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創新時代“三農”全面發展新局面的意見

各市(州)黨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門: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部署,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現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創新時代“三農”全面發展新局面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意義,準確把握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體現,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大戰略選擇,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進“四化”同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傳承和弘揚中華農耕文明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為做好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精神,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圍繞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四個好”目標,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三)目標任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初步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主要農產品供給能力穩步增強,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基本構建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農村基礎保障條件持續改善,完成路網、水網、電網、通信網建設;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優化,“四好村”創建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任務基本完成;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實現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

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建成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強、科技創新水平高、農業質量效益好、三次產業融合深、服務體系建設優、農村生態環境美、鄉村善治文化興、職業農民隊伍強的農業強省。鄉村產業全面升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鞏固提升,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川字號”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新體系基本構建,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取得重大成效。鄉村更加生態宜居,城鄉融合發展的規劃體系整體構建,鄉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佈局合理有序,農村人居環境更加整潔優美,全面建成生態宜居的幸福美麗新村。鄉風文明大幅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鄉村優秀文化遺產得到全面保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精神文明建設紮實推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基本形成。鄉村治理更加有效,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全面增強,鄉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基本構建,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現代農村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農民生活富裕美好,基本實現城鄉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始終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美麗城鎮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與美麗人居有機融合,全面建成農業強省,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居民實現共同富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二、堅持規劃先行,優化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佈局

(四)編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按照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編制全省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規劃(2018—2022年),分別明確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市(州)制定區域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縣(市、區)統籌縣城、鄉鎮和村組,制定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對應的縣域鄉村振興規劃;鄉鎮按照因地制宜、宜聚則聚、宜散則散、不搞大拆大建和改造、保護、新建相結合的規劃理念,堅持“小而美”的空間格局,維繫小城鎮宜居尺度,及時更新完善鎮村規劃體系、鎮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實現規劃全覆蓋。推進擴權強鎮,做強中心村、特色村,適時適當推進村組合並。強化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執行監管,把編制規劃納入工作考核內容,嚴格實行規劃審批制度。建立健全村鎮基層規劃建設管理隊伍。各市(州)可從本地鄉村發展實際出發,堅持可持續發展,制定促進鄉村振興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組織不同類型的縣(市、區)開展鄉村振興試點示範。加強鄉村統計工作和數據開發工作。縣(市、區)政府每年向同級人大報告、向同級政協通報鄉村振興計劃的實施情況。

(五)優化農業功能分區和經濟地理。立足特色資源優勢、環境承載能力、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等,推進農業主體功能區建設,確定重點發展區、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保護髮展區,明確“四區四基地”優先發展區域。推進以五大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的農業發展佈局,把農產品主產區作為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區域,加快形成以盆地中部平原淺丘區、川南低中山區、盆地東部丘陵低山區、盆地西緣山區和安寧河流域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發展格局。支持經濟強縣、農業大縣率先建成農業強縣,開展農業強縣示範縣創建。破除行政區劃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探索建立產業城鄉互通、區域互融、跨區跨界的產業融合發展機制。

(六)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機制。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按照功能定位導向、要素協調一致、綜合集成實施的原則,推進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有機銜接,促進城鄉功能和空間融合發展。建立適合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規劃標準體系,推廣完善鄉村規劃師制度,引導建築、園林、景觀、藝術設計、文化策劃等設計大師、優秀團隊下鄉。

(七)統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構建農民工住房保障工作機制,逐步提高公共租賃住房對農民工的定向供應比例。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社會保障覆蓋面,將省內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報考高中及參加高考的政策,確保在報考高中、參加高考等方面享受與當地學生同等待遇。全面落實轉移人口與建設用地、建設資金、轉移支付“三掛鉤”機制,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推進實現居住證制度全省覆蓋,對居住證持有者逐步擴大公共服務供給。

三、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立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八)以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為重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鏈。落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十大行動方案》(川委〔2017〕303號),大力實施產業基地建設行動,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範園區建設,推進糧食生產重點縣和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加快薯業全產業鏈和水產產業發展,建成全國優質糧油生產基地、特色農產品供給基地、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大力實施“川字號”知名品牌創建行動,加強推動孵化、提升、創新、整合、信息等品牌建設“五大工程”,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加強品牌培育和市場營銷推廣,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示範區、知名品牌示範區。注重打造馳名(著名)商標,培育四川名牌,把川酒、川菜、川茶、川果、川藥、川豬、川煙、川油(油菜籽)、川薯等知名品牌鑄造成金字招牌。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壯大行動,加快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支持加強農產品產後分級、包裝、營銷,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物流、烘乾倉儲等服務體系,支持供銷、郵政及各類企業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排頭兵”工程。堅持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業園、科技園為重要載體,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園區建設,創建一批省級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區,建成全國優質農產品加工基地。強化農村流通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數字流通、綠色流通、集約流通和開放流通。

