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產品、運營,誰才是核心?

互聯網的發展史,到今天可以簡短的劃分為三個時代:技術驅動時代、產品驅動時代、運營驅動時代。三個時代對應的三股不同的驅動力量。

技术、产品、运营,谁才是核心?

從1994年中國開通互聯網接入服務以來,不過20多年的時間,整個世界已經被徹底顛覆,這要歸功於無數的互聯網從業者。

以時間發展線為劃分,我們可以把這段簡短而重要的歷史分為幾個時代:技術驅動時代、產品驅動時代、運營驅動時代,三個時代分別對應著驅動的力量:技術、產品策劃和產品運營,我們一一細說。

技术、产品、运营,谁才是核心?

1.技術驅動時代

在二十世紀90年代,互聯網嶄露頭角,一切都是新奇而未知的。

雖然計算機面市已經數十年,但是在此之前所有計算機還是作為一個個獨立的存在,而進入90年代,改變世界的萬維網(WWW)由Tim Berners-Lee編寫完成,世界各地的程序員就像進入了一片新大陸,這塊“蠻荒之地”正在等待著他們的建設。

當一項技術剛剛問世的時候,你是不能期望它是否方便使用的,因為此時關注的焦點是“有還是沒有”,而不會“醜還是美”。

就像個人電腦的發展歷程,早期的個人電腦只能通過dos命令與機器進行交互,然後蘋果和微軟推出了採用圖形界面的個人電腦,用戶可以通過鼠標進行直觀的操作,開啟了計算機圖形界面的新紀元。

圖形界面的普及,使得個人電腦真正流行起來,普羅大眾可以通過直觀易用的界面操作享受到電腦帶來的福利,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

技术、产品、运营,谁才是核心?

在互聯網發展伊始,大家追求的也不是界面的精美或者操作是否方便,所有人都還沉浸在互聯網帶來的“連接魅力”,探索著通過互聯網的連接,電腦還能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

比如說電子郵件(Email),是互聯網帶來的全新體驗,我們可以通過電腦的連接,把信息隨時、免費、快速地發給世界上任何一臺聯網的電腦,這在當時的電報、電話時代是很震撼的。

1987年9月,CANET(中國學術網)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並於9月14日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隨後1994年的4月20日,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這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時代的起始點,中國互聯網時代從此開啟。

技术、产品、运营,谁才是核心?

中國第一封Email

電子郵件主要是點對點的連接,而BBS則是點和麵的連接,更能體現互聯網帶來的連接服務。

許多互聯網領域叱吒風雲的人物都是早期BBS的建設者或使用者,例如騰訊CEO馬化騰是深圳Ponysoft站長,金山軟件創始人求伯君是珠海西點站的站長,小米創始人雷軍是北京西點站站長,網易創始人丁磊也在寧波搭建了自己的BBS站點。

他們還像武林俠客一樣,聚在一起定下了江湖規則(1996年),即《Cfido的宗旨和基本原則》(CFido是全球FidoNet的中國分支,其上的FidoNet BBS網絡在Internet普及之前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BBS網絡。)

Cfido是不以贏利為目的的業餘計算機網絡。我們以自己有限的資金和其它條件,建立BBS站臺的基本想法,是以站長們的一腔熱心和堅持不懈的探索和追求,為用戶提供滿意的服務,這種付出是無條件的,我們不要求任何回報。最終,通過我們的努力,將為中國社會的信息化進程盡一分力量。我們每一個站長不但有對社會服務的行動,更有對社會的愛心和包容心。本著這種精神,我們願意接受其它各種符合“Fido 技術標準”的站臺加入到我們的行列,共同為社會服務。

因此,在這個互聯網剛剛出現的時代,所有人的關注點都在技術上面。

Email沒有界面和交互可言,但它代表著兩臺電腦的連接和信息傳遞;BBS的界面簡陋、操作複雜,但它代表著人們可以在虛擬網絡上進行溝通交流。

包括後來逐漸出現的各種概念,資訊門戶帶來了及時的新聞,搜索引擎幫人們從海量信息查找想要的東西,在線黃頁讓新進入互聯網世界的人快速入門,電子商務讓世界各地的小企業主更便利地做生意,在線支付使人們擺脫了紙幣的束縛……一切都是嶄新的、驚喜的,它們從無到有,只要出現了新的功能和服務,就已經是令人興奮的事情了,沒人會關注它們是否好用。

