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哥說書院系列之九——雲峰書院

上期臉哥給大家介紹的是聞道書院,聞道書院之名源於其創建者馬經綸先生去世後的諡號,該書院以傳授考課類內容為主,在馬經綸先生去世後由兒子接管,後來由於各種原因,最終消失。

臉哥說書院系列之九——雲峰書院

01

前幾期臉哥給大家介紹的書院大都是明朝時期的,因為當時受王陽明心學的影響,書院蓬勃發展,所以各路書院百花齊放,退休宦官也爭相建造,但是到了清朝初期,由於封鎖書院的政策出現,所以書院開始變少,書院文化停滯,不過到了康熙雍正的時期,政策經過改革,又開始推行書院制度,所以便又有一批書院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而今天臉哥所介紹的書院,就誕生於這一時期。

02

前言述畢,臉哥課堂正式開課。今天,臉哥給大家介紹的書院也是經歷了世道的滄桑變遷,有過荒蕪悽慘的境地,也有座無虛席的盛景,它就是今天臉哥課堂的主角——雲峰書院

那麼這所云峰書院究竟經歷了什麼故事呢?現在就讓臉哥給大家好好講講。

03

在清代乾隆年間(1753年)的時候,任房山縣(今北京房山區)知縣的是一個叫做邱錦的小朋友,關於這位邱錦小朋友的資料記載非常的少,所以邱錦是不是與之前的書院建造者一樣優秀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臉哥覺得,既然已經到達能擔任知縣的程度,其實已經很不簡單了,所以邱錦小朋友八成也是一位有遠見的“文化人”。

話說邱錦為了響應“上級指示”,堅持打造“發展書院文化,普及知識傳播”的“文化傳播型社會”,打算在房山義學的基礎上進行擴大重建,修建一所新的書院,但是苦於周圍都是住戶,無法動工,所以煩惱不已。

正當邱錦束手無策的時候,有人報家住吉羊村的苗氏願意獻出自家一部分的田地來做書院的地基。這下可解了邱錦的燃眉之急,邱錦大喜,說到:“看看人家,多麼有奉獻精神,建造書院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能有人挺身而出太難得了,那個誰,苗氏是吧,重重有賞!”

就這樣,“一手交錢,一手拿貨,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交易就完成了,不過值得尊敬的是,苗氏執意不要錢,表示地是自願捐的,只要書院能建好就行,如此決絕的態度,著實又令邱錦小朋友感動了一把,並許諾一定完成任務。

04

就這樣,雲峰書院平地而起,成為了當時房山地區有名的學府,至於為什麼起名叫做雲峰書院,史書並無記載,臉哥推測是由於房山多山,“雲峰”二字有山峰高聳入雲的含義,意為在這裡學習的人能夠出人頭地,所以叫做“雲峰書院”。

臉哥說書院系列之九——雲峰書院

書院建好之後,風光了幾十年,附近的有志之士都來這裡學習官學,不過時光流逝,當年氣派的書院也變得破舊不堪。條件太差,自然去的人也少了,書院也逐漸冷清起來,甚至雜草叢生,無人打掃。原本熱鬧的書院變成了荒蕪之地。

05

不過事情總有轉機,在嘉慶十一年(1806年)的時候,房山知縣換成了黎德符,史書記載黎德符見書院“土宇荒蕪,荊榛滿地,慨焉興嘆,遂與邑進士徐夢陳等倡捐修舉,起蓋上房五間,東西廂房六間,大門及照房共七間。”

隨著黎德符對書院進行重新修舉,書院不僅解決了破舊敗壞的問題,也擴大了範圍,另外,在修葺書院的同時,他還定下了《雲峰書院條例》,條例的規定對書院的完善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至此,雲峰書院峰迴路轉,又開始昌盛起來,說到這,臉哥也不得不感嘆,每個時代都有注重教育與文化保護的先驅者,也正因他們的努力和行動,我們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臉哥說書院系列之九——雲峰書院

06

繼黎德符修葺書院之後,在道光年間的房山縣令楊源鉅同本縣舉人李心蓮又籌建講堂三間,專門教學八股,書院規模更一步壯大,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時,學董趙連城、陳智、趙宗瀛等將書院改辦為房山縣縣立高等小學校。再後來隨著時間推移,變為如今的房山區城關小學。至此,雲峰書院完成它“華麗的蛻變”。

雲峰書院之所以能保存至今,與古代人們對它的保護是息息相關的,而到了如今,許多人對於古代遺產的保護卻漫不經心,各種旅遊陋習數不勝數,因此臉哥也希望聽課的小夥伴們能夠理解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從自己做起,對古代文化遺產的保護盡一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