(九)建立實施農業綠色生產製度。實施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戰略,全面建立農業綠色生產評價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考核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建立農業綠色循環低碳生產製度,完善秸稈和畜禽糞汙等農業副產物資源化利用制度,探索區域農業循環利用機制,推廣農業循環發展模式。強化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完善耕地、草原、漁業水域、溼地等農業資源環境管控制度,建立節約高效的農業用水制度。加強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健全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制度,完善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制度,實現“兩減三基本”目標。健全創新驅動與約束激勵機制,完善農業生態補貼制度,建立綠色農業標準體系和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綠色農業法規政策體系。

(十)創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堅持市場主導、農民自願、民主合作、興農富農的原則,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農民合作社發揮紐帶作用、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發揮基礎作用,培育發展一批帶動作用突出、產業功能互補、綜合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農民合作社聯合發展,自願組建聯合社。健全資金互助、信息互通、市場共用、品牌共創等資源要素共建共享機制,推動產業化聯合體融通經營發展。優化政策配套,加強金融支持,落實用地等要素保障,創造發展良好環境,提升產業化聯合體發展質效。

(十一)建立新產業新業態融合發展機制。實施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工程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重點項目,大力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森林康養、創意農業、電子商務、農村服務業、鄉村共享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推動建立多種業態互相融合、多元發展機制。以全域旅遊戰略為抓手,推進項目帶動,優化產品供給,增強鄉村旅遊核心競爭力。抓好環成都國際鄉村旅遊休閒帶、川南鄉村旅遊帶、攀西鄉村休閒度假帶、秦巴山區鄉村運動休閒帶、川西高原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等鄉村旅遊目的地建設,著力打造鄉村旅遊特色村寨。持續推進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開展河湖公園試點。推動“農業+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優化森林康養產業佈局,形成環成都平原周邊、秦巴山區、攀西地區、烏蒙山區森林康養示範區,加快建設全國森林康養目的地和森林康養產業大省。推動“農業+文創”產業融合發展,深入挖掘巴蜀特色農業農村文化元素,推出創意農產品、創意景觀農業、創意農業活動,打造農村民俗文創產品,建設一批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基地和鄉村旅遊創客基地。推動“農業+電商”產業融合發展,大力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示範行動,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建立和完善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運營服務網絡,打造一批全國一流的農村電商示範區域。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業。

(十二)不斷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深化農業科技創新引領行動,實施優質專用品種培育引進工程、優勢特色產業瓶頸技術創新工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程。開展全產業鏈關鍵技術集成創新和示範應用,突破作物優質豐產栽培技術、重大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畜禽水產重大疫病防控及健康養殖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等。加強農林種質資源保護,加快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體系,加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成果轉化機制。推進農業智能生產和農業智慧經營相結合,實現傳統精耕細作、現代信息技術與物質裝備技術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以“四川科技扶貧在線”、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專家大院等為重點的全域覆蓋、運轉高效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省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引導基金作用,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組建產學研融合的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十三)加強現代農業物質裝備和信息化建設。實施農業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融合工程,加強科研機構、設備製造企業聯合攻關,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畜牧水產養殖、病蟲防治等機械設備,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試點示範,建設一批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加快先進農機具研發推廣,強化農機關鍵零部件和重點產品研發。以大數據、雲計算和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開展信息感知、決策智控、智能調度導航、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智能技術與產品研發,大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農產品加工儲運、農機裝備等基礎設施信息化改造。完善農業遙感監測應用體系、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體系和畜禽屠宰監測統計抽樣調查等大數據工程。

(十四)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與鄉村資源稟賦相適應、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新機制,形成一產強、二產優、三產活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加快構建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改善農業生產設施,實施農業精準作業,提高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規模化水平,切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強特色優勢農產品供給能力。加快構建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動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提高農業發展綜合效益。加快構建完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推動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構建集信息、技術、生產、流通、金融、保險等服務於一體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完善供銷社農資供應保障體系、農產品和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農村消費品配送經營體系、農村資金互助合作和金融服務體系等,切實打通服務鄉村最後一公里。

(十五)深化建立帶動小農戶發展機制。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研究完善帶動小農戶生產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小農戶生產社會化服務機制,切實把綠色有機農資、高產優質種子、先進實用農業科技、現代化農機裝備等現代生產要素供向小農戶,扶持小農戶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製農業。建立完善小農戶與農業經營主體利益深度聯結機制,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專業市場+合作社+農戶”“供銷社+小農戶”等經營模式,推行合同訂單、股份合作、託管寄養、聯耕聯種、代加工等生產方式,帶動小農戶發展適度規模生產經營,推動小農戶經營實現精細化管理。探索建立鄉村產業發展用工制度,生產基地或產業項目優先吸納小農戶就近就地務工就業。

