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的中國人:天堂不在故土,也不在肯尼亞!

有人曾這樣評價中國人:沒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毀中國人,他們是善於從苦難中生存的堅韌之人。他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人,他們的文明經歷過不同時期,但其本質是相同的。他們知道屈服,他們在大風來臨之時躬身,但他們永不毀滅。

與很多在肯尼亞的中國人一樣,王是持為期3個月的旅行簽證,以考察商業機會的名義來到此地的。後來,他留了下來,擁有兩家紡織品商店、一家室內裝飾商店、一家建材商店和汽車零售店。在內羅畢,王一共僱傭了70多名工人。

在這70人當中,既有肯尼亞人也有中國人。王說:“中國和肯尼亞是好朋友。在這裡做生意比在中國容易。我進口很多東西,這裡沒有工廠,什麼都要進口。”他用不流利的英語說。如今他的全家都住在內羅畢,王每年回中國兩次。他說:“如果生意做得好,也許會長期留下來。”

1996年,中國人對肯尼亞還沒有什麼興趣。11年前,肯尼亞很少有中國人,內羅畢只有一家中國餐館——上海餐館。現在,內羅畢的中餐館已增至40來家。

不死的中國人:天堂不在故土,也不在肯尼亞!

中國人在肯尼亞做什麼?普通中國人為什麼要遷居至肯尼亞?2000年,袁鳴宇(音譯)來到肯尼亞時是想尋找機會。在去肯尼亞之前,袁在一家超市工作,現在,她擁有一個汽車修理中心。“之前,我白天在修車廠工作,晚上要料理餐館,實在太累了,所以我把餐館轉讓給我最好的朋友。”袁說。

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譚武(音譯)帶著妻子和女兒也來到肯尼亞。譚一家辛辛苦苦地經營著一家中國餐館。他擔心女兒快要忘了中文,他們已經有5年沒有回國。

儘管海外生活不確定,但很多中國人已成功地把“中國”帶到了非洲。在內羅畢,花2600美元買一個衛星天線,就可以收看中央電視臺。如果你覺得價錢太貴,肯尼亞國家廣播電臺和公民電視臺,每天都會轉播兩小時中央電視臺的節目。

不死的中國人:天堂不在故土,也不在肯尼亞!

這裡不僅有中國的娛樂設施,而且很多消費品上都貼著“中國製造”的標籤。就像在北京的街頭,這裡能買到便宜的新鮮水果蔬菜。此外,肯尼亞也生產茶葉,有高溫多雨的赤道氣候、數不盡數的中國餐館,中國人已把肯尼亞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家鄉。

不過,海外生活也並不是完美無缺。越來越多的當地人抱怨中國人的企業搶走了就業崗位。肯尼亞記者哈米斯說:“中國人是經銷商、零售商、生產商。中國產品比肯尼亞產品便宜,他們在所有項目上都佔有優勢。”

並非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商人,還有的是醫生、非政府組織及教會工作人員、新聞記者以及教師。有一些人在內羅畢大學的孔子學院工作,這是非洲第一所孔子學院。

不死的中國人:天堂不在故土,也不在肯尼亞!

試想一下,當你48歲的時候,你會選擇如何度過餘下的人生?送子女上大學、安穩地工作可能是不少人的想法。但有這麼一個重慶崽兒,雖然已經48歲,但仍然放棄在重慶已經發展得不錯的事業,“不安分”地前往肯尼亞看看。

如今,他在非洲經營屬於自己的花園酒店,專注服務前往肯尼亞的中國人,酒店在肯尼亞國內小有名氣。

儘管這幾年市場大不如前,華人在肯尼亞的限制越來越多,但是仍然有很多華人堅守在肯尼亞,為了生存和理想。

沒有什麼能摧毀中國人。他們是無情的倖存者。他們歷史悠久,文脈不絕,雖歷經劫難而初心不改。每一個在肯尼亞打拼的華人都不會輕易認輸,我們骨子裡永遠保留保留著艱苦奮鬥的意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