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2018十大空間熱點:400米長星際天體闖入太陽系,已失去跟蹤

2018年對於人類而言是個略帶一點驚喜的年份,在空間探索方面依舊是穩步前進,但沒有出現相當驚人的發現。川陀太空認為,2018年在人類空間探索方向上排名第一的應該是發現第一顆星際小行星1I/ʻOumuamua。這顆小行星的發現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有太陽系之外的天體進入我們的恆星系統。

精選2018十大空間熱點:400米長星際天體闖入太陽系,已失去跟蹤

第一、發現星際小行星1I/ʻOumuamua

恆星之間的間隔有數光年之遠,如果一顆小行星能夠從另一顆恆星抵達我們的太陽系,這說明它在宇宙空間中翱翔了幾百萬年。軌道重建顯示,1I/ʻOumuamua星際小行星有可能是從一顆編號為HIP 3757的紅矮星系統中飛出,時間可追溯到100萬年前,或者是在380萬年前從一顆名為HD 292249恆星的飛出。

精選2018十大空間熱點:400米長星際天體闖入太陽系,已失去跟蹤

當然這僅僅是推測,不代表真的就如此,因為這顆星際小行星也可能是掠過了這些恆星,並非它的真實起源地。星際小行星的發現給我們一個啟發:恆星之間的確存在物質上的交換,這對生命起源有著重要意義。有趣的是,1I/ʻOumuamua星際小行星還是一個雪茄外形,長度大約400米,這個造型的確很酷,像極了外星飛船,給人無限的遐想。

第二、旅行者2號進入星際空間

第二名應該是旅行者2號進入星際空間,如果不是第一顆星際小行星1I/ʻOumuamua闖入太陽系,旅行者2號本應該排在第一的位置。旅行者2號飛出日光層的時間不太確定,可能在這幾年,但就在12月初,NASA宣佈了旅行者2號穿過日光層頂的消息:正式進入星際空間。截止目前,人類有兩艘探測器飛出日光層頂,進入星際空間。

精選2018十大空間熱點:400米長星際天體闖入太陽系,已失去跟蹤

當然,別以為旅行者1號和2號會變成人類的使者,因為按照它們的速度前往最近的恆星要飛數萬年之久,如果數萬年之後還有人類,顯然我們有足夠的技術追上並超越它們。反之,這兩艘飛船就會成為人類文明的遺蹟之一。

第三、SpaceX重型獵鷹火箭成功首飛

第三要數2018年2月,SpaceX重型獵鷹火箭成功首飛,需要說明的是,重型獵鷹火箭並不是重型火箭,相對於獵鷹火箭,其增加了一子級數量,實現了27臺發動機並列。重型獵鷹火箭LEO運載能力為63噸,而獵鷹9號為22.8噸,因此獵鷹重型是相對獵鷹火箭而言,真正的重型火箭應該是土星五號那個級別。

精選2018十大空間熱點:400米長星際天體闖入太陽系,已失去跟蹤

重型獵鷹火箭之所以名列第三,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這是私人航天公司研發的火箭,與傳統的國家隊有本質上的區別;第二,獵鷹重型火箭並非馬斯克的目標火箭,他要殖民火星,研發獵鷹重型使得這個夢想又上了一個臺階;第三,釋放了一輛特斯拉跑車,也是目前人類在宇宙中幹過的最有情懷的事之一。

第四、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射

第四:2018年12月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射,其意義在於登陸月球背面,這是美蘇沒有實現的里程碑。登陸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此時正在進行為期27天的軌道飛行,在2019年1月3日左右開始擇機著陸。從人類文明的高度上看,第一次實現了探測器降落月球背面,意義重大,可對月背環境進行研究和觀測,為今後在月背開展科研任務奠定基礎。

精選2018十大空間熱點:400米長星際天體闖入太陽系,已失去跟蹤

第五、帕克探測器打破1976年紀錄

第五:2018年10月29日,NASA“帕克”探測器成為離太陽最近的人造物體,距離太陽表面為4273萬公里,打破了1976年太陽神2號創造的紀錄。在11月的飛行中,預計運行到距離太陽表面2400萬公里的位置。超過水星軌道,更加靠近太陽。

