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鑄造的象徵天下的十二銅人,今在何處?阿房宮銅人是假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心裡很清楚,六國的遺老遺少們,很有可能隨時聚起來反對他。為了防止六國遺老遺少的殘餘勢力起事,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讓六國的遺老遺少十二萬戶富貴人家全部搬到咸陽定居,這樣一來,這些人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活動,再想打什麼歪主意就難了。

接下來,秦始皇將民間所有兵器收繳,沒有了兵器,這些人再想反抗,就難了。秦始皇下令將收繳上來的兵器,燒熔後鑄成了十二尊二十四萬斤重的銅人。這樣一可以顯示自己的功績,二來可以震懾六國遺留貴族。

我們今天要說得這十二尊銅人,究竟有多大,我們無法想像。那它今天下落何處呢?這也一直是困擾考古界的一個問題。

秦始皇鑄造的象徵天下的十二銅人,今在何處?阿房宮銅人是假的

阿房宮十二銅人

今天,阿房宮兩側的十二個巨型銅人,每一個有四人高,是西安電影製片廠拍電影留下的道具,是秦十二銅人的模擬品。

真實的秦銅人,到底有多大呢?

史料有三種記載:“高三丈”、“坐高三丈”、“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也就是說,秦十二銅人的高度及外觀有三種情況:一是高三丈,即高8.12米;二是像高三丈加座高三丈,即16.24米;三是高五丈,即13.7米。也就是真實的秦銅人比阿房宮的模擬品銅人要高。而且,秦銅人身著夷狄等少數民族服飾,而並不是阿房宮銅人穿的漢服。

那這麼大的銅人,有多重呢?

史料上有許多數據,但千石之說居多,而且這都是估計數據。十二銅由於做不到完全一樣大,重量有差別也很正常。千石有多重呢?秦時一石為120斤,而秦時一斤等於現在256.26克,故最小的銅人重量,應該在30噸以上,而最大的銅人估計超過87噸了。

秦始皇鑄造的象徵天下的十二銅人,今在何處?阿房宮銅人是假的

秦始皇

秦始皇鑄造銅人,為什麼不是十一或者十三尊,而偏偏是十二尊呢?

那是因為十二這個數字,有其特殊的意義。

古人鑄造有特殊意義的器物、建築等物件時,其尺寸、造型、數量都不會隨便定,而是要進行有寓義的確定。秦銅人上面的銘文由“李斯撰、蒙恬書”, 李斯和蒙恬可是當朝的宰相和將軍,能讓這兩位重量級人物同時出場,可見鑄造十二銅人,在當時可是一件相當重要的國家大事。

如此重要事件,數量能隨便定嗎?當然不能。十二這個數字第一個意思是:古時大地分為十二地支,而十二地支就代表天下的大地,統一的大地,象徵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大業。第二個意思是:一年十二個月,如此循環便是千秋萬代,即久遠流傳。所以,銅人的數量確定為十二,代表天下統一、千秋萬代。秦十二銅人可以算是象徵華夏民族統一的第一座紀念碑。

秦始皇鑄造的象徵天下的十二銅人,今在何處?阿房宮銅人是假的

秦始皇鑄造銅人

那麼,很多人可能就納悶了,幾十噸重的銅人,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朝,是怎麼鑄造的呢?而且,在那個沒有吊車的年代,又是怎麼運走的呢?

民間考古學者王根權先生,致力於秦十二銅人的研究。他認為,秦銅人的鑄造採用的是地坑法。地坑法就是在地上挖一個大坑,將坑做成要鑄造的模子,然後灌入銅水,鑄造成型後,將坑挖開搬走鑄器。當時的工匠們,為了方便搬運,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在地上築高臺,在高臺中間做了模子,等銅人鑄好了,只需挖掉高臺,便可直接運走了。

秦始皇鑄造的象徵天下的十二銅人,今在何處?阿房宮銅人是假的

阿房宮銅人

那解決了鑄造的問題,銅水又怎麼熔化呢?

