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系列之——瓜州古渡與古邗溝故道


千百年來,大運河一路播灑文明的種子,流經之處造就了無數的碼頭、集鎮和商埠的繁榮,使運河成為一條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紐帶。運河哺育了揚州,滋潤了揚州,也發展了揚州,可以說是揚州的“根”。

從商家雲集到鑑真東渡,從康乾六下江南到戰爭煙火,從歷史的角度說,沒有古運河,就沒有揚州古城;古運河的興衰史,也就是揚州古城的興衰史。古運河孕育了揚州城市,貫通了揚州湖河,擴大了揚州地域,奠基了揚州文化。運河已經成為揚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是“無運河,不揚州”。

本次,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成員在領隊張秉政教授的帶領下,來到了江蘇揚州,他們將用幾天的時間,對揚州段運河進行全方位的考察,第一站,考察組就來到了瓜州古渡與古邗溝故道,對兩個歷史悠久的大運河遺產點進行了細緻考察。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瓜州古渡與古邗溝故道


01昔日繁華的瓜州古渡

瓜州古渡位於瓜洲在古運河和揚子江的交匯處,處於揚州西南,與鎮江隔水相望,“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萬重山”就出自宋朝詩人王安石的筆下。

考察組瞭解到,瓜洲最早在大江之中,四面環水,後泥沙淤積,與陸地相連,因形如瓜,故名瓜州。瓜洲歷來是揚州的門戶,有“江淮第一雄鎮”和“千年古渡”之稱。

據史料記載,自唐末,瓜洲漸有城壘,南宋乾道四年,瓜洲開始築城,明代瓜洲城周長一千五百四十三丈九尺,高二丈一尺。在瓜洲城東門外另築有“鬼柳城”。元代設置行省於此,明代設同知署,清代設巡檢行署、漕運府、都督府等。

瓜洲從唐代直到現代都是文人薈萃之地。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王安石、陸游,明代的鄭成功,清代的鄭板橋等,都曾在瓜洲留下了大量的詩篇。

唐代高僧鑑真大師東渡日本,其造船、買船、登船以及儲藏糧食都在這個地方。意大利傑出的旅行家馬可·波羅也曾遊覽過瓜洲,並在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第二卷第一章節題為《瓜洲市》,並對瓜洲的地理位置與歷史作用作了詳細描述。

古代瓜洲作為南北交通樞紐,人流、物流旺盛,地方富庶,城內大型建築、私宅花園、庵廟、樓、亭、廳、堂等多達數十處。此外,古代瓜洲還有著名的十景。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大軍從這裡揮師向江南躍進;建設中的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北橋頭堡就落腳於瓜洲。

為了探究瓜州古渡的樣貌,考察組驅車前往當地考察,《揚州日報》的記者張玉鵬陪同前往考察。在沒有任何詳細地址的瓜州鎮,考察組一路打聽,到達瓜州運河的碼頭時,這裡停靠著大大小小數十艘船隻,當地人解釋道,這是伊婁運河中的瓜州運河古渡口。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瓜州古渡與古邗溝故道


在當地人的指引下,考察組來到了運河旁的一個古渡公園,進入園內豎立在門旁兩塊石碑,一塊是國務院頒發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塊是世界遺產瓜州運河的遺產標誌,當地還在這裡建立的瓜州水利樞紐工程。

在一塊石碑上,考察組成員看到了瓜州運河的介紹。原來,瓜州運河北起高旻寺,南至瓜洲長江口,長約12千米。它始於唐代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開鑿的伊婁河,處於淮揚運河揚州段的南段,已有1270多年的歷史。瓜州運河的開鑿,縮短了漕船的線路,是大運河南下入江的要衝。

順著主幹道往裡走,左手邊的牆壁上鑲嵌著數百塊石碑,由揚州市廣播電視臺主辦的“千年詠揚州詩牆”便在這裡,全國知名的書法家和文化學者都在此吟詩作對,自作自題,將題寫的詩詞刻在碑牆上,蔚為壯觀。

在院子內有不少的建築,破廢的汽車,倒閉的工廠和飯店,還有休閒場所及酒店庭院,這裡雜草叢生,蚊蠅肆虐,池塘的水已經發出了淡淡的臭味。沿著修葺的小路,穿過雜草叢生的院落,考察組找到了隱藏在樹木中的瓜州古渡遺址。

