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中原康百萬莊園

在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有一座十七、十八世紀華北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它就是被譽為全國三大莊園之一的康百萬莊園。康百萬莊園又名河洛康家,莊園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與山西晉中喬家大院、河南安陽馬氏莊園並稱“中原三大官宅”,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中原古建典範。

本次,行走大運河考察組前往河南康百萬莊園,走進這個曾經依靠運河水而富甲一方的莊園,揭開跨越了明、清和民國三個時期,共計400餘年的康氏家族發達十二代人的神秘面紗。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中原康百萬莊園


01一段康家興衰的歷史往事

“康百萬莊園是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傳人康紹敬建造的府邸。“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稱,因慈禧太后的冊封而名揚天下。”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領隊張秉政教授曾考察過江南、山西、雲南等省大院及古民居,對地處中原的康百萬莊園有著濃厚的興趣,經過他的介紹,隊員們加深了了解。

明朝初期洪武年間,康家先祖在鞏縣(今鞏義)康店鎮洛河邊安家。為解決溫飽,康家先祖在洛河岸邊開了一個小飯館。寒來暑往,小店逐漸成為河洛一帶知名的客棧。後來,客棧所在地被稱為“康家店”。

到了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傳人康紹敬時期,在地方水陸交通、鹽業和稅務等方面擔任要職。

“本來康家大院就是開一些小客棧,到後來生意越做越大,便利用洛水做起了水上生意。”在張秉政教授看來,康家生意的不斷壯大,與康家的生意頭腦、經營理念離不開的,更離不開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

到了清朝時期,康氏家族在清廷鎮壓白蓮教之際,通過各種手段取得了長達十年與布匹有關的軍需品訂單,在這之前康家還壟斷了陝西的布市。同時,康氏家族又靠造船業發財、靠土地致富,人稱“百萬富翁”。

經過康家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小小的“康家店”變成了一座佔地240餘畝、包含19部分的龐大莊園。靠山築窯洞,臨街建樓房,瀕河設碼頭,集農、官、商於一體,有33個庭院、53座樓房、73孔窯洞及房舍1300多間,庭院建築為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兼具園林藝術和宮廷藝術特色。繁盛時期,莊園內的磚廠、木材廠、造船廠人來人往,康家主人足不出戶便可滿足一切生活所需。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中原康百萬莊園


清朝時期,康家已經是富甲一方,方圓幾十裡都是康家的田地。隨著家族財富的積累,康家在原有莊園的基礎上進行擴建,將房舍增加到了山頂,從而構成了這個具有中世紀風格的城堡。

在康百萬莊園,現在還流傳著慈禧太后與康百萬莊園的故事。根據史料記載,晚清時期的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攜帶光緒於次年逃離北京前往西安,後又返京,路過鞏義康店鎮時,被稱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櫃“康鴻猷”雪中送炭,向清政府捐資一百萬銀兩。

慈禧太后一句“沒成想,這山溝裡還有百萬之家。”被廣為流傳,並賜其為“康百萬”的封號,“康百萬”成了這個莊園的主人“康氏家族”的統稱,因此康家的莊園便成了康百萬莊園。

俗語說“富不過三代”,而康百萬家族從第六代康紹敬至第十八代康廷蘭,繁榮興盛400餘年。那麼康家一直興盛不衰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張秉政教授給出了答案“他們運用手中的財富,憑藉黃河、洛河舟楫之便,搞航運貿易,經營鹽業、木材、糧食、棉花、絲綢、錢莊、藥材等,可謂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由於清末因各種戰亂加上連年的災荒,康百萬家族已沒有那麼鼎盛了,又捐出去百萬兩白銀,動盪的社會環境自然而然地波及到康氏家族,康家開始走下坡路。隨著鐵路的修通,水上航運失去了固有的優勢,康氏家族的運輸業徹底進入衰敗。同時康家子弟開始揮霍,不思創業、坐吃山空,傷到了康家的筋骨,民國初年,康家開始由盛轉衰,400多年的繁榮與興盛走向了盡頭。

02一座獨特的建築藝術寶庫

康百萬莊園庭院建築基本屬於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以具有園林、官府的一些特點,各類磚雕、木雕、石雕華麗典雅,造型優美,是華北地區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既保留了黃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園林和軍事堡壘建築的特點。

走進莊園,門口巨石上“豫商家園”四個大字彷彿在提示人們:這裡,曾經有豫商冠絕全國的輝煌。大門程牌坊的樣式,中間有塊牌匾上書“河洛康家”。康百萬莊園龐大的建築群僅有一個入口。沒有知情認路人帶領,陌生人極難找到出口,莊園中的路彎彎曲曲宛如迷宮。

與絕大部分有錢人家所建的房屋不同,康家莊的建築風格別具風采。莊園的大門入口可以與古代的城門媲美,入口兩側均有主牆相依。門裡還有一個仿照北京長城的瞭望臺而建的居高臨下的觀景臺。進入門裡,拾級而上便來到觀景臺。

