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愈演愈烈,豬肉供應鏈由“調豬”向“調肉”轉變

非洲豬瘟愈演愈烈,豬肉供應鏈由“調豬”向“調肉”轉變

非洲豬瘟在全國多個省份爆發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而且豬肉消費在我國居民肉類消費中也佔據著重要的比例。據FAO數據顯示,豬肉是陸生動物中最多食用的肉類,佔全球肉類攝入量的 37% 以上。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可影響所有年齡的豬,引起出血熱。最常見的是急性發病形式,相關致死率高達100%。

從8月3日瀋陽市沈北街道確診我國首例疫情以來,非洲豬瘟在全國多個省份愈演愈烈。截至11月22日,有20個省份47個市(區、盟)發生73起家豬疫情、1起野豬疫情,累計撲殺生豬60萬頭。全國非洲豬瘟疫情呈現多點散發、趨於平穩、防控有效、總體可控的態勢。但當前我國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非洲豬瘟愈演愈烈,豬肉供應鏈由“調豬”向“調肉”轉變

危機與機遇並存

非洲豬瘟嚴重威脅養豬業的健康生產。不僅威脅到食品安全,對供應鏈中養殖者和其他環節的參與者產生重大威脅,而且因非洲豬瘟引發的貿易限制對國際貿易也會產生重大影響。對於已查明疫源的68起家豬疫情,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生豬及其產品跨區域調運,佔全部疫情約19%。二是餐廚剩餘物餵豬,佔全部疫情約34%。三是人員與車輛帶毒傳播,這是當前疫情擴散的最主要方式,佔全部疫情約46%。而當前情況下,隨著生豬跨省調運受限,在產區,生豬被迫壓欄,本地缺乏消化能力,本地屠宰又沒有足夠屠宰能力;在銷區,豬肉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當地的部分屠宰產能也無法得到合理利用。

非洲豬瘟愈演愈烈,豬肉供應鏈由“調豬”向“調肉”轉變

但與此同時,經過此次非洲豬瘟事件,生豬流通領域或將迎來一輪規範化浪潮。為防止非洲豬瘟在現有疫點的基礎上繼續傳播,農業農村部在生豬調運管控環節不斷加碼,接連出臺3個重磅文件。受疫情防控等因素影響,中小散戶生存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屠宰端話語權或將增強,肉類冷鏈物流將迎來大機遇。在非洲豬瘟爆發之前,生豬經紀人依據各省市生豬價格差,將肉豬調往全國各地從而牟利,全國豬價也藉此實現平衡。

非洲豬瘟愈演愈烈,豬肉供應鏈由“調豬”向“調肉”轉變

豬肉供應鏈加速由"調豬"向"調肉"轉變

豬肉供應鏈是指以有效提供豬肉為目的,以豬肉加工貿易企業為核心,由仔豬、飼料、獸藥等生產資料供應,生豬養殖、屠宰、加工,豬肉物流配送、流通銷售等組成的網鏈。傳統的供應鏈形式為:養殖戶把生豬賣給商販或屠宰加工企業進行加工,然後把豬肉及其製品送到自由市場,賣給消費者。而當前逐漸形成的"公司+基地+農戶"成為生豬養殖業的轉變方向,即大型豬肉屠宰加工企業以全國各個分公司為龍頭,建立無公害生豬養殖基地,向基地養殖戶統一提供優質苗豬,統一配發安全生產資料等,並向簽約養殖戶提供生豬收購保護價。

屠宰端話語權或將增強,肉類冷鏈物流將迎來大機遇。經過本次非洲豬瘟事件,長距離的生豬調運或被限制,流通領域主導權將更多的向屠宰場傾斜,肉類的冷鏈物流發展將迎來一次難得的歷史大機遇,行業藉此契機迅速走向規範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冷鮮上市"模式將進一步擴大應用。產業鏈一體化的投資力度將持續加大,形成品牌效應,推動豬肉產業從價格競爭轉向差異化競爭。協調、利益一體化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關係將逐步確立,促使整個供應鏈環節高效運轉,從全鏈條防控非洲豬瘟。

作者\CiciGuelph 編輯\尹嚞 圖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