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曆元寶曆史成謎,高價而無幣,海內外實力藏家無從入手

大曆元寶”是唐代宗李豫大曆年間(公元766——779年)所鑄,它是我國錢幣史上最早的年號元寶錢,但時至今日它仍有著一種“神秘感”,讓人無法詮釋。

大曆元寶曆史成謎,高價而無幣,海內外實力藏家無從入手


另外,更難以解釋的是這兩種錢幣到目前為止在絳州(今山西省新絳)、商州(今陝西省商縣)等中原地區的唐宋窖藏中還從未見有發現,而已知的出土發現卻幾乎全部都集中於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緣以庫車為中心的地區。

關於大曆錢,張臺曰:“大曆是代宗年號,計此時所鑄。”可見張臺並沒有看到確鑿的文字資料,他的結論僅是依據錢面年號估計的。說明唐末五代時期人們也並不清楚大曆元寶的來歷。

自宋代以後,人們為了對其有準確的認識,試圖發掘新的史料。據《舊唐書》記載:“大曆四年正月,關內道鑄錢使第五琦等上言,請與絳州汾陽銅源等處兩監,增設五爐鑄錢,許之。”這是正史裡對大曆元寶僅有的記載。

大曆元寶曆史成謎,高價而無幣,海內外實力藏家無從入手


就1992年初新疆庫車附近的新和縣出土大曆元寶、建中通寶事,我們考察途經庫車時曾專此去新和縣調查。據文管所同志介紹,是當地村民在一處叫通古斯巴什的唐代古城遺址中挖城尋寶時挖出來的,數量不少,很快即被搶購一空。關於這座古城,1928年黃文弼先生曾來此作過考古發掘並有詳細記載:“舊城在莊南,名通古斯巴什,又稱為唐王城,為龜茲大城之一,又本地居民在城中拾一殘紙,上有唐大曆年號,是此城為唐城無疑。”

大曆元寶曆史成謎,高價而無幣,海內外實力藏家無從入手


發現城中有多處近年新被挖掘過的痕跡,其中位於城東北部靠近當年黃文弼曾挖掘過的垃圾堆一帶有一深約1.5米的洞坑,就是此次出土大曆元寶、建中通寶錢幣的地方。根據瞭解的情況綜合分析可知:這批錢幣出土於1992年3月中旬,總數約有3000餘枚,其中主要是大曆元寶、建中通寶,同時還伴隨有少量的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及“中”字錢和“元”字錢等。

這是一次關於大曆元寶、建中通寶錢幣的重要發現,可惜的是除極少一部分被國家文物部門收購外,大部分都已流失,更可惜的是這麼重要的一次出土,竟完全是在破壞文物的非法活動中進行的。破壞了出土的文化層,沒能留下其它有價值的資料。

大曆元寶曆史成謎,高價而無幣,海內外實力藏家無從入手


雖也有人因此推測它們可能是在新疆地區鑄造的,但又提不出充分依據。部分專家則認為更可能是私鑄,但又說“論理當時錢價很低,銅價卻很高,牟利者只有銷錢為器,豈肯溶器鑄錢?唐錢的錢文應當直讀,乾封時一度違制,改為環讀,旋經更正,論理不應再犯。大曆錢(建中錢)卻是環讀,似乎不是官鑄。然而私鑄的人多是仿鑄舊錢,不應當創鑄一種新錢,所以這是一個還有待解決的問題”。遂使這兩種錢幣的來源成為錢幣學、貨幣史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難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