四、健全生態文明和人居環境建設保護機制,建設生態宜居的可持續發展幸福美麗新村

(十六)加快建設幸福美麗新村。全面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文化傳承“五大行動”,創新理念、思路和舉措,建設“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新村。堅持以推進城鄉空間融合為重點,結合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推廣“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建設模式。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彝家新寨、藏區新居、巴山新居和烏蒙新村建設,統籌推進川中丘陵地區和川西平原地區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到2020年,全省80%的行政村建成可持續發展幸福美麗新村。

(十七)突出抓好特色鎮建設。落實《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拓展“百鎮建設行動”培育創建特色鎮的意見》(川委發〔2017〕22號),以特色工業、商貿服務、旅遊休閒鎮為基礎,發展生態宜居、文化創意、科技教育、現代農業等新型產業鎮,形成類型多樣、充滿活力、富有魅力的小城鎮發展新格局。深入推進產鎮融合發展,促進宜業宜商宜居宜遊環境建設,增強小城鎮服務能力和綜合承載能力。積極支持吸納人口多、經濟實力強的中心鎮,向主導產業突出、市政功能完善的小城市發展,努力打造一批商貿小鎮、文化小鎮、旅遊小鎮、森林小鎮等特色服務業發展示範鎮。

(十八)深入開展農村土坯房改造整治。落實《四川省“農村土坯房改造行動”實施方案》,堅持“拆保改建”相結合,不搞強拆強建,注重保護性改造,留住歷史記憶。不斷拓寬籌資渠道,採取政府引導、農戶自籌、社會幫扶、金融扶持等形式,到2022年基本完成農村土坯房分類改造整治任務。探索建立土坯房改造信貸風險分擔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納入農村土坯房改造規劃農戶的金融支持,實行土坯房改造貸款貼息政策,鼓勵市(州)、縣(市、區)對規劃內農村困難群眾的土坯房改造貸款給予適當貼息。堅持充分尊重群眾,提供多樣戶型圖紙,制定多種建設方案,讓農民群眾自主選擇、自主參與。強化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管,健全相關建設制度和程序,確保住有所居、住得安全。逐步建立農村低收入群眾安全住房保障機制。

(十九)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行動。堅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強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落實縣(市、區)、鄉鎮農村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貫徹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建立工業和城鎮汙染向農村轉移防控機制。推進農村土地汙染治理,加強汙染土壤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開展耕地重金屬汙染治理試點,探索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收益按一定比例用於土壤修復的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分類,全面推行“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到2020年實現所有行政村垃圾處理處置率100%。貫徹落實農村生活汙水治理五年行動方案,大力實施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千村示範工程,制定實施全省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專項規劃,總結推廣適用於不同地區的農村生活汙水治理模式。以鄉鎮政府駐地和人口規模較大的中心村為重點,分類確定排放標準,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確保到2035年全部實現農村汙水有效處理。紮實推進“廁所革命”,開展農村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糞汙治理,到2020年全面完成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探索完善鄉村垃圾、汙水、廁所運營管理體制機制。

(二十)深入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實施一批國家、省及地方性造林綠化工程,繼續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規模。實施抑螺防病、生態景觀、水源保護、森林碳匯等特種用途造林。加強礦山跡地、工程創面、災損區域林草植被恢復,加快九寨溝地震生態修復。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強森林撫育改造,加快建設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持續增加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加強城市(郊)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建設,加強鄉村進出道路、集中居住點、房前屋後、休閒地綠化。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復壯,推進環成都平原生態帶建設,加強森林城市、森林小鎮、森林人家等綠化模範創建。落實綠化管護責任,加強森林草原火災和病蟲鼠害防控,擴大生態護林員規模。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發揮好綠化基金會作用,推進PPP造林模式。培育一批生態保護修復專業化企業。到2020年完成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任務。

(二十一)強化農村生態環境系統保護。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加快實施長江上游乾旱河谷生態治理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森林草原溼地生態屏障重點縣建設。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控制線劃定工作,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重要溼地保護恢復工程,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區建設,大力實施退牧還草、嚴重退化草地與鼠荒地沙化草地綜合治理、草原防災減災等工程,全面落實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政策。提高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按照中央部署設立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將生態環境監管機構延伸到鄉村,加強農村自然(氣象)災害監測防禦體系機制建設。到2020年完成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