2.產品驅動時代

在技術驅動時代,企業追求的是“人無我有”,即掌握了一項領先的技術,開發出獨家產品,就能掌握核心競爭力,比如說電子郵箱系統,比如說企業CRM系統。

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各家企業在技術上面的差距逐漸縮小,甚至出現了很多開源軟件,或者第三方服務平臺,搭建一個產品所需要的技術已經難以構成核心競爭力,市面上可能隨時出現無數的競爭對手,這個時候就要看

產品的能力,即來到了“產品驅動時代”。

騰訊QQ打敗ICQ,就是一個典型的產品體驗制勝案例。

1996年,三個以色列人維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聚在一起,決定開發一種使人與人在互聯網上能夠快速直接交流的軟件。他們為新軟件取名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ICQ支持在Internet上聊天、發送消息、傳遞文件等功能,其使用用戶快速增長,6個月後,ICQ宣佈成為當時世界上用戶量最大的即時通訊軟件。

在那個“Copy to China”的年代,中國各地的企業、程序員紛紛開發了自己的“中文版ICQ”,包括臺灣的CICQ、南京北極星公司的“網際精靈”等。馬化騰等人也看到了ICQ的熱潮,他們最開始是為了去廣州電信的競標,將軟件起名為“QICQ”,中文名為“中文網絡尋呼機”。競標失敗後,他們決定將OICQ繼續養起來。

當時市面上已經充滿了類似的產品,誰也沒想到最終突圍的是騰訊的OICQ,甚至打敗了原版的ICQ,並且以此為基礎建立了“騰訊帝國”。原因一方面是競爭對手的水土不服或者麻痺大意,另外一方面也得益於騰訊對OICQ做的一系列本土化改造,使得產品體驗更符合中國人的使用習慣。

OICQ的產品體驗改進包括這幾項重點改造。

(1)用戶資料雲端存儲。

在那個年代(90年代末期),美國的白領和中產家庭幾乎都擁有一臺個人電腦,而中國的個人計算機普及率不及1%。ICQ把用戶的聯繫人資料和聊天記錄存儲在電腦本地端,這在美國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在中國,很多人上網的環境都是在網吧,離開後資料也就丟失了。所以OICQ做的第一個改進就是把用戶的資料存儲在服務器上,不管在哪裡登陸,都能一直保存著資料,解決了用戶最大的痛點需求。而基於此改進,用戶之間也可以發送離線消息了。

(2)減小軟件體積。

中國的聯網速度也沒法跟歐美國家相比,只能用電話撥號上網,速度只有十幾K。ICQ的體積在5MB左右,中國網民下載就需要幾十分鐘。騰訊把OICQ的體積控制在220KB,幾分鐘就可以下載完成,這項改進也是非常具有衝擊力的。

(3)找陌生網友聊天。

ICQ只能找用戶添加了的好友聊天,可想而知,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聊天的興致必然下降。而OICQ則允許用戶與陌生人網友聯繫,發揮了互聯網真正的魅力,這項社交功能為OICQ帶來了大量新用戶,並且提高了用戶的粘性。

(4)個性化設置。

ICQ只能使用固定的系統圖標,而OICQ則可以支持用戶自己設置頭像,展現自己的個性,增添社交的趣味性。在後續的產品演進中,個性化也是核心的功能之一,包括表情、聊天字體設置、QQ秀、界面皮膚等。

技术、产品、运营,谁才是核心?

▵ QQ2003版本

OICQ一直保持著對用戶需求的關注,並及時改進產品,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

這種產品改進的方式,恰好體現了那個年代互聯網創業公司的特質。他們的產品是“抄襲”的,概念、產品、界面在一開始都是沿用美國的,但是在隨後的經營過程中,他們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本土化改造,不斷地疊加了眾多“微創新”,最終變成一個更好用的產品,打敗了自己的國外的“前輩”。

我們所說的“產品策劃”(產品經理),就是在做著這樣的工作,他們像一個敏銳的心理學家,發現用戶未被滿足的需求,然後基於優秀的技術力量,打造出一個“完美”的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並茁壯成長。

在產品驅動時代,企業關注的是“人有我優”。

隨著時間的發展,產品體驗領域一些基本的或領先的概念很快被廣為傳播

,並用於各個產品的開發中。包括“真偽需求”、“用戶價值”、“需求優先級”、“極簡原則”、“版本迭代”、“數據驅動”等概念,再也不是陽春白雪的大師級理念,而是被所有產品經理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這帶來的結果是,整體互聯網產品體驗急速提高

