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至青海湖:湟源城故事多,日月山名气大

西宁--湟源--日月山--青海湖

西宁被称之为夏都,这里有好喝的青稞酒、好吃的酿皮和酸奶。

从西宁青海湖,途经湟源县丹噶尔古城、赞布林卡和日月山。

湟源县城

湟源是西宁的一个县城,离西宁市有50 公里,因湟水河之源故名,湟水河从县城穿过,给这个宁静的西部小城增添了许多生气。

湟源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在古代是汉地的最西边,西邻青藏高原,是汉地与藏区的连接点,历史上著名的唐蕃古道从此经过。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蒙、藏、汉各民族在青海的贸易之所,西部的畜牧产品、矿物药材,中原的丝绸布匹茶叶,汇集于此,自古就是重要的贸易集镇。

湟源是一个听景比看景更美的地方。

说它听景比看景更美,是因为湟源县城能看的几个景点都不大,既没有华美的外观,也没有让人过目不望的特色容颜。说其听景更美,是因为这两个地方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名头都不小,他们的故事值得一听。

丹噶尔古城

西宁至青海湖:湟源城故事多,日月山名气大

丹噶尔古城,也就是湟源县的老城,建于雍正五年(1727年)。丹噶尔古城,依旧保留着古城的风貌:清幽的石板路面,错落有致的古民居院落,颇具规模的寺院庙宇,林立的商号店铺,向现代人传递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些老号店铺,高堂庙宇,这一砖一瓦,都默默向人们展示昔日的繁华兴盛。

湟源出美女

湟源自古流行“湟源的姑娘门源的汉“一说,说的是湟源美女多。湟源为什么盛产美女呢?当地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前,为适应西藏高海拔的生活,先在此地生活了两年。这期间,跟随她的侍女有的想留在此地,于是便嫁给了当地人。公主的侍女貌美如花,所嫁的当地小伙也肯定是英俊雄壮,良好的基因成就了湟源一代代美女不断出现。

这应该是湟源出美女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还有另外两个因素我们不能忽视:一是文化基因问题。文成公主将唐朝发达的中原文化带到了这里,这个西北边陲小镇自然成为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代表,湟源也成为当地的时尚前沿,当女人与时尚结合,便是成千上万美女涌现的原因。二是经济因素。湟源自古以来就是汉藏通商的“口岸”,客商云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富裕的人家对婚姻的要求自然不低,既要貌美如花,又要“有钱人家“,强强结合促进了后代美女俊男的不断产生。

一言以蔽之:文化、经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古今一辙。

赞不林卡

西宁至青海湖:湟源城故事多,日月山名气大

是松赞干布为迎接文成公主,为其修建的行宫。据说文成公主入藏之前,为让她更好地适应高原生活,选择在此生活了两年。赞不林卡很小,在门口留个影,从外边开车一转,算是到此一游。

日月山:动人的传说与分界点

西宁至青海湖:湟源城故事多,日月山名气大

日月山的名头可不小:有文成公主与日月山的传说,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点,是唐代唐朝与吐蕃的分界岭,这些使以让日月山闻名遐迩。

日月山古时候称赤岭,是唐朝中原与蕃国的分界岭。传说文成公主入藏途经日月山,她站在山顶,想此番西行不知归期何日,遥望东方除去茫茫高山什么都不见,不由得更加思念家乡。她取出父皇唐太宗所赐的日月宝镜,宝镜中竟然真的出现长安繁华的景色。想到远在长安的父母亲人,再想想自己远嫁吐蕃和亲的使命,离愁更浓,涕泗滂沱。为斩离愁,她毅然将日月宝镜抛下赤岭,摔在东的是日镜,摔在西的是月镜,从此这里被称为是日月山。日镜所在的东边就是沃野千里的黄土高原,月镜所在的西边则是一望无际的高山牧场。文成公主思乡的泪水则汇集成了倒淌河,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

故事赋予了自然景观生命,自然景观因这些故事而更加闻名。

日月山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点,是季风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点,还是外流河湖区和内流河湖区的分界线。说是站在山顶远眺,可以看到东西两侧截然不同的地理景观。(我站在山顶眺望,可能是天阴,更可能是高度不够,只见茫茫高山草原,并不见沃野千里的黄土高原。)

开车驶在这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点,脚下也许就是千年前文成公主入藏的经途,顿时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这里有鲜艳的经幡,起伏的草原,淳朴的藏民。穿上藏民的服装,骑上藏民的白牦牛,虽然体会不到文成公主内心的悲凉与愁绪,但可以感受天地辽阔的高原壮美风情。惟一遗憾的是去时天阴,有一种秋天的寒意与苍凉,蓝天白云下的日月山应该更绚丽俊美。

不过老天还是很眷顾我们的,从日月山往青海湖行驶中,阴天变晴天,路旁现出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花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艳丽。爱美的女人不能错过如此的美景,摆出种种自认为美丽妖娆的姿势,披上色彩各异的纱巾道具,拍照拍照。

西宁至青海湖:湟源城故事多,日月山名气大

西宁至青海湖:湟源城故事多,日月山名气大

西宁至青海湖:湟源城故事多,日月山名气大

西宁至青海湖:湟源城故事多,日月山名气大

西宁至青海湖:湟源城故事多,日月山名气大

城关小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