(二十二)全面推進河(湖、庫)長制完善水治理體系。建立健全河長制高效運行機制,完善基層河段長巡河制度,構建完善省、市、縣、鄉四級河長責任體系,深入開展河段長巡河和清河、護岸、淨水、保水四項行動。全面推行湖(庫)長制工作,將湖泊、水庫、天然溼地納入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範圍。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分步推進河湖管理信息化,建立完善河湖在線監測系統,建立河長制信息化工作平臺。加強督導考核,強化提示、約談、通報等措施,切實落實河湖管理保護責任。啟動省十大主要河流河湖管理範圍劃定工作。深入開展入河排口專項整治,著力開展水汙染治理攻堅,以沱江為重點全面實施嚴重汙染水體整治行動,加快整治黑臭水體。大力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推進小流域生態治理,實施十大流域帶狀防護林廊道、林水相依風光廊道建設。

五、建立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融合發展機制,切實加強鄉風文明建設

(二十三)積極構建新時代農村核心價值體系。

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實施鄉村文化塑造行動。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培育農民正確的價值取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遏制婚喪高額禮金、亂辦濫辦酒席、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堅決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積極倡導尊老愛幼、鄰里團結、遵紀守法的良好鄉風民俗。推動媒體辦好農村版或農村欄目,重點發掘和宣傳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二十四)加快建立鄉村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機制。增強保護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憂患意識和緊迫感,實施鄉村文脈保護和傳承行動。加快搶救保護鄉村優秀文化遺產,挖掘農耕文化、林盤文化、南方絲綢之路文化、三國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茶馬古道文化等。加大對傳統村落、鄉土建築和民族特色村鎮保護力度,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策進行保護修繕,建立健全文物“四有”檔案和傳統村落“一村一檔”。對有價值的古村落、古民宅和民族特色村鎮,逐步申報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編制保護利用規劃。重視村志村史編纂,積極建設巴蜀農耕文化主題博物館,支持申報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力開展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工作,將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產點申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行保護,加強對村落瀕危非遺項目的搶救保護工作。支持各級非遺傳承人依託鄉土非遺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開展傳承傳習活動。堅持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打造推出一批特色鮮明、風格各異的精品文化遺產旅遊景區、景點和線路。

(二十五)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鼓勵城市對鄉村進行文化幫扶,推進城鄉結對子、種文化。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鼓勵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積極創作反映新時代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落實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標準,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現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打造農村“十里文化圈”。完善公共設施管理運行機制,促進供需有效對接。增加農村文化供給總量,積極開展全民閱讀、經典誦讀、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戲曲進鄉村等群眾性文化活動,組織鄉村歌舞、鄉村競技等活動,打造農民藝術節、書香天府·農民讀書月、少數民族藝術節和鄉村藝術大展等活動平臺。深入實施鄉村文化惠民工程,結合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對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設備購置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予以支持。探索推廣農民文化理事會機制,推進民辦文化機構發展。繁榮農村文化市場,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

(二十六)深入推進文明村鎮創建。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的引領作用,深入開展全國和省級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廣泛開展“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活動和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文明集市等創建活動,加強外出務工和外來務工人員文明禮儀、道德素養和職業技能等培訓。大力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健全農村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引導群眾樹立厚養薄葬、文明節儉、生態環保的殯葬理念。積極開展家風建設活動和好人好事評選,大力塑造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二十七)推動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創造性轉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等文化資源,實施鄉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動,扶持一批創新力競爭力強的文旅和文創企業,塑造具有濃郁四川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打造一批集農業文化創意、生態飲食體驗、特色食材交易和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綜合產業體。實施鄉村創意產品推廣行動,以刺繡、竹編、年畫、唐卡、陶藝、漆器等為重點,支持開發農村特色創意民族民俗文化產品,推出一批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優質特色創意產品,加強“互聯網+”特色產品和工藝品的生產營銷,促進鄉村文化產業優秀品牌走出去。

六、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機制,促進鄉村社會有效治理

(二十八)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體系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突出抓好黨建促鄉村振興,全面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健全落實村黨組織領導,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群團組織、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村級治理體系。加強和改進對農村自治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群眾組織的領導,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開展自治活動。提倡村黨組織班子成員或黨員依法兼任(擔任)其他村級組織和相關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建立健全村務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和落實村黨組織定期聽取村民委員會工作報告制度。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全面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政策。加強思想建設,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二十九)大力推進村民自治。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健全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機制。深入實施“四議兩公開一監督”機制,探索推行民選、民議、民建、民管的村級公益項目建設新模式。積極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穩妥推進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探索在村民小組成立村民理事會、監事會等形式的自治組織載體。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切實保障村民合法權益和村集體利益。推進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推動與滿足群眾多元需求精準對接。在城鄉結合部等“人口倒掛”較為突出的地方,完善非戶籍人口參與當地社區治理的工作機制。加強農村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進社區化服務管理,承接政府公共服務,組織開展互助服務,探索構建村黨組織領導下的農村居民自治服務管理機制。

