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上不會出現的5個小知識,你確定你知道?

中國是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在中國的歷史上經歷了無數的朝代更迭,我們熱愛自己的國家,對自己國家的歷史也都耳熟能詳,可是今天小編帶給您的5個歷史小知識,你確定你知道?

一、甲骨文看著就像是小孩胡亂畫的符號是誰發現它是文字的呢?

甲骨文是一種刻在動物的骨頭或甲殼上的文字,這種古老的文字在100多年前才被人們發現。據說,在1899年,有一個在北京做官的人叫王懿榮,他對金石很有研究。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從藥店買來的中藥裡有一味藥與眾不同。這是一味叫作龍骨的中藥,是一種經長時間埋藏後很像化石並且比較疏鬆的骨頭。骨頭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但是細心的王懿榮卻在部分骨頭上發現了一些細小的、經過人工刻畫過的痕跡。當時他並不能確定這些痕跡是不是文字,只是敏銳地感到,這些排列整齊的痕跡肯定不是天然形成的。王懿榮憑藉他作為學者的執著,追查到這些龍骨出自河南安陽的小屯村,當地人把這種骨頭當做藥材出售或為田裡施肥,他們認方有痕跡的骨頭很不吉利,還特意把那些刻有痕跡的骨頭扔掉。他開始向當地人收購這種有痕跡的骨頭,當收集1000多塊的時候,他斷定這些痕跡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文字,因此王懿榮被譽為“甲骨文研究第一人”。

歷史書上不會出現的5個小知識,你確定你知道?

二、後母戊鼎是做什麼用的,古人為什麼要費盡力氣打造這個東西?

眾所周知,後母戊鼎(之前曾叫作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也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大得可以做馬槽,因此也被叫為“馬槽鼎”。那麼它是做什麼用的?

鼎最早是烹煮食物用的器具,後來漸漸發展成銘刻功績的禮器。早在7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陶製的鼎,銅鼎則是商周時期最為重要的禮器。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記載了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記載:“桀有管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後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歷史書上不會出現的5個小知識,你確定你知道?

三、古代人寫字都是從右到左、豎著寫的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左向右、橫著書寫的?

相信很多人知道,中國古代書寫的材料主要是竹簡和木簡,由於竹簡是豎向的,必須要自上而下的書寫,因此也就慢慢的習慣了由上至下,由右向左的書寫形式,可是到了清朝末期,一些知識分子學習了西方文化,漢文裡經常引用外文,書寫阿拉伯數字、使用新標點符號,漢字豎寫就顯得很不方便了。另外,書寫格式應服從於書寫方便的原則。從左至右橫寫的書寫格式是比較科學的。如果是用右手硬筆書寫,橫寫比較順暢,執筆的手不會遮蓋前面已寫好的字,因此寫到哪裡一眼就能清楚地看到。字和字之間的距離也容易保持均衡,而且也不會把前面剛寫好的墨跡未乾的字擦模糊。1917年《新青年》第三卷第三期上刊載了錢玄同致陳獨秀的公開信,對漢字“豎改橫”發表了見解。他說:人目系左右相併,而非上下相重。試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若縱視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以此例彼,知看橫行較易於豎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文,一筆一勢,軍有自右至左著,然則漢寫右手,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左到右橫而出,則無一不。之後,這種從左至右的書寫格式漸漸的被世人所接受。

歷史書上不會出現的5個小知識,你確定你知道?

四、京劇的唱腔是怎樣產生的?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中國五大戲種之一,曾被成為平劇,1790年,乾隆皇帝80歲大壽,各地都在積極地作準備為皇帝賀壽。賀壽當然少不了戲曲演出,當時安徽的徽劇非常出名,在一位揚州鹽商的組織下,享有盛名的徽劇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來到京城,後稱“四大徽班進京"。結束了祝壽演出後,徽班開始在北京民間演出。為了使徽劇能在北京站往腳,徽班開始調整原先徽劇中龐雜的唱腔,除了吸收借鑑崑曲的身段,使演出形式更貼近生活之外,還特別糾正發音以向京音靠攏,以適應北京的觀眾。1828年,徽班進京已38年,湖北的漢劇也進入京城,並開始與徽班演員合作演出。聲腔以西皮、二黃為主的漢劇最初與徽劇合作時由於雙方各有特點,顯得各自突出,不太協調。經過長期的融合與多年的改進,演員們根據兩種唱腔的特點,取長補短並不斷地改進和提高,終於在北京形成了新劇種的雛形。這個在徽劇和漢劇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劇種精華的新劇種,就是被稱為國粹的京劇。

歷史書上不會出現的5個小知識,你確定你知道?

五、清朝的男子為什麼要留辮子?

現在清宮劇很多,大家也都能在腦海中浮現清朝人大辮子的樣子,可能也有大部分人知道,在滿清立國時,為了鞏固統治,發佈了一系列政策,以便從心理上確立滿族人的權威性,其中就有“剃髮令”,qiang迫漢人剃髮,雖有反抗但也被zhen壓下去了,隨後漢人也就慢慢的適應了這種髮型,滿族早在12世紀時就建立過金朝。男子留辮子就是金朝遺留下來的習俗。清朝男子的這種髮型,在古代東亞的一些民族中較為流行。成言思汗時代,男子也要剝掉一部分頭髮,留一部分頭髮;而日本在明治維斯以前,男子的髮型跟史書裡成吉思汗的髮型幾平一樣。可是他們為什麼要留這樣的髮型呢?據學者們推測,

其一,在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如蒙古族、滿族)在草原密林中生活如果不把前面的頭剃光,在騎馬的時候,風吹動額頭前的頭髮,會嚴重影響視線,也容易被樹枝刮到。另外在戰場上,額前沒有頭髮,就不容易被敵人抓住,這就是為什麼要剃去前邊頭髮的原因。

其二,滿族等民族崇拜薩滿教,認為後腦是靈魂居住的地方,因此留下後邊的頭髮。出於方便考慮,就編成了辮子。

其三,還有個說法叫“掃平四夷,定鼎中原",表示清朝征服天下的志向。

歷史書上不會出現的5個小知識,你確定你知道?

看到這裡,看官們覺得如何?歡迎評論,這篇文章很長,小編用了很久才整理和編寫出來,覺得可以的話,希望能給點個贊在走。

歷史書上不會出現的5個小知識,你確定你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