考古學家們在安陽小屯一帶,發現了熔化銅水的坩鍋殘片,復原後可容納銅水12.7公斤。由此可見,要鑄造一尊幾十噸重的銅人,則需要3000到5000個這樣的坩鍋來熔化銅水。然而,在生產技術極不發達的秦漢時期,3000到5000個這樣的坩鍋則需要上萬的人力來操作。銅水熔好後,統一澆鑄又是個問題。

王根權先生研究發現,當時的工匠們,採用“將軍盔”的原理,也就是說,在模子臺上做一個大型坩鍋,不斷地投入銅塊燒火熔化,銅水便如泉水一般不斷地注入模子當中。

秦始皇鑄造的象徵天下的十二銅人,今在何處?阿房宮銅人是假的

阿房宮銅人

鑄造銅人這麼大的工程,是在什麼地方鑄造的呢?

王根權在1986年部隊施工時,在咸陽市淳化縣安子窪鄉好花墶塔山上,撿到了一些秦漢時期甘泉宮的瓦當殘片,由此證明此處便是當年甘泉宮所在。王根權對甘泉山下的兩處土堆進行考查,發現周圍有大量的秦磚漢瓦殘片,還有大量燒土和燒渣。王根權研究二十餘年,確認咸陽市淳化縣鐵王鄉涼武帝村北的兩個大夯土臺基就是秦十二銅人的鑄造基地。

當地人對這兩個大夯土臺基認為是漢昭帝的望母臺和聖水臺,屬於牽強附會。東邊的望母臺其實實為望模臺,因為在當地語言的發音中,“母”與“模”的音是一樣的,況且,皇帝如果思念母親了,也決不會像平常百姓一樣到高處去望墳墓。此望模臺,便為工程負責人站在此高處,方便觀察銅人制作情況,監管工作進度所用。所以,東邊這個望模臺也就是銅人鑄造工程的指揮台。

而西邊的聖水臺,並不是傳說中昭帝要飲用天上之水。而是要提高熔化銅水的水位高度,而以此讓銅水熔化後自動流入模子中。

秦始皇鑄造的象徵天下的十二銅人,今在何處?阿房宮銅人是假的

秦始皇

秦十二銅人,今在何處呢?

史料《關中記》中記載:“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徒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徒之鄴,苻堅又徒之長安而毀之。”也就是說,三國時,董卓將銅人毀壞,就剩二枚了。魏明帝想把遺留下來的二枚銅人運到洛陽,但是運到霸城,便運不動了,於是就留在了霸城南。到了十六國時期,石季龍又把銅人運回到鄴城,最後,苻堅又把銅人運到長安銷燬。

這裡就有個問題,三國時期的大皇帝魏明帝都運不動銅人了,而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小皇帝石季龍卻能運得動銅人?如果石季龍有能力運回鄴城,而十六國前秦皇帝苻堅有沒有能力運回長安?那既然都已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運回長安了,那為何還要銷燬?既然要銷燬,那在鄴城當地銷燬豈不更省事嗎?

史料《石季龍傳》中記載,石季龍所運的銅人,並不是秦銅人,而是洛陽出的銅人。那如此的話,苻堅銷燬的銅人,只是洛陽出的銅人,並不是秦銅人。

我們回過頭來看魏明帝運銅人,當時魏明帝採用的滾木法。如此一來,兩尊銅人肯定沒辦法同時運走,而只能分開運。由此看來,在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往洛陽運銅人時,兩枚銅人便已經分開。一枚銅留在了古長安城內,另一銅人在運送到霸城以南時,估計銅人卡在了某個低窪之處,或是滾落到河道之處,再也無力搬出。而經過長久的泥土滑落、河水變道等自然因素,銅人可能在哪個角落被淹埋。

所以,我們相信,這兩尊銅人,還默默地呆在哪個角落,等著人們去發現。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上方,關注我!

您的支持,是我努力創作的動力!

點擊“寫評論”對本篇文章拍磚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