(三十)深入推行依法治村。紮實推進“法律七進”,健全農村依法治理體系,加強法律援助服務,培養鄉村法律明白人,提高農民群眾尊法守法、學法用法和依法辦事、依法維權的法治意識。大力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功能和運行機制,建立集維穩、綜治、信訪、法治、民生為一體的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完善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強化預防和化解農村社會矛盾機制建設。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向基層延伸。建立完善村級人民調解委員會。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加大對“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的懲治力度。組織村民制定修訂村規民約。深入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活動。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加大基層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嚴厲整治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三十一)探索建立農村德治體系。把德治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引導農民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倡導科學精神,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新風行動,抵制封建迷信。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和道德評議機制,成立道德評議會,開辦道德講堂、文化禮堂等,開展德孝主題文化活動,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開展建村標、立家風、講家訓等活動,推進農村傳統文化、家風文化、民風文化百花齊放。全面實施《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推進鄉村誠信文化建設,不斷完善農村信用評價體系。

(三十二)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度。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有效組織形式、經營方式和發展路徑。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配套政策,適時出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地方性法規。實施集體經濟攻堅行動。引導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探索資產租賃型、資源整合型、穩健投資型、區位特色型、服務創收型等發展模式。發揮供銷社組織和服務優勢,建立與村集體經濟的利益聯結機制。全面總結推廣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改革試點經驗,推廣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模式,用好用活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探索“四荒”資源開發的新模式。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加快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建設,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制度化、規範化、信息化。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或參與財政支農項目建設,鼓勵將財政投入形成資產量化一定比例作為村集體資產,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機制。

(三十三)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按照擴權強鎮、富民興村和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原則,依法依規賦予鄉鎮更大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構建功能完善權責一致的管理體制。加快法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強化統籌鄉村發展、組織公共服務、實施綜合治理、維護轄區平安的能力。依法釐清鄉鎮和村(社區)黨組織、自治組織、社會組織、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責邊界和事權劃分,建立公共服務事項管理制度,制定嚴格的村級事務統一歸口管理、審核准入制度。建立穩定、便捷、暢通的民情上達新通道,形成覆蓋縣、鄉、村的民情收集網絡。整合優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在行政村普遍建立網上服務站點,逐步形成完善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農村社會組織,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健全以群眾滿意度為主要衡量指標的評價體系和結果公開辦法,建立嚴格規範的治理責任考評和追責機制。

七、健全社會事業和民生城鄉共享發展機制,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美好

(三十四)健全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制度。完善以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為主體的學前教育服務網絡,逐步完善學前教育政府、舉辦者、家庭合理分擔成本機制。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動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攻堅計劃,完善普通高中投入和成本分擔機制。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好職業學校涉農專業。辦好特殊教育和繼續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礎能力和應用能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和動態管理機制,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特崗計劃”和省免費師範生定向培養計劃。以市、縣為單位,推動優質學校輻射農村薄弱學校常態化。統籌配置城鄉師資,並向鄉村傾斜,建好建強鄉村教師隊伍。加強和改進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三十五)健全農民工轉移就業和多元化增收機制。加快建立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完善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維權“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加大返鄉下鄉創業基地建設力度,依託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範園區、工業園區等,盤活閒置土地、廠房等資產資源,整合發展一批返鄉下鄉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開展返鄉農民工初創培訓、創業輔導、創業提升培訓,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加強基層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平臺建設,提供就業信息、創業指導、優惠政策享受等“一站式服務”。實施農民創新創業行動、農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支持返鄉農民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深入實施農民增收書記、縣長負責制。

(三十六)加強農民社會保障平等化體系建設。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制度,暢通養老、醫療保險轉移接續渠道。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及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和臨時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鼓勵和引導城鄉居民積極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為建檔立卡未標註脫貧的貧困人員、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額代繳最低檔次養老保險費。逐步建立覆蓋全體參保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適時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逐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加快農村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加快構建農村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

(三十七)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鞏固和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機制,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全面做好農村困難家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重度殘疾人、貧困殘疾人救治工作。加快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衛生投入經費保障機制。加強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縣域內醫療共同體建設。加強鄉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健全農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養制度,全面開展農村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籌、社會支持的多元投入機制。實施合格村醫培養計劃,大力培養本土化人才。全面推進鄉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完善鄉村醫生待遇保障機制。發展遠程影像診斷和遠程會診,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質量,方便農村居民就近就醫。全面開展健康教育、健康促進活動和健康村鎮建設試點。