精選2018十大空間熱點:400米長星際天體闖入太陽系,已失去跟蹤

“帕克”探測器之所以要近距離靠近太陽,主要是為了對日冕高溫之謎、太陽磁場形成的問題進行研究。

第六、太空船二號抵達太空邊緣

第六:維珍銀河“太空船二號”完成拋物線頂點超過80公里的試飛。這是該航空器第四次試飛,80公里高度也是美標定義的大氣層高度,在這個以上,屬於宇航員。太空船二號里程碑式的飛行要開始太空旅遊平民化的市場,這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旦成功,那麼你花20多萬美元就可以從80至100公里高度看一次地球,體驗2分鐘失重,這是過去所不敢想象的。

精選2018十大空間熱點:400米長星際天體闖入太陽系,已失去跟蹤

應該高興的是,我們生活在一個大航天時代來臨的階段,太空船二號就是一個地球版的SpaceX,其目標是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亞軌道飛行上,從宇航員的視角看地球。

第七、OSIRIS-Rex探測器抵達Bennu小行星

第七:2018年12月,NASA的OSIRIS-Rex探測器抵達Bennu小行星,預計在2023年將樣本返回地球。Bennu小行星是一顆阿波羅型小行星,巴勒莫撞擊危險指數為第三級,直徑大約492米。NASA計劃對這顆小行星展開深入研究,確定其基本成分,為今後建立小行星防禦機制奠定基礎。

精選2018十大空間熱點:400米長星際天體闖入太陽系,已失去跟蹤

從意義上看,OSIRIS-Rex探測器任務與人類文明安全息息相關,也是第二個將樣本返回地球的小行星,從任務亮點和里程碑角度看,OSIRIS-Rex探測器抵達目標小行星絕對必須上榜。

第八、NASA重返火星

第八:2018年11月,NASA“洞察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開啟了NASA重返火星探測的序幕。從2012年好奇號火星車登陸火星以來,時隔六年,NASA再次登陸火星。洞察號登陸火星的亮點在於NASA向全世界表面了登陸火星的技術還OK,沒有生疏,為2020年再次部署一輛火星車奠定基礎。

精選2018十大空間熱點:400米長星際天體闖入太陽系,已失去跟蹤

第二個亮點在於這次重返火星是對火星內部進行研究,也意味著NASA在探索火星方面戰略方向有所轉變,從火星軌道勘測、到火星表面漫遊探索、轉變到對火星內部進行深入調查。未來有可能對火星表層下方的岩層進行探測,尋找可能存在的火星地下生命。

第九、三顆太陽系天體相繼發現水冰、有機分子

第九:月球、火星以及土衛二上相繼發現水冰和有機分子。2018年6月,《自然》期刊刊登論文指出,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在土衛二上發現了複雜的含碳有機物分子,這暗示這顆土星的衛星有可能是太陽系中除了地球外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星球。而且土衛二還有一個地下海洋,儼然一個早期地球的模樣。

精選2018十大空間熱點:400米長星際天體闖入太陽系,已失去跟蹤

2018年8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一篇論文指出,基於印度的Chandrayaan-1航天器數據,科學家在月球南極和北極都發現了表面水冰證據。雖然我們早就知道月球上有水冰,但這次發現意味著我們可能將月球基地建立在這些現成的水冰附近,解決月球基地用水難的問題。2018年7月,火星南極發現了冰下湖泊,越來越多的證據暗示火星上現在都有可能存在生命。

第十、系外行星探測器就位

第十:TESS系外行星探測器在4月18日進入軌道,這是一具接替開普勒望遠鏡的系外行星“獵手”。

精選2018十大空間熱點:400米長星際天體闖入太陽系,已失去跟蹤

經過半年多的運行,這個新晉系外行星“獵手”已經發現了諸如Pi Mensae c等超級地球在內的系外行星。前不久有分析認為,TESS探測器有望發現1.4萬顆系外行星,也算是彌補了開普勒望遠鏡提早報廢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