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万平方公里的波罗的海,除北部海峡外,还有两条通往外界的通道

在数万年前,地球上最后一个冰河期结束后,原本被冰雪所覆盖的北欧大地,开始解冻,原本和欧亚大陆连接到一起的大不列颠岛等岛屿,由于海平面的上升逐渐与陆地分离。在丹麦,瑞典,芬兰,德国等国家所包围的波罗的海原融化,冻土下陷形成了面积42万平方公里的“湖泊”波罗的海。

42万平方公里的波罗的海,除北部海峡外,还有两条通往外界的通道

为啥称其为“湖泊”呢?因为,刚开始形成的波罗的海几乎不含盐,由于其北部(丹麦和瑞典一线)直接和北海(大西洋)相通,可以静心水体的交换,使得盐分开始缓慢的进入波罗的海,使得波罗的海从一个“淡水湖”转变成“咸水湖”。直至今日,波罗的海的海水还是世界上盐度最小的海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

42万平方公里的波罗的海,除北部海峡外,还有两条通往外界的通道

由于波罗的海是由于冰原凹陷形成的,其出入的通道在自然环境中只有北部的几个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和斯卡格拉克海峡是通航能力最高的两个海峡),而波罗的海又是北欧各国进出欧洲以及世界各国的重要航道(也是俄罗斯通往欧洲各国的主要航道,比较之下其另一通道-北冰洋通道在冬季由于气温过低,不太适合航行)。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军事的需要以及贸易需求的增加,单单靠这几条天然航道解决不了日益增长的船只数量同航道的饱和度之间的矛盾。于是人们就想到了用人工的方法来增加波罗的海进出外界的通道。

42万平方公里的波罗的海,除北部海峡外,还有两条通往外界的通道

我们从波罗的海的周围地形图中可以看到,其北部,主要是瑞典一侧都是海拔较高的山脉,要是想从这个方向挖通前往大西洋的通道,难度可想而知。而东西两个方向的地形相对比较平缓,所以人们就从东西两个方向开始发力。

42万平方公里的波罗的海,除北部海峡外,还有两条通往外界的通道

在1887年,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国终于等不住了,开始修建波罗的海前往丹麦半岛另一端-北海的人工运河-基尔运河。刚开始这条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德国的军舰进出大西洋和波罗的海,而不用绕道北部诸海峡,避免受到其他国家的监视(后面的时间里商业用途才逐渐超越军事用途)。在1895年,在历时8年的建设之后,这条运河终于修建成功。在以后的百年里,德国对这条运河不断改造扩建,目前基尔运河是世界上第三繁忙的运河(前两名分别是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

42万平方公里的波罗的海,除北部海峡外,还有两条通往外界的通道

在20时间30年代,随着苏联的崛起,苏联人也不甘自己进出欧洲的主航道被他国所监视和封闭(苏联当时进入欧洲主要通过波罗的海进行)。于是在1931年到1933年,只用了20个月的时间,前苏联就从波罗的海的东端打通了前往其内海-白海的通道(白海是北冰洋的一部分)。这条运河的名字就叫做白海-波罗的海运河。而这条运河在沿途把拉多加湖、奥涅加湖和维戈泽罗湖这三湖泊所窜连了起来。

42万平方公里的波罗的海,除北部海峡外,还有两条通往外界的通道

我们通过这三个湖泊的水系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条运河相当于把整个前苏联位于欧洲部分的水系连接到了一起,前苏联的舰队可以从波罗的海进入里海,也能从其首都莫斯科航行进入北冰洋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战略意义重大。

42万平方公里的波罗的海,除北部海峡外,还有两条通往外界的通道

大家对进出波罗的海的另外两条通道了解了么,欢迎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