(三十八)完善農村食品藥品安全保障體系。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建立完善全域覆蓋、責任明晰、信息共享、精準效能的農村食品藥品安全網格化管理體系。強化食品藥品安全屬地責任,進一步落實黨政同責。深入開展食品安全示範鄉鎮創建,配齊配強協管員(信息員),引導村民積極參與監管,推動形成群防群控、共治共享的農村食品藥品安全治理格局。加快基層食品藥品監管所標準化建設。強化農村自辦群體性宴席、食品小作坊小經營店及攤販“三小”業態、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管。規範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個體診所和鄉村藥店配送體系。

(三十九)構建農村“三留守”關愛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三留守”人員基礎信息臺賬,組織開展摸底工作,實行動態管理。加快建立“三留守”關愛服務體系,完善支持政策措施,建立以維護合法權益為主的社會服務組織,提供生活保障、教育就業、醫療康復、精神慰藉、緊急救援、法律援助等專業化服務。健全基層組織關愛服務制度機制,擴大“童伴計劃”實施覆蓋面,鼓勵村婦女主任、心理諮詢專職教師、社會志願者等群體為留守人員提供專兼職服務。

(四十)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運營一體化。堅持以水利、道路、農村能源和通信為重點,統籌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再造一個都江堰”大提升行動,加快毗河供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推進灌區渠系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整體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快推進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健全水利工程運行管護機制。深入貫徹《四川省農村公路條例》,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大力實施通鄉油路、通村硬化路工程建設,按期實現鄉鄉通油(水泥)路、村村通硬化路目標。引導具備條件的地方推進建制村聯網路和村內同組道路建設,逐步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聯網路基本暢通、村內通組路不斷延伸。全面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加快推進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加快農業生產道路建設。大力推進規模化沼氣工程、太陽能利用、風力發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使用生物天然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逐步推動天然氣向農村覆蓋。推進“寬帶鄉村”“光網四川”“無線四川”建設,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逐步實現網絡村村通。

八、堅持農村改革主攻方向,激發城鄉融合發展活力

(四十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落實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探索頒發土地經營權證。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可以依法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堅持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發展土地流轉型、土地入股型、服務帶動型等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不得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以壯大村集體經濟和農民財產性收入為導向,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性房屋試點。深化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

(四十二)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堅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正確方向,發揮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防止內部少數人控制和外部資本侵佔集體資產。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集體成員身份確認,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到2019年基本完成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到2021年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各類產權確權和登記頒證,加快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設好國家試驗示範區,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進一步完善牧區草原家庭經營責任制,穩妥開展草原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積極推行草原規範流轉。健全農村產權流轉市場體系,規範交易行為、豐富交易品種,完善配套措施和工作機制,推動成為農村各類資產資源流轉交易、項目招商活動、項目合作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探索推進水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深入推進水利設施產權等領域改革,做好農村綜合改革、農村改革試驗區等工作。

(四十三)建立健全人才流向鄉村的機制。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提高農村專業人才服務保障能力。推動人才管理職能部門簡政放權,保障和落實基層用人主體自主權。鼓勵各地出臺市場準入、財政投入、金融服務、用地用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各類人才流向鄉村創業就業。實施基層黨組織“千名好書記”培養引領計劃和10萬村級後備幹部培育工程,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就業,完善創業就業人員的社保、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完善新型農村經營人才扶持政策,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推行“崗編適度分離”新機制,引導教育、衛生、農業、文化等行業科技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向基層流動。健全鄉村教師、醫生、農技員的補充、發展、關愛等制度,出臺工資、職稱等扶持政策,提高崗位吸引力。建立急需緊缺人才援助機制,選派黨政機關幹部人才開展對口援助,選派鄉鎮優秀幹部人才到省、市機關掛職鍛鍊。實施專家下基層活動,組織專家到鄉村開展智力服務。建立從省會城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選派優秀教師、醫生、科技和文化工作者等到鄉村開展援助服務的長效機制。統一研究制定管理辦法,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推行省屬公辦示範(骨幹)高職院校單獨劃線錄取藏區彝區學生制度,優先招生、優先選擇專業、優先推薦就業,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留得住、能戰鬥、帶不走的鄉村人才隊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的優勢和力量,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的積極作用,共同支持鄉村振興。研究引導和支持退休幹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新鄉賢返鄉的扶持政策。正確引導和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在有條件的縣(市、區)政協設立新鄉賢界別。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引導工商資本和企業積極投入鄉村振興事業。

