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形式持續一千多年,西畫則不斷更換畫派

眾所周知,這麼多年來的西方繪畫其實並沒有一個鮮明的 "主流畫派"一口氣貫穿各個時代,無論是古典畫派、印象畫派、野獸派、立體派等都在出現之後又被另一個不同(甚至完全對立)的畫派所顛覆,反觀東方卻有中國的文人畫幾乎以完全主流的形式持續了超過一千年歷史,中國畫擺在全球、甚至整個世界繪畫史當中顯得有種鮮明而統一的特色。這是中西繪畫的明顯差異點之一。

國畫形式持續一千多年,西畫則不斷更換畫派

西方在羅馬帝國瓦解之後基本上就再也沒有統一過,如果勉強要說到西方後來出現稍有些統一的意味,則要到2002年出現歐元貨幣的時候,近年來出現英國脫歐的情況後又顯現歐盟可能逐漸瓦解的態勢。反觀秦始皇(與羅馬帝國差不多時代)統一中國後,雖然在漢朝以後還是經歷了董卓戰亂、三國與魏晉南北朝的分裂時期,但中國立即就在隋唐恢復了統一的狀態且從此就幾乎不曾再分裂過。

國畫形式持續一千多年,西畫則不斷更換畫派

(韓金遠作品,四尺整紙)

西方新古典時期以前的繪畫不但是追求畫的像、畫的美,其實更反映出西方以個人為核心在科技、醫學、經濟發展等方面不斷追求進步下的一種藝術呈現,然而到了印象畫派之後又打破了這一點,西方藝術家越來越著重藝術思考的不斷改革甚至排斥單純技巧的追求,因而造成了一波又一波推翻前人藝術風格的精彩盛況,印象派的莫內、野獸派的馬諦斯、立體派的畢卡索、超現實主義的達利、絕對主義的馬列維奇、抽象表現主義的帕洛克等無不都是如此,他們大多也不希望重複前人的技巧與風格甚至引以為恥。

國畫形式持續一千多年,西畫則不斷更換畫派

(齊白石畫蝦作品)

西方的繪畫創作老早就跳脫油畫原料、畫筆的侷限,以畫筆隨機揮灑顏料做畫的帕洛克,把小便斗當作藝術品的杜象,把巴黎塞納河上的新橋包起來的克里斯多,刀割畫布的藝術家封塔納,甚至到當代五花八門的裝置藝術與行為藝術等。

國畫形式持續一千多年,西畫則不斷更換畫派

(韓金遠《連年有餘》畫作,四尺斗方)

與西方不同的是,上千年來的中央集權與獨尊儒術是因,文人畫在這樣的框架下僅能選擇道家老莊思想做為心靈的寄託是果,或許中國的文人是出於長期面對眼前環境的無奈才只能轉向居住深山而去追求一種清高與灑脫,並因此反映在上千年相對一致的繪畫風格上。中國的繪畫也是公認在宋元時期達到了第一個藝術的高峰且持續了上千年幾乎一致的繪畫風格。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下,東方特別講究師承的傳統以及繪畫技巧的傳承,因此東方對於筆墨的運用技巧大致上是不斷累積而越顯豐富的,這也是為何清末民初會出現張大千、溥心畬、齊白石等有能力將中國繪畫集大成的經典大師,而寄託於道家老莊思想的文人更是將營造意境的技巧昇華到某個境界並形成一種上千年趨於一致的風格。

國畫形式持續一千多年,西畫則不斷更換畫派

(韓金遠畫鯉魚,四尺整紙)

從上面客觀的比較分析中,我們認識了東西方繪畫的一個不同點,究竟哪一種繪畫比較有內涵?哪一種繪畫的生命力頑強呢?不辯自明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