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攝維也納:揭祕與世界音樂之都齊名的古典建築韻律美


維也納,位於多瑙河畔,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奧地利共和國的首都,同時也是奧地利共和國9個聯邦州之一,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 因市內古典音樂氣氛濃厚,引來各國音樂家聚集於此,具“世界音樂之都”和“樂都”等美譽。

在20世紀初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德語城市,奧匈帝國分裂之前,該市已經擁有200萬人口。 今天它仍是第二大德語城市,僅次於柏林。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2011年11月30日,維也納以其華麗的建築、公園與廣闊的自行車網絡登上全球最宜人居城市冠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帝國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區人口,它是歐盟第七大城。

維也納是一座擁有1800多年曆史的古老城市,維也納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凱爾特人在約公元前500年建立維也納,稱其為“Vedunia”。

公元15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前線城市,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這裡建立城堡,公元881年以“維尼亞”首見記載,十二世紀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十三世紀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到1137年成為奧地利公國的首邑。此後維也納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

13世紀末,隨著哈布斯堡皇族興起,發展迅速,宏偉的哥特式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15世紀以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6世紀和17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每次入侵歐洲都在維也納被阻擋。18世紀,瑪麗亞·特雷西亞母子當政期間熱衷於改革,打擊教會勢力,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帶來藝術的繁榮,使維也納逐漸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獲得了“音樂城”的美名。


隨著19世紀奧匈帝國的強盛,維也納也成為當時歐洲一個重要的都會,成為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首都。1873年維也納舉辦了為期106天的世界博覽會。

維也納在1850年開始擴建,再次呈現輝煌, 在奧匈帝國建立的1867年,“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了奧地利最出名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

1873年維也納的第5屆世界博覽會達到頂峰,博覽會展現了空前的建築設計。

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聳入雲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

19世紀50年代,奧匈帝國進入了它的尾聲,但是這段時期維也納也再次攀上以維也納現代主義為代表的文化巔峰,城市建築上發起新藝術運動,繪畫突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和埃貢·席勒的表現主義,音樂方面則有馬勒和萊哈爾,勳伯格、韋伯恩和阿爾班·貝爾格的“維也納第二樂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開創了精神分析學。

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寬50米,兩旁林廕庇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為內城。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

香布倫宮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宮,有希臘式建築、雕像及噴泉。多瑙河及多瑙運河間的島上有大公園。1869年建成的國立歌劇院,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

1857年建的57米寬、4公里長的環形大道兩旁為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成為歐洲最優美的城市通道之一。

維也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一個後基督教世紀的時期,那時的羅馬人建立了“Vindobona”軍營。今天,城市景觀中的一大亮點,豐富的巴洛克式的建築,大多是在瑪麗亞•特蕾西亞皇后和弗朗茨•約瑟夫皇帝統治的時代建起來的,是他們促成了環城大街周圍的宏偉建築的落成。前帝王夏天的寢宮——美泉宮,是最負盛名的景點。

華麗的宮殿與優美的巴洛克式的花園,涼亭古蹟,棕櫚溫室和動物園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遊客。這座巨大的皇宮是哈布斯堡王朝超過六個世紀的統治根基所在,也是一座了不起文化遺產的寶庫。

壯麗的巴洛克風格的貝爾佛第宮,今天已成為奧地利藝術的畫廊,展示著大量的克里姆特和施卡的作品以及席勒的名畫。維也納首要的標誌是哥特式的聖史蒂芬大教堂,普拉特的巨型摩天輪,古老的娛樂公園,和擁有世界著名的利比扎馬的西班牙騎術學校。

建築前的女神雕像

一座普通的門牌

紅綠燈就在建築的旁邊,擁擠但不繁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