(四十四)全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按照“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總要求,加快培育現代農民。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研究制定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總體規劃。加強涉農專業全日制學歷教育,研究開設與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相適應的實用專業,逐步建立初、中、高三級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體系,支持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支持高校、職業院校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靈活設置專業,創新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構建教育培訓、標準條件、生產經營、風險防控、社會福利、退養保障等政策體系,形成扶持各類人才進入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制度安排。引導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

(四十五)完善鄉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推進村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工作,在確保村域範圍內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允許縣級政府通過村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實施整治和增減掛鉤等,優化村土地利用佈局,有效利用農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在同一鄉鎮範圍內,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和農村空閒建設用地整理,調整村莊建設用地佈局。預留部分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於單獨選址的農業設施和休閒旅遊設施建設。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優先滿足農業農村發展需求,各地按不低於省上下達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總量的8%予以單列,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對發展鄉村旅遊、休閒、養老、健康等特色產業使用建設用地的,允許實施點狀供地。在嚴格禁止開發商品住宅或建私人莊園會所前提下,拓寬農村建設用地使用範圍。對利用收儲農村閒置建設用地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給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全面落實並不斷完善設施農用地政策。從事冷鏈物流、烘乾倉儲、農產品加工、森林康養、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助設施建設用地可再增加3%。保障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村組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設施建設用地,仍按原地類管理,不辦理轉用審批手續。

(四十六)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投入機制。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各級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實施財政支農投入考評制度,建立市縣多投入、省級多補助的激勵機制。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改進佔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跨省域和市域、縣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總結推廣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經驗和財政資金“五補五改”模式。加強縣、鄉基本財力保障和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力度。繼續推進農村“兩權”抵押貸款試點,全面推廣農村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業務。探索建立以縣為主、省市適當補助、縣域封閉運行的鄉村振興貸款風險金制度。管好用好“四項扶貧基金”。完善支持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政策,吸引和撬動國有資本、金融資本、民營資本和境外資本參與鄉村建設運營,探索重大農業項目PPP模式及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方式。總結推廣農村小型公共基礎設施村民自建的經驗做法。充分發揮供銷投資集團在農業投融資等方面的帶動作用。設立省級鄉村振興發展專項資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鄉村振興專項發展基金。支持市、縣政府將上級政府轉貸的一般債券用於支持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領域的公益性項目。推動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的專項債券試點,支持符合條件有一定收益的鄉村公益性項目建設。規範政府舉債融資行為,不得借鄉村振興之名違法違規變相舉債。探索開展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

(四十七)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機制。堅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機構迴歸本源。推動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保持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和數量總體穩定。完善農業信貸擔保、再擔保體系建設,建立完善各級融資擔保體系,增強擔保融資增信功能,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支持鄉村振興。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銀行間市場債務融資工具、公司債、企業債等債券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總結農村資金互助社、村級扶貧互助社改革試點經驗,規範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鼓勵發展農業互助保險。優化村鎮銀行佈局和設立模式,穩妥培育村鎮銀行。加大金融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便利度。運用大數據系統積極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常態化的“三農”融資精準對接和監測通報,滿足多主體的多元化融資需求。推動構建省、市、縣三級的農業政策性擔保體系,支持農業政策性擔保公司擴大規模和覆蓋面。研究完善農業保險補貼政策,支持擴大目標價格指數保險、制種保險、特色農業保險覆蓋面。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風險防範機制試點。鼓勵各地多渠道籌集資金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

(四十八)建立健全農業農村對外開放合作機制。按照統一領導、歸口管理、部門負責、協調配合的要求,建立健全農業農村對外開放合作長效協調機制。加強四川農博會、川臺農業合作論壇、境外農業合作示範區等形式的合作交流平臺建設,加快建設天府農業博覽園,構建資源共享、要素互通、優勢互補的合作交流機制,營造吸引國內外資本、技術、管理等資源要素投資四川的良好環境。研究出臺“走出去”的支持政策,鼓勵各地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農業投融資、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技術創新等領域開展合作,重點支持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在加工、物流、倉儲、碼頭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科技含量高的技術領域開展對外投資,提高對外投資層次和投資效益。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的農產品宣傳推介機制,支持“川字號”農產品參加國際性農產品、食品、美食類展會和推介會,加快“川字號”農產品走出去步伐。強化農業投資風險管控,建立統一的農業境外投資預警機制,完善農業招商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評估制度。

九、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堅決打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場硬仗

