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三)被羅貫中黑慘的人物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最後一期,我就來盤點一下被羅貫中黑的最慘的三名武將。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三)被羅貫中黑慘的人物

蔡瑁在影視中形象


N0.7 蔡瑁

很多網友私信和留言說,這個名額應該給於禁。首先我承認于禁算三國曆史是被黑的最慘的武將了。但是《三國演義》小說中並沒有刻意抹黑此人,歷史上于禁投降卻有其事,只不過于禁比較尷尬的是偏偏和一個寧死不降的龐德做搭檔,所以他的投降就顯得十分辣眼睛。雖然縱觀三國曆史,投降的人很多,但是偏偏於禁要將這個罵名揹負終身,確實值得同情,這裡先心疼于禁三秒鐘。

蔡瑁,東漢末年荊州名族。初平元年,劉表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當時江南宗賊興盛,蔡瑁協助劉表平定荊州,士奉劉表期間,歷任江夏、南郡、章陵等諸君太守,劉表獲得漢廷賜鎮南將軍時擔任其軍師。劉表病亡後,擁護劉琮繼位,在公元208年曹操揮軍入荊州時,投降曹操,封爵為漢陽亭侯。在《三國演義》小說中,蔡瑁被周瑜設計借曹操之手殺之。

無論是在《三國演義》小說、還是電視劇中,蔡瑁的形象一直都十分的小人,排擠劉備、與妹妹蔡夫人擁護劉琮繼位,秒降曹操。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蔡瑁確實算不得上什麼人物,但如果因此定義為他是一個貪生怕死、貪戀權貴的小人,卻也著實有些嚴重。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三)被羅貫中黑慘的人物

蔡瑁在遊戲中的形象


首先,蔡瑁的能力應該被認可,荊州之地人才輩出,劉備的勢力有一半都屬於荊州勢力(另一半是川蜀勢力),蔡瑁作為劉表賬下第一重臣,又是荊州第一大蔡氏家族的掌舵人,雖然其真實能力無法考證,但是以此推斷此人才識絕不會很低。此人擅長水戰,所率領的荊州水軍戰鬥力也十分強筋,就連周瑜也不敢小視,設計將其賺殺。而在演義中,蔡瑁被描寫成一個極度貪婪、愚蠢的小丑形象,著實黑的比較嚴重。

關於蔡瑁毫無抵抗就投降曹操的事情,本人也有不同的看法。這裡我先舉三國裡的另一個角色——陳登作為參照。陳登是徐州的望族,先後輔佐過陶謙、劉備、呂布、曹操,基本誰佔領徐州,他就跟誰混。陳登此人也頗有才華,當初劉備就曾希望陳登跟隨自己,但陳登表示自己家業都在徐州,實在無法遠行,便拒絕了劉備。其實東漢時期沒有科舉,只有名門望族的子弟才有資格做官,但是這些才俊很大一部分都會有著侷限性,就是沒有辦法捨棄家業去幹創業的事情。

反過頭來想想看,蔡氏一族在荊襄之地經營多年,家大業大,真的和曹操幹起仗來,能不能贏先不說,蔡氏一族就算打退了曹操,幾代人努力攢下的家業能剩多少就很難說了。況且曹操當時剛戰勝了袁紹,風頭正勁,而反觀荊州劉表剛死,劉琮繼位,荊襄之地正是政治動盪的時候,蔡瑁獨掌大權,若真是蔡瑁和曹操開戰,萬一戰敗,曹操勢必會血洗蔡氏一族。所以綜合考慮下來,蔡瑁的投降就顯得合理許多,畢竟劉表和自己的家族比起來,哪個在蔡瑁心裡重要一些,還是很好判斷的。

那又有人會問,為何孫權就沒有投降?其實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當時東吳的主戰派基本都是孫堅的嫡系部隊,他們已經效忠了孫家三代主人,而主降派都是當地的有名士族,我相信東吳主降派的內心活動和蔡瑁是一樣的,而且孫權的身份和立場還與蔡瑁不同,孫權一旦決定投降,下場會很慘,所以魯肅會說東吳所有人都可以投降,唯獨主公你萬萬投降不得。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三)被羅貫中黑慘的人物

蔡瑁


武力指數:3.5分

智力指數:3.8分

埋沒指數:2.0分

顛覆指數:3.8分

人氣指數:2.5分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三)被羅貫中黑慘的人物

曹真


NO.8 曹真

曹真,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魏武帝曹操族子。因父親曹邵(本名秦邵)為救曹操而死,於是曹操便將其兒子更名為曹真收為養子。曹丕篡漢自立後,拜曹真為鎮西將軍,都督雍州及涼州諸軍事,負責鎮守西北邊境。黃初二年,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黃初三年,率兵包圍江陵,擊破吳將孫盛。曹叡繼位後,拜大將軍,抵禦諸葛亮北伐。太和五年,因病去世。

