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六巡固原住的行宮,有可能在涇源這個地方!

秦始皇六巡固原住的行宫,有可能在泾源这个地方!

秦始皇六巡固原住的行宫,有可能在泾源这个地方!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公元前221年,漢武帝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公元前166年, 匈奴14萬鐵騎南下,破長城,攻入北地朝那、蕭關,匈奴單于派兵焚燒回中宮,回中宮從此消失。回中宮建於何地,學界說法不一,有陝西隴縣回城、陝西鳳翔、甘肅涇川、寧夏涇源等觀點。寧夏固原市涇源縣果家山漢代古城遺址,不論從文獻記載、遺址規模、出土建築物,還是地理位置看,當為回中宮遺址。

秦始皇六巡固原住的行宫,有可能在泾源这个地方!

果家山遺址遠景

秦始皇六巡固原住的行宫,有可能在泾源这个地方!

專家對出土文物進行鑑定

果家山遺址地處隴東西部、涇河北岸,距涇源縣城1公里。遺址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範圍5公里,散佈著大量文化遺蹟。遺址內及其相鄰地出土了大量的磚、瓦、排水管道、陶罐等。其中一件夔風紋瓦當長34釐米,寬44.5釐米,厚6.6釐米,形制介於園形與半圓形之間,飾對稱夔風紋。I式板瓦長41釐米,寬25釐米,厚2釐米,紅陶,通體飾繩紋。II 式板瓦長26釐米,寬12釐米,厚1釐米,正面飾繩紋。圓頭簡瓦,I 式直徑16釐米,厚1釐米,樹木捲雲紋分四式,中心飾精細網格紋。式直徑14釐米,厚0.5釐米,樹木捲雲紋分四式,中心飾粗線條網紋。這種風格的繩紋、以及磨光帶紋板瓦,寧復考古所專家鍾侃先生認為是典型秦代瓦當。回中宮建於秦始阜時期,他在位時在關中建宮殿200多座,回中宮既是其中一座。

秦始皇六巡固原住的行宫,有可能在泾源这个地方!
秦始皇六巡固原住的行宫,有可能在泾源这个地方!

果家山遺址出土的文物

“二十七年,始皇巡西隴、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雞頭山”就是今天的六盤山。應劭作注漢書。孝武紀,也稱“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險阻,蕭關在其北。蕭關在今固原市東南青石嘴帶,涇源在青石嘴的西南方向,距離果家山僅25公里,地理方位與史書記載相吻合。“回中道”即從過隴山經回中宮、蕭關至北地郡的這段路線,也就是固原早期絲綢之路路線。唐人《元和郡縣圖志》對回中宮作注時“秦回中宮當在是,與蕭關同在今涇源縣境,故匈奴入蕭關,燒回中宮。”唐人顏師古批駁了認為回中宮在陝西岐山(鳳翔)的說法,認為回中宮在安定,建於秦始皇巡迴中宮以前(前677-537年),公元前6世紀左右。當時,回中宮不僅是始皇出行駐足的行宮,而且有驛站的作用和軍事意義。回中宮毀於向奴鐵騎後,回中道隨之被蕭關道替代,蕭關以北的瓦亭驛成為該段絲綢之路的重要站點。“回中宮”,顧名思義,“回到中原途經的宮殿” 。在回中宮建立之前,這條道路就經存在,有了回中宮,便有了回中道的稱謂。

秦始皇六巡固原住的行宫,有可能在泾源这个地方!

《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多次巡幸回中宮,過回中道。元鼎五年(前112)冬十月,“行幸雍、 祠五。遂逾隴,脊空洞,西臨祖歷河而還”。元封四年(前107)冬十月,漢武帝再次“行幸雍、祠五,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西漢元狩四年(前119),漢軍屢破匈奴,去河西地,派張騫出使西域。新增長安、漆縣、蕭關道、雲陽、義染、高平道。

秦始皇六巡固原住的行宫,有可能在泾源这个地方!
秦始皇六巡固原住的行宫,有可能在泾源这个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