(四十九)全力實現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達標脫貧。圍繞不愁吃不愁穿,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鄉村旅遊業、農村電商,用好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幫助貧困戶發展穩定增收產業;加強就業能力培訓,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企業定向招工、勞務輸出等渠道促進轉移就業,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方式促進貧困家庭勞動力就地就業;全面落實低保兜底政策。圍繞住房安全有保障,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和農房改造,用3年時間全部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圍繞義務教育有保障,落實民族自治地區15年免費教育、“9+3”免費職業教育、一村一幼等政策,嚴格落實控輟保學“五長負責制”,發揮好教育扶貧基金作用,確保貧困家庭適齡兒童義務教育不漏一人,做到教育扶貧優惠政策落實不漏一戶。圍繞基本醫療有保障,認真落實縣域內住院和慢性病門診維持治療個人支付佔比控制等政策,研究完善重特大疾病和縣域外就醫救助機制,用好衛生扶貧救助基金。

(五十)聚力解決以深度貧困地區為重點的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把攻克深度貧困堡壘作為脫貧攻堅重中之重,嚴格執行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和年度專項實施方案,推動區域發展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脫貧攻堅有機銜接,全面落實“三增一免”要求。持續用力在藏區推進實施“六項民生工程計劃”、在彝區推進實施“十項扶貧工程”和17條特殊支持政策。紮實推進省內7市35縣對口幫扶藏區彝區45個貧困縣工作。深化與廣東、浙江的扶貧協作,攜手推進佛山—涼山東西部扶貧協作示範工作。發展多種形式的“飛地經濟”。加快實施深度貧困地區人才振興工程。加強涼山州禁毒防艾工作,推動社區戒毒、社區康復中心建設。

(五十一)繼續鞏固深化脫貧成果。堅持以貧困村為基本工作單元,持續開展“回頭看”“回頭幫”,強力落實脫貧攻堅到村到戶幫扶政策措施。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大力發展村級特色產業和集體經濟,積極推動現代文明普及提升和基層自治治理能力提高。嚴格對照貧困村退出“一低五有”標準補短,確保全省所有貧困村按照計劃安排順利達標退出。優化完善貧困村“五個一”幹部幫扶機制,同步加強有20戶以上貧困戶的非貧困村“三個一”幫扶。構建完善“造血”功能、改善改良“輸血”機制、建立健全“失血”救助的長效機制。梳理完善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的政策措施,在脫貧攻堅期內保持脫貧政策延續性。嚴格脫貧對象認定、退出和痕跡管理,建立完善跟蹤監測、動態管理機制。完善扶貧督查巡查、考核評估辦法,對弄虛作假、搞數字脫貧的嚴肅查處。

(五十二)以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為重點推進“四好村”創建。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充分調動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的積極性主動性。紮實開展“四好村”創建,到2020年全省所有的行政村建成縣級、市級“四好村”,60%的村建成省級“四好村”,引導農民群眾真正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深入開展感恩奮進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常態化抓實中國夢等教育活動,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堅定脫貧奔康的信心決心。抓細抓實農民夜校,培育打造一批示範夜校、示範實踐基地,探索開辦“網上夜校”“夜校微信群”,教育引導廣大農民學政策、學法律、學文化、學技術。大力推進精神扶貧,培育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培養勤勞致富、文明和諧的時代新風尚。

十、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建設高素質的“三農”工作隊伍

(五十三)健全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城市農村一起抓,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原則落到實處,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堅持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領導體制。按照《中國共產黨工作機關條例(試行)》有關規定和機構改革的統一要求,做好“三農”工作機構設置和職能優化配置。切實加強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部門建設,充分發揮牽頭協調、決策參謀、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能。縣委書記要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積極推行縣級黨委分管負責同志兼任同級黨委農村工作部門負責人制度。各部門按照職能職責,加強工作指導,強化資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給,做好協調配合,形成鄉村振興工作合力。

(五十四)建立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責任制。

建立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機制,建立和落實黨政一把手第一責任人制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各市(州)黨委、政府每年要向省委、省政府報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建立市(州)、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幹部的重要依據。

(五十五)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三農”工作隊伍。嚴格按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要求,加強“三農”幹部隊伍的培養、配備、管理和使用,全面提升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做好“三農”工作的能力水平。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要懂“三農”工作、會抓“三農”工作,分管領導要真正成為“三農”工作的行家裡手。制定並實施培訓計劃,全面提升“三農”幹部的能力和水平,拓寬縣級“三農”工作部門和鄉鎮幹部來源渠道。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鍊作為培育幹部的重要途徑,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幹部,形成人才向農村一線流動的導向。健全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領導幹部、考錄鄉鎮機關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制度。建立農村黨員定期培訓制度。建立健全第一書記選派長效機制,堅持向全省所有貧困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薄弱村選派第一書記制度,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障。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8年1月2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