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前校長許智宏談中國科普:要立足老百姓需求,從身邊的熱點出發

中國科普目前普遍存在參與人數少、科普內容在深度和通俗度難以平衡,甚至有一些工作者在科普過程中傳遞了錯誤的信息。

2018年,被譽為中國民間科普“奧斯卡”的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頒獎典禮上,北京大學前校長,著名植物學家,科普工作者許智宏指出了我國科普工作中的諸多問題。

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是經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國家科技部登記同意,由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於2012年正式設立的科普類獎項,是全國首個由社會力量出資的綜合性科普獎項,也是上海成立最早、影響最大、範圍最廣的市級科普獎項之一。

今年的年度科普人物獎項中,許智宏院士憑藉植物與人類生活項目當選2018年年度科普人物。該項目包括植物與人類的生活、生物多樣性、生物技術與現代農業、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前景以及從事這方面工作的科技和管理人員的社會責任等主題。許智宏院士從生物學特別是植物學的專業出發,通過科普講座、對話交流、媒體採訪等形式,面向大中小教師和學生、社會大眾以及各級管理人員進行了大量科普宣傳活動。其足跡遍佈上海、北京、重慶、廣東、湖北、河北、河南、黑龍江、雲南、貴州、寧夏、新疆等多個省市自治區。

許智宏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作為一位科學家,應該有一種責任和義務,在搞好科研任務的同時,把自身的科學知識向社會公眾普及。對於科學家而言,要把科研、創新和科學普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用自身掌握的科學知識去影響國民的科學素養的提升,並去向公眾告知我們的科研問題、進展以及對策,來消除公眾對於這些科研問題的疑惑。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在各地出差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到當地的一、兩所中小學校裡去做科普講座的原因。”

談及多年以來的科普工作目睹的現狀,許智宏以轉基因為例,稱目前這個課題是在科普工作中,公眾非常關心的話題。但是公眾不瞭解情況,渴望獲取更多的信息,但現實是很多的媒體和文章在誤導,從而造成了居民誤解,甚至產生了恐慌。所以作為科學家,我有一種責任,想要向公眾瞭解他們的需求,向他們普及相關知識,從而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的普及應用,為國家、民族的發展作出共享。

他說,這也是科普工作的一個根本出發點,就是立足老百姓的需求,從身邊出發,從熱點出發,傳遞客觀正確的科學知識。

許智宏建議,中國科普的事業近年來取得一些進步,越來越多的年輕科學家投身到這項事業中來。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我國的科普工作者的人數還是偏少,科普書籍在深度和通俗度上難以尋找到平衡。科學知識的普及應該避免向教科書那樣過於枯燥,而是應該增加吸引力。

許智宏還告訴界面新聞,目前,我國的科普還需向高端科研項目拓展。他透露,已經連續多年向科技部提出倡議,針對一些國家的重點科研項目,建議科研人員必須要圍繞這些科研項目寫一些科普文章,來讓老百姓知曉、關注這些項目的具體情況。

據悉,今年的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共收到242個項目,比2017年多出25%。最終,經獎勵委員會審議,共評出2018年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含提名獎在內的116個獎項。其中科普傑出人物獎2項;科普貢獻獎(個人)15項;科普貢獻獎(組織)3項;科普成果獎15項;科普成果獎(睿宏影視專項)1項;科普傳媒獎6項; 科普管理優秀獎14項;22人獲優秀科普志願者獎(個人);3支團隊獲優秀科普志願者獎(團隊),此外有35名個人或組織獲得提名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