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萬刷手待命”:還有多少“六年刷單老店”


“60萬刷手待命”:還有多少“六年刷單老店”


圖為“握手網”軟件刷單任務界面。新京報調查記者

第三隻眼

一家靠違法生存的刷單平臺,六年過去了仍活得很好,恐怕還不能簡單歸之為“獵物太狡猾”。

誰能料想,貌似風平浪靜的電商世界裡,竟還暗藏著一個“刷單江湖”。

“雙十一”時,你為吸引客流,拼了命地玩促銷,一些不法商家卻在“投機取巧”,靠刷單平臺刷銷量、刷好評提升商品關注度。據新京報報道,在“雙十一”前,包括“握手網”、“寶寶刷單網”等在內的多家刷單平臺業務頻繁。“握手網”號稱有60萬“刷手”,而“寶寶刷單網”則稱每天有萬名“刷手”在線。當記者以找兼職為由聯繫上“握手網”,客服稱“握手網”是六年的老平臺了,非常安全。

在刷單平臺和不法商家的口中,所謂刷單“與自己網購一樣,不過是商家付款,‘刷手’拿佣金”,實則是徹頭徹尾的欺騙手段。被矇在鼓裡的消費者,非但買不到合適的商品,還可能“血本無歸”。對於其他守法商家而言,走“捷徑”的刷單,更是一種不公平競爭方式。

其實,對於“劣跡斑駁”的刷單,並不缺少規制措施。即將施行的《電子商務法》明確,電子商務經營者“不得以虛構交易、編造用戶評價等方式進行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欺騙、誤導消費者”。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也規定,經營者採用刷單、炒信等方式,幫助自己或其他經營者進行虛假宣傳或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情節嚴重的,處一百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的罰款,可以吊銷營業執照”等。在司法實踐中,對於一些後果嚴重的刷單炒信行為,通常以非法經營罪論處。此外,多家電商平臺也都亮出了若干“獨門狠招”。遺憾的是,在如此嚴打態勢下,“刷單江湖”仍暗行其道,類似“握手網”這樣的“六年老店”,恐怕也並非少數。

客觀來說,刷單技術手段的隱蔽性,的確給職能部門的執法以及電商平臺的監管帶來了難度。比如,一些刷單平臺隱藏在社交軟件,以提升隱蔽性;有的平臺則上線刷單軟件,商家註冊後發佈任務,“刷手”在線搶單;很多“任務”都要求“刷手”有貨比三家、假聊、收藏寶貝等流程,偽裝真實交易應對平臺檢查。

但這並不意味著,刷單亂象就無懈可擊。現實中,想找個刷單平臺並非難事,在搜索引擎中輸入“刷單”,便可找到類似的平臺網站。明明“偽裝”一戳就破,為何卻沒有被監管部門和電商平臺發現?一家靠違法生存的刷單平臺,6年過去了仍活得很好,恐怕還不能簡單歸之為“獵物太狡猾”。

刷單是電商生態的毒瘤,與其養癰遺患,不如刺破去膿。治理“刷單江湖”,貴在真刀實槍,從立法規制到嚴格執法,從內部監管到輿論監督,暴擊刷單的組合拳都認真打好了,電商生態才會更純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