓豐富的早茶,

除了帶來飽腹的滿足感以外,

更讓你的好心情持續良久。

今天粵遊君就和大家一起

來聊聊“飲茶”這件小事兒~


飲茶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飲啖茶,食個包”,飲茶作為廣州人的生活方式,透著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在茶樓裡點上一盅多件,與同桌人邊吃邊聊,構成了廣州歷史長河中的一幅畫卷,透著溫暖熟稔的香味。


古往今來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點心泰斗賦詩為廣式點心“打call”


峰巒起伏小云山,

學語孩童常細喃。

皮感力回藏潤澤,

定留歡樂滿人間。

——《叉燒包》


這是南粵點心泰斗何世晃的詩作,幾句詩文將叉燒包的經典外形,以及廣州人與點心之間的細膩情愫躍然紙上。創作點心詩文,練習書法,發朋友圈分享,是何老晚年生活的一大樂趣。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與何老見面是在一間老字號茶樓裡,剛好大冬天,85歲高齡的他一身深綠色羽絨服,腰桿筆直,絲毫不見倦意,而且那段時間還忙著出差。身為餐飲業國家一級評委,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何老受聘為多個餐飲組織的顧問,但只要關乎他心愛的廣式點心,他總是樂此不疲。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廣式點心是無與倫比的。”這位在點心界摸爬滾打了近70年的行尊級人物,懇切地為粵點“打call”。

單就款式而言,廣式點心就多達上千種。這種集合中西文化特色、種類繁多的廣式點心,其誕生和盛行要追溯至清朝時期:

廣州十三行成為清朝“一口通商”後唯一對外通商口岸,也是當時世界第四大的對外通商口岸,西點由此進入廣州。隨著各地官員攜廚師進入這座城市後,廣式點心的烹飪技法便開始集中西南北之大成,從幾十種演變成上千種。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廣式點心發展的高潮期,要追溯至解放前,廣州三大食肆分別推出6款甜6款鹹的星期美點,每週一換,推陳出新,緊跟時令,掀起一陣浪潮。

曾經在三大食肆之一南方大廈9樓餐廳任點心師傅的何世晃,和同城的其它點心師傅一樣,凌晨3點多就要起床備工,燒火熱爐搓面做點心。如今和何老交談之間,依然能夠感覺到他為點心傾注的熱情絲毫未減。一籠蝦餃端上來,造型應是鼓起的,“蝦餃之所以有其名,是因為造型像只蝦。”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在何老的《粵點詩集》一書中,還有每樣點心的具體做法。在書中,每樣點心的做法一目瞭然,用料用量精確到克,製作步驟鉅細靡遺。但他也深知,真正能夠成為點心大師,非朝夕之功,要成為一名在行業立得住腳的點心師傅,悟性好的也要三四年。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說何老如今桃李滿天下並非言過其實,他曾經任教過的廣州飲食中專院校,為廣州輸送了大量的點心師傅,他的關門弟子盧銘(音)在前進路新興飯店掌廚,這家飯店仍然保留了很多傳統廣式點心,其中一道“蟹蓋豬油包”深得人心,也吸引了不少行家慕名前往,一嘆美味。

現場特寫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不僅早茶旺,午茶晚茶也排長龍


“當下,廣式點心的發展又迎來了新的高潮期。”何世晃的這一論斷,源於務實而理性的餐飲消費觀,點都德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點都德-大茶樓 (來源於點都德官網)

“到廣州當然要嚐嚐點都德了!”盧小姐從黑龍江遠道而來,朋友們都推薦這家店,她慕名前往。週五的上午11時左右,點都德位於楊箕地鐵口附近的一家門店已經幾乎客滿,而在週末,這個時候已經開始有人排隊候餐。大排長龍的情形經常出現在點都德的多家門店,這家專營點心的企業,成立短短三年間,開業門店數量超30間,成績亮眼。

☉ 一盅兩件(茉莉攝)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實際上,點都德流著正宗廣式茶樓的血脈。最早的“點都德”源於1933年,“點都德”來源於粵語“點都得”,意為:怎樣都沒問題,體現出廣府人隨和務實的性格特徵。至今,這不但只是一句口頭禪,還是廣州市內家喻戶曉的連鎖茶樓品牌。