面對著瓜州運河的一座牌坊背面寫著含江口,正面則是一副對聯和江天聖境的字樣,往前走不到5米的距離就是瓜州古渡口,石階上垃圾遍地,石磚和石板早已經破爛不堪,面對著瓜州運河放眼望去,寬闊的河面與船隻交相輝映,彷彿古時候繁忙的渡口的鏡像依然可見。

從石牌坊向裡走去,一層臺階上立了一塊石碑,上書“瓜州古渡“,筆法圓潤,大氣混成,猶如一位老人,屹立在這裡遙看著瓜州古渡口的聖境和繁忙的景象。

再往上走一層臺階上就是一個圓形的亭子,有上下兩層,旁邊繁密的樹木和雜草已經將他的半個身子淹沒了,站在亭子上方可以看到渡口千百米的景物。

“想不到曾經繁忙的渡口如今卻成了這般模樣,真的是太遺憾了,如果這個地方轉換成風景區或者是公園,肯定是街邊居民夏日乘涼的好地方,也是對於古老渡口最好的歸宿了。”看著古渡口破敗的景象,張秉政教授不無感慨。

在院子裡,考察組見到了院子的管理員吳師傅,他向記者講述了這裡的情況,原來,民間傳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為念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而建的“沉箱亭”,靜靜立於古渡景區的江邊。

八根廊柱撐起八角形的飛簷穹頂,亭內立著一塊石碑,上書“沉箱亭”幾字,石碑的背面記述著杜十娘投江的故事概況。精緻優雅中透露著清悽。亭邊岸畔垂柳成行,柳絲依依隨風搖曳,晃動人的思緒,勾起那段悽婉往事。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瓜州古渡與古邗溝故道


“起初這裡有飯店,有賓館,每天人來人往,熱鬧得很,現在落得這般蕭條的景象真是挺遺憾的。”今年已經68歲的吳師傅在這裡當管理員已經20多年了,想起之前繁華的景象,老人連聲讚歎。

90年代後,由於市場經濟開放,很多賓館和商店浴池開始興起,園子外也有很多的商家。由於園子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慢慢的,商家開始破產關門,搬出了園子裡,慢慢的園子也就沒落了,雜草叢生,殘垣斷壁,失去了往日的繁華。

老人還告訴說,在這附近的市民都是靠打漁為生,而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人都去外地打工,在這裡的人越來越少了,一般老人居多。

“沒想到如今的園子和古渡一起興衰,共存亡,現在的它像是一個滄桑的老人,更像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需要呵護和關心。”張秉政教授在運河與長江的匯合處,扶著古碑,眺望滾滾江水,百感交集,感慨萬千,古渡的魅力,無不令人尋蹤,憑弔,緬懷之。這也是這個團隊行走大運河來到的一個重要的接點,有如釋重負之感。

02揚州繁榮的古老見證

離開了瓜州古渡,車子繼續行駛在行走運河的路上,根據領隊張秉政教授的安排,記者跟隨考察組來到了大運河的遺產點,古邗溝故道。

根據資料記載,古邗溝故道起於螺螄灣橋,向東直達黃金壩,長1045千米,時間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公元前486年),是揚州地區最早建成的人工水道之一。從漢代至唐代這段河道都是大運河的主航道,目前作為景觀河道使用。

驅車經過吳王夫差紀念廣場,在路人的指引下,考察組在一路在樹林中穿梭,在故道旁的亭子前,記者看到了地方政府立下的石碑,上書“古邗溝故道”,邗溝故道橫穿馬路,在河道兩邊還有老人在休息納涼,還有老人在釣魚,為整個河道增添了人文氣息。

說起來邗溝的歷史,清《寶應圖經》一書詳細地記錄了歷史上邗溝在寶應段的十三次變遷,其中《歷代縣境圖》有一幅名為“邗溝全圖”。圖上清晰地標明瞭當年邗溝流經的線路:從長江邊廣陵之邗口向北,經高郵市境的陸陽湖與武廣湖之間,再向北穿越樊梁湖、博支湖、射陽湖、白馬湖,經末口入淮河。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古代邗溝的景象在北宋詩人秦少游的《邗溝》詩中有生動的描述。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瓜州古渡與古邗溝故道


如今時過境遷,瓜州古渡與邗溝故道繁榮景象已經成為了歷史,但它們留給古人的繁榮和便利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無運河不揚州,運河已經與這座城市息息相關了,不僅是往日的輝煌,更重要的是如今的開發與保護,則更是千百年來報答它為我們提供便利的方式之一了。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專注於文化傳承,講述故事,搭建文創,在我們這裡,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調味品,關注我們,在閒愜的生活中品嚐文化帶來的悠揚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