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字背後的怨懟與期待——從年度漢字看臺灣

新華社北京/臺北12月31日電(記者查文曄 劉歡 劉斐)2018年的臺灣依然不平靜。臺灣媒體和機構評選年度漢字,“翻”字位列榜首,所飽含的不滿、憂患與期盼,著實耐人尋味。

一年間,民進黨當局翻雲覆雨的弄權迷思依然如故。這個標榜民主、進步的政黨,打著“促進轉型正義”的旗號,幹著政治清算的醜事。“促轉會”人士在內部會議上自比明朝特務機構“東廠”,津津樂道其介入島內選舉,曝光後引發輿論譁然。民進黨當局推動通過“促轉條例”,妄圖推翻、移除歷史記憶,持續追繳中國國民黨黨產。島內媒體和各界人士一再批評當局蠻橫粗暴的做法,指責民進黨撕裂社會,加劇族群爭鬥。

經濟民生方面,民進黨當局一年來的政策仍舊乏善可陳。在能源、勞工、年金等問題上決策翻來覆去,亂象迭起。以臺灣面臨“電荒”問題為例,民進黨牢牢抱住“非核家園”的神主牌,卻又提不出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島內輿論批評當局能源政策自相矛盾,不切實際,一邊推動“非核”,一邊又用火力發電填補核電缺口,加劇空氣汙染。

在文化教育領域,民進黨當局推動“去中國化”亦是翻江倒海,企圖清洗臺灣同胞的中華文化記憶,遂行“文化臺獨”的政治目的。當局教育部門大幅降低高中語文課綱的文言文比例,將高中歷史課綱的“中國史”塞入“東亞史”。其“意識形態執政”之頑疾,還體現在無所不用其極阻撓大學遴選出的校長上任,就因其“顏色不對”、政治立場“非我族類”。

在大陸政策方面,民進黨當局口稱“善意”,卻始終拒不接受“九二共識”,想方設法限縮兩岸交流往來,造成島內許多行業困頓、萎縮,其敵視大陸的種種做法引發民怨如巨浪翻騰。年初,當局拒絕批准兩岸春節加班機申請,導致大批臺商臺胞過年返鄉“人在囧途”。對大陸相繼出臺的“惠臺31條”和制發臺灣居民居住證等有利於臺灣同胞的措施,民進黨當局或冷言冷語說怪話,或危言聳聽恐嚇民眾。在當局縱容下,“臺獨”勢力推動所謂“東京奧運正名公投”,企圖衝撞大陸紅線,最後以失敗收場。

民進黨當局一年來的所作所為,一再擊中臺灣民眾的“痛點”,導致其領導人的民意不滿意度持續大幅升高。民怨終於在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中被點燃,22位新當選縣市長中,國民黨籍15人,民進黨籍只剩6人,翻轉局面赫然。諸多學者都認為,此次選舉體現“民心求變”,反映了臺灣民眾希望政治安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兩岸和平的強烈願望。

中國國民黨中常委曾文培表示,民進黨沒有辦法搞好經濟民生,選舉失敗是必然的。而導致經濟民生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民進黨破壞了兩岸關係。臺灣老百姓已經享受過兩岸和平發展帶來的好處,面對現在的困境,當然會找執政者算賬。

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12月公佈的民調顯示,61.1%的受訪民眾贊成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發展兩岸關係。其中,20歲至29歲年輕族群中有52.1%支持“九二共識”。臺灣中華民族致公黨近期發佈民調顯示,臺灣民眾對當局領導人的滿意度僅有20.8%,與上月調查結果相比,下降了7.6個百分點。

有臺灣媒體稱,這一年裡,“討厭民進黨”已成為臺灣最大黨。語言雖戲謔,但入木三分。放眼新的一年,民進黨當局若仍只顧自身政治算計,民意的翻騰之勢將更加劇烈。(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