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認證的研究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乎每個消費者,也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保障食品安全,讓人吃得健康、吃得安全,是各國政府對社會和公眾的基本承諾和責任,各國也都將保障食品安全納入到政府保障範疇。質量認證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作為外部質量的保證逐漸發展起來。

食品安全認證

食品安全認證是指第三方依據相應法規或者標準對食品、生產過程及服務符合規定的要求給予書面保證或合格證。食品安全認證是經國家權威機構認可的認證組織對食品的安全性進行的產品、體系或者服務認證,它是一種將技術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結合的生產監督行為。目前食品安全認證種類可達數十種。可分為產品認證、體系認證和服務認證。產品認證是食品安全認證的主要類型,包括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良好農業規範認證(GAP)、食品質量(酒類)認證等;體系認證主要包括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認證(HACCP)和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適用於農副產品零售和批發場所的綠色市場認證是典型的服務認證。

我國食品安全認證現狀及問題

2001年我國認監委成立以來,我國的食品安全認證體系不斷完善,從單一的產品認證,已經拓展到體系和服務認證,初步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的食品安全認證體系,“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建立起相對健全的食品安全認證體系,我國食品安全水平穩步提高,食品安全狀況不斷完善。但是我國食品安全認證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

法律法規及標準不夠完善

我國已經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涉及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但目前還缺乏專門性的食品安全認證的法律。食品安全認證的範圍廣,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監管,很容易出現漏洞。另外現有的認證相關標準更新不夠及時,有的數十年未變,規定的內容不足,很難滿足目前認證的要求。

認證體系不完整

我國認證體系仍然不夠完整,缺乏食品認證諮詢機構和培訓機構,對申請認證的企業和農戶在科學化生產、管理、規範化申報方面的培訓和指導嚴重不足;由於我國食品安全認證體系建立的時間不長,對認證人員的培訓不足,導致專業技術和人才缺口很大;另外我國食品安全認證方式和認證標準與國際接軌程度不好,還存在國際認可度不高的問題。

認證後監管存在問題

目前的食品安全認證申請認證難度大,但認證之後的過程控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證後監管的方式仍需創新,強度仍需加大。

我國食品安全認證的完善

僅僅依靠政府來解決食品安全認證中存在的問題困難很大,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而且需多借鑑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來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認證,逐步形成系統、完善、完整、獨立和科學的食品安全認證模式。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儘快立法食品安全認證相關的專門法律法規,參考發達國家的標準體系,儘快完善更新我國的食品安全認證標準,積極與國際接軌,提高國際的認可度;依據我國的國情,應對認證機構的獨立性、運行機制、認證種類、從業人員培訓等方面應有明確清晰的規劃,完善食品安全認證體系,建立包括食品召回、追溯等完整鏈條的食品安全認證制度;加大科研投入,形成快速的檢測技術,為認證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