趟櫳門、牌匾、對聯、琉璃瓦、滿洲窗、鳥籠吊燈,盡顯嶺南風情;氤氳的紫砂壺功夫茶配上小爐滾水,青皮慈竹蒸籠裡是即點即蒸的蝦餃、燒賣、叉燒包,在這座茶樓中,鐫刻著講究卻不矯情的人文風情,保存著廣州人喜聞樂見的生活方式。


如今的掌門人沈志輝,志承祖業,此前已經在餐飲界摸爬滾打多年的他,打算將祖輩的點心事業和茶樓文化發揚光大,於是重新掛上了“點都德”的招牌。

☉ 不同於優雅安靜時尚的西式下午茶,早茶的熱鬧是一種特別的氛圍。(茉莉攝)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新時代的廣式點心需要新的詮釋。在點都德,很多爆款產品不再是傳統的模樣,比如看上去飽滿蓬鬆的大件油條,顛覆了傳統瘦長的形象,口感上也更鬆軟又不失勁道,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以現代的方式,把點心的價值重新挖掘出來,這也許就是我的使命。”沈志輝說,他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和媽媽一起吃叉燒包的情形,甜蜜而溫馨。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飲茶雖然是傳統文化,但並不是“老炳”的專利。在點都德門外排隊的“長龍”裡,既有3歲幼童,亦有80多歲的老叟。飲茶的時間也不侷限於早中午,熱門的門店下午和晚上依然人氣不減,門庭若市。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做成全天無休的廣式茶樓,對於經營者而言無疑是挑戰。早茶過去只是粵菜中的小分支,點心不過是早上供應,連點心師傅也被戲稱為“二奶仔”,地位不高。而隨著點心文化越來越受推崇,廣式點心師傅的地位和待遇也在水漲船高,這為廣式點心的傳承注入著源源不斷的堅實力量。

品鑑指南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點心“四大天王”,排長隊也要吃

叉燒包、蝦餃、幹蒸燒賣、蛋撻,堪稱廣式點心的“四大天王”,幾乎在每家供應點心的餐廳都能吃到。但出品並非家家好,如何識別一隻好的蝦餃?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粵點大師陳勳曾提到,用筷子夾起一隻蝦餃,翻看沒有皺褶的底部,如果底部和上部的外皮顏色是一樣的半透明狀,那就證明這隻蝦餃在蒸的時候火候均勻,整隻蝦餃已熟透。

“飲啖茶,食個包。”這句粵式俗語,只要一提起,塵封在老廣州人的記憶就會被揭開,那股甜鹹交織,肥而不膩的味道,迴盪在唇齒之間。


幹蒸燒賣有豬肉乾蒸燒賣和牛肉燒賣兩種,用薄面皮裹半露的肉餡料蒸熟,色鮮味美,質地爽潤,爽口不膩。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廣式蛋撻是舊時從英國下午茶裡的茶點啟發而來的創意甜點。真正好味的廣式蛋撻,行家自有標準,比如“蛋黃餡大而實,牛油撻皮酥似曲奇,蛋黃瓤少而天潤,撻皮酥鬆似可頌”。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好吃且價平,是點心深得人心的根本原因。從連鎖茶樓,到普通餐廳,再到深藏在老街巷裡的食肆,飲茶的花費並不貴,從過去的一盅兩件,到現在的一盅多件,在百餘款的點心中,總有一款適合你。


覓食攻略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白天鵝賓館宏圖府餐廳

必嘗美味:羊城鮮蝦餃,從蝦餃的造型到味道,出品皆保持一流水準。

地址:廣州市荔灣區沙面南街1號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點一籠

必嘗美味:京蔥牛柳包是各大美食媒體報道過的經典款,選用原條黑椒牛柳,肉汁飽滿,與炒香的京蔥和洋蔥配著煎包一起吃,餘味悠長。

地址:廣州市多寶路211號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新興飯店

必嘗美味:蟹蓋豬油包是懷舊廣式點心,鬆軟不黏牙,由於減少了豬油和冰肉的分量,改以冬瓜茸和果仁為主,因而口感更清爽。

地址:廣州市前進路92號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文丨周人果

圖丨視覺中國(署名除外)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食在廣東丨一盅多件,勾勒老廣生活百態

今日話題:冬天裡,你最愛吃的早餐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