其實我一直都特別想知道《三國演義》成書以前,中國民間到底有多崇拜諸葛亮這個人物的形象,以至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生平所有對手除了司馬懿之外全描寫成了大傻叉。要是非得在這些大傻叉當中挑選一個最傻叉的,那恐怕只有曹真了。唉,曹真被老羅黑的不是一般的慘。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三)被羅貫中黑慘的人物

三國殺中曹真的形象


其實歷史上,諸葛亮前兩次北伐失敗均是敗給了曹真。太和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皆投降蜀漢。曹叡於是親征至長安,遣曹真為督諸軍駐於郿,曹真派左將軍張郃進軍援救,於街亭之戰中大破馬謖,同時,曹真在箕谷擊敗趙雲、鄧芝的偏師,增援部隊開進隴右,諸葛亮為避免遭受夾擊,於是退兵。起初,安定人楊條等劫持官吏據守月支城響應諸葛亮,曹真軍至安定,楊條對其眾說:“大將軍親自來了,我願意儘早出降。”遂自縛出降。於是陸續收復三郡。

戰後,曹真認為諸葛亮必攻陳倉,於是命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修築城池。翌年春天諸葛亮果然攻打陳倉,郝昭早已有備而戰,諸葛亮不能攻克,同時蜀漢軍隊兵糧不足,致使諸葛亮無功而還。曹真因功被增加食邑,並前二千九百戶。

但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為了強調司馬懿與諸葛亮兩名英傑對壘的激烈,而將曹真成功擊退諸葛亮兩次北伐的功績轉記予司馬懿,曹真的實力被大大弱化,面對諸葛亮屢戰屢敗,最後更在徵蜀失敗後因為諸葛亮的信活活氣死。不過,曹真在演義中也有當諸葛亮以離間計製造司馬懿謀叛消息時加以識破,以及臥病時主動將都督印讓與司馬懿的描述,仍表現出相當的才智與氣量。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三)被羅貫中黑慘的人物

曹真與司馬懿


武力指數:4.0分

智力指數:4.2分

埋沒指數:4.8分

顛覆指數:4.8分

人氣指數:3.8分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三)被羅貫中黑慘的人物

周瑜


NO.9 周瑜

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今合肥廬江舒縣)人。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在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對於周瑜、諸葛亮兩人性格進行了藝術加工,書中周瑜心胸狹窄,驕傲好強,不能容人,與諸葛亮從容不迫、深謀遠慮的精神境界形成鮮明對比,最後在一系列的較量中,被諸葛亮“三氣周瑜”,直至活活氣死,臨死前,他長嘆:“既生瑜,何生亮!”。不得不說老羅太偏愛諸葛亮了,但客觀的講,老羅整部《三國演義》中,創造最失敗的人物也是諸葛亮,日後有時間我會專門出一期講解。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三)被羅貫中黑慘的人物

周瑜與諸葛亮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和書中形象完全背道而馳,他不僅相貌英俊,而且豁達大度,是個氣度不凡、運籌帷幄的軍事家,而且為人胸懷寬廣,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完美的人,號稱中外第一儒將。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孫策遇刺身亡後,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執掌軍政大事,曹操消滅袁紹後,威逼孫權送兒子為人質,周瑜志向高遠,勸阻孫權送質。赤壁大戰之時,力主抗曹,並慧眼預見到曹軍的劣勢和己方的優勢,指揮全軍在赤壁、烏林大敗曹軍,是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其後又成功地攻克了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吞併劉璋,與曹操二分天下,體現了一個軍事戰略家的遠見卓識。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三)被羅貫中黑慘的人物

周瑜與諸葛亮

只可惜天妒英才,周瑜死的太早。孫權評價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他稱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東吳的王圖霸業,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為偏安一方。”可見周瑜在東吳所起的作用是無人可替代的。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這樣寫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從這首詞裡面足以看出蘇軾對周瑜的崇拜,面對後世之人對周瑜的誤解,假如周瑜地下有知,估計他會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三國演義》?”

武力指數:4.2分

智力指數:4.8分

埋沒指數:0.5分

顛覆指數:4.8分

人氣指數:4.8分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三)被羅貫中黑慘的人物


提起周瑜就不能忘了小喬,提起小喬就不能忘記大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