莊園的中心區輪廓全貌保留得近乎完好,書房、廚房、畫室等位列其中。康家是個大家族,廚房特別大,以能解決眾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書房挨著廚房,熱鬧噪雜的廚房和安詳靜宜的書房互為惠鄰。

康百萬莊園還是一座雕刻藝術的寶庫,磚雕、石雕、木雕都有極高的水準。建築物上自房頂屋瓦,下至門窗廊柱,都有雕刻飾件。藝術表現上則採用了透雕、浮雕、圓雕等不同工藝手法,設計新穎,工藝精湛,風格各異。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中原康百萬莊園


走過不同的大小門時,會看到門枕石和柱礎上的石刻浮雕,咫尺之間,人物、動物活靈活現,生動傳神;碑樓上精美的磚雕圖案栩栩如生;屋簷下龍飛鳳舞的木雕圖案,格調雅秀。顯示古代工匠非凡才智和精湛技藝的,當屬保存完好的一具華麗檀木三進式頂子床,它雕刻細緻入微,紋飾繁縟,據說工匠們花費了1700多個工作日才雕刻完工。

“莊園裡還保存有碑刻、牌匾、傢俱、古玩、書畫、器皿、衣帽等歷史文物三千餘件,對於研究明清文化、民間風俗、古代建築等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園內的工作人員向考察組解釋說。

位於康百萬莊園主宅區的三院有一組門枕石,是康百萬莊園石雕藝術的代表作品。“這對門枕石選用整塊青石上下分三層雕刻而成,構圖新穎,雕工精湛,人物、動物形象生動逼真、情景交融、栩栩如生。”工作人員引以為豪地說,它以其精細的雕刻工藝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並且還是我國一級石刻的定級標準,堪稱國寶。

在莊園棧房區前面的牌坊,是約100年前康家向清朝皇帝請旨修建的貞節牌坊,石墩、石柱、石匾各部位均精雕著《二十四孝圖》、《漁樵耕讀》、龍鳳、珍禽異獸等圖案。“康百萬莊園牌坊原來靠近伊洛河大堤,如今已經深陷在地下,只留上半部分在地上,這個牌坊上面清晰地記錄著康氏家族的榮耀。”張秉政教授說。

康家還保存下來最精美的一張頂子床。它是用金絲楠木雕刻,由十個能工巧匠,耗工1700多個工時,做了將近5年時間才做成的。它採用透雕、鏤空雕的雕刻手法,床柱的雕刻,都是竹節型的,象徵竹報平安,節節高。這張床的另外一個精妙之處,是可以自由拆卸。它由37個部分組成,通體沒有用一顆釘子,完全是鉚上去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組合傢俱。這張床可以說是木雕的傑出代表。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中原康百萬莊園

03一塊匾額與康家的發展史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現存於康百萬莊園的這塊“留餘匾”,為中華名匾之一,它被稱為康百萬莊園文化的象徵、鎮園之寶。匾上記載的“留餘”思想,不僅是當時康家的傳家之訓,更是不少人認同的處世準則。

“留餘匾”長1.65米,寬0.75米,是用黃楊木雕刻而成的,懸掛於康百萬莊園主宅一座院子裡的主客廳內。現懸掛於康百萬莊園主宅區一院過廳內,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訓匾,也是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中庸思想的集中體現。

“留餘”匾造型獨特,形似一面展開的上凹下凸型旗幟。上凹意為:上留餘於天,對得起朝廷;下凸意為:下留餘於地,對得起百姓與子孫。

康百萬莊園保護所所長李春曉在其關於康百萬莊園的作品中介紹說,此匾是清同治年間,康百萬家族第十五代莊園主康坦園用來訓示家中子弟的家訓匾。

匾中書法灑脫奔放,“留餘”二字,以篆書寫就,穩健遒勁,正文通篇行書。其內容為同治年間翰林牛瑄所題。


千百年來,“留餘”的思想影響了很多人。明朝隱士高景逸說過:“遇事讓人一步,自然有周轉的餘地;遇到財物放寬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樂趣。” 坦園老伯把“留餘”二字題於匾額,遼寧拆遷律師,掛在堂上,就是採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銘》來告誡他的後代子孫。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曾講過,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恆。

“一個商人做人有道,生意也自然會興旺盛隆,這裡面“留餘”的思想非常重要。它蘊含“全面、協調、可持續”之意,是道與術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凝聚著深刻的思想智慧。可以說是對如今的國人為人處世,經商入仕都有一定的借鑑作用。”靜靜地看著這塊牌匾,張秉政教授沉思良久。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專注於文化傳承,講述故事,搭建文創,在我們這裡,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調味品,關注我們,在閒愜的生活中品嚐文化帶來的悠揚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