不過,這也意味著市場競爭又進入了白熱化的階段,在產品體驗上已經難以拉開差距。即使你改進了一個功能,變得很好用,我們能在一週之內就跟進你這個優化。從用戶角度而言,所有產品又變得同質化了,很難說一個產品大幅度領先於另外一個同級別的產品。

於是,對另外一股力量的需求呼之欲出,即產品運營

3.運營驅動時代

在產品驅動時代,企業做產品的邏輯是:把產品打磨得足夠好用,自然就會有人來用了。

早期的確如此,不過這種想法越來越站不住腳了。當市場上出現無數個同類的產品,大家的界面、功能、交互等等都一樣的時候,可想而知,“產品好用”已經不夠吸引用戶了。這並不是臆測,而是真實出現的情況。

電子商務網站,國外的巨頭有eBay、亞馬遜,國內的模仿者有8848、敦煌網、慧聰網、阿里巴巴、京東、卓越、噹噹、百度有啊、騰訊拍拍等等。

從用戶視角來看,他們能夠實現的功能、使用的體驗,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而笑到最後的是阿里巴巴,也許很多人覺得是命運,是運氣,但最重要的是阿里巴巴對運營領域的投入。

商家側,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做商家運營,穩穩地佔據了最優質的企業資源;在用戶側,源源不斷地上線各種規則、活動,讓“購物即淘寶”成為國民意識。比如說,每年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每家電子商務網站都會做,但阿里巴巴的銷量是第二名京東的十倍以上,更不用說其他中小網站。

運營,已經成為阿里巴巴電商產品的一項核心競爭力。

技术、产品、运营,谁才是核心?

知乎,是近年來在內容領域出現的一個“獨角獸”(“獨角獸公司”是指那些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它的成功也體現了運營的力量

早在2005年,百度就上線了旗下的“百度知道”,是最大的中文問答社區。而知乎則是在時隔6年後的2011年才上線,不過經過短短數年的耕耘,知乎已經取代百度知道成為第一中文問答平臺。

兩者地位的反轉,正式運營戰勝產品的最好案例。

首先看百度知道,從功能使用角度,它顯然是“好用”的。憑藉百度搜索的流量入口,用戶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回答者也能給便捷地為某個問題添加答案,你似乎無法挑剔它的產品體驗。

然而,百度知道的答案質量一直被廣為詬病。許多運營上的致命錯誤,導致百度知道淪為一個良莠不齊的“水社區”。百度知道用積分激勵用戶,這就造成很多人為了積分搬運答案、信口胡謅、答非所問,不管哪一種行為對社區質量都帶來巨大的傷害。此外,對內容的監管也是缺失的,既沒有官方的審核,也沒有用戶的投票機制,久而久之,劣幣驅逐良幣,百度知道上充斥著“垃圾”問題和答案。

另一邊廂,知乎看到了百度知道的弊端,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核心關注點就在於運營上,維護知乎的“認真、專業、友善”。

上線初期,邀請KOL用戶

,比如李開復、張小龍、雷軍、王興、馬化騰等行業大佬在社區問答互動,塑造了高端的品牌形象。

採用邀請制,在社區早期保證用戶的質量,打造社區文化的基礎。在後來的高速發展期,為了抵禦“內容水化”,推出各項措施保證內容質量,留住優質用戶。採取用戶投票機制和榮譽認證方式激勵內容生產者;通過編輯挑選優質內容在《知乎日報》向潛在用戶傳播;投入大量人力做官方監管(知乎小管家),淘汰劣質內容,遏制不良用戶。

知乎所做的一切運營措施,是希望讓用戶知道:知乎是一個認真回答問題的地方。內容質量,是支撐起知乎10億美元估值的基石,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中文知識第一平臺。

技术、产品、运营,谁才是核心?

技術、產品、運營,這三股力量在互聯網的舞臺上輪番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當我們在說“運營時代”的時候,並不是說技術和產品變得不重要,他們同樣重要,就像地基一樣,構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只有技術和產品已經達到而來同等水平的企業,才有可能進入到運營層面的競爭。

在互聯網發展早期很長一段時間內,運營在企業發展中的角色一直是作為一個配角、一個補充者,做著苦累髒活,而隨著運營時代的到來,他們即將成為舞臺上的主角,這對產品運營從業者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員,請做好準備迎接挑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