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餓死家中!不能養孩子一生,就不要從小嬌慣

01

一個23歲小夥子,四肢健全,神志正常,活動自如,居然活活餓死了 。

這是真事。這個小夥子,就是河南省羅山縣朱堂鄉的村民楊鎖。村民們說,楊鎖不是餓死的,是懶死的。

楊鎖有多懶?

正值青春年華,卻不肯出去務工掙錢, 嫌上班太苦太累,寧肯整日乞討為生。

吃了一頓飽飯後就睡覺,有時能睡一兩天。

村民送來的肉,他寧願讓肉腐臭,也不肯動手做飯。

連吃飯都懶得吃,除非餓到極點,他再出門討飯。

從不洗衣服,衣服穿的太髒了就扔掉。後來沒有衣服換洗,就整天穿著那一身髒衣服。

天冷的時候,楊鎖連大便都懶得出門,方便後在堂屋地下刨個坑用土一蓋就完事了......

知情人都說,楊鎖的懶是父母嬌慣所致:

楊鎖從小聰明伶俐,父母對他非常寵愛。

楊鎖小時跟隨父母出門,父母不是抱著就是揹著,楊鎖8歲了,父母出門時還把他用擔子挑著,捨不得讓他走路。

父母怕孩子累著,從小到大未讓楊鎖做過任何家務。父親因為肝病去世後,母親仍然對他寵愛有加,依然捨不得讓他幹活。

因為吃不了學校的苦,楊鎖初中未讀完就退學在家,退學後的楊鎖整天無所事事,在家吃了睡睡了吃,身體有病的母親不但承擔家裡全部農活和家務,回來還要服侍兒子。楊鎖並不體恤母親的不易,不僅不幫母親幹活,有時還會打罵母親。

楊鎖18歲那年,積勞成疾的母親去世。五年之後的一個雪天,懶惰成性的楊鎖活活餓死在家中。

楊鎖的悲劇引人深思: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溺愛,使楊鎖懶惰成性,整天沉溺於舒適安逸的生活之中,逐漸喪失了生活的能力。失去了父母后,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楊鎖就因為獨立生活能力的喪失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02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也像楊鎖父母一樣,都在用無微不至的愛傷害著孩子啊!

孩子小時,含在嘴裡怕化著,捧在手裡怕摔著。怕孩子累著、怕孩子餓著、怕孩子受罪吃苦,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孩子大了,想為孩子謀一份風不吹雨不淋日不曬的舒適工作,想為孩子留下豐厚的遺產,讓孩子過上舒適安樂的生活,哪怕自己吃苦受累也心甘情願!

但是,這份愛真值得我們肅然起敬嗎?

這樣的愛,會使孩子在舒適安逸中逐漸喪失了生活的能力,喪失了拼搏進取的銳志,變成一個缺乏生活能力,對別人極度依賴,受不了挫折和苦難的嬌貴孩子。

等孩子走向社會,就會產生不適應,整日怨天尤人,或者索性什麼活也不幹,乾脆回家啃老,成為沉重的家庭負擔,令父母苦不堪言。

當愛變異為一種安樂的饋贈、一種包辦一切的呵護時,它就不再是愛,而成了一把能置人於死地的溫柔的刀子!

03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父母做得太多,反而阻礙孩子的成長。學會讓孩子吃苦,捨得讓孩子吃苦,這樣孩子才能成器。

著名導演姜文,對兩兒子進行吃苦訓練的故事一直在娛樂圈傳為佳話。

當時,姜文的兩個兒子,一個6歲,一個4歲。由於從小缺乏鍛鍊,身體素質不佳,適應能力也差,讓姜文很不滿意。經過深思熟慮,姜文決定帶孩子去新疆阿克蘇,對他們進行為期半年的吃苦主義教育。

早上6點半,兩個孩子就不得不從溫暖的被窩鑽出來,忍著寒冷跟隨父親去跑步。

每天的伙食不是精心烹飪的兒童餐,而是當地的民族餐食。

家裡沒有鐘點工,兩個兒子自己擔任保潔員,收拾床鋪也是包乾到人。

只要天氣不惡劣,就帶著兩兒子在外面拉練。

......

在新疆呆了大半年後,兩孩子從“豆芽菜”變成了“紅豆杉”, 身體格外強健,生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和親友們一起比賽,兩孩子的出色表現,讓親友們稱讚不已。

姜文說,如今的孩子最缺的不是食物,不是營養品,而是苦頭。多吃苦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既鍛鍊了身體,又增強了能力。少時吃苦不是苦,是財富!

04

老家有個親戚,家有四個孩子,前面三個都是女兒,兒子小鵬最小。對兒子,一家人自然是寵愛有加。

但是他們並不溺愛孩子,在小鵬小的時候,就經常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小鵬上初中時,就會自己做早飯。尤其是到了冬天,小鵬心疼媽媽,不讓媽媽起床,而是自己做早飯吃,然後去上學。

初中畢業的暑假,負責工程監理的爸爸還讓小鵬和自己一起去工地幹活,每天早出晚歸,風雨無阻。一個暑假下來,小鵬曬得黝黑,也長得更結實。

高考後的暑假,小鵬自己聯繫了一家快餐店打零工。快餐店的工作很辛苦,每天的工作在12個小時以上。當初同去的幾個同學都打了退堂鼓,他卻堅持下來,一直幹到開學才結束。

現在,已經長成大小夥兒的小鵬,在一家單位上班,工作上有責任,敢擔當,不怕苦,不怕累,深受領導器重。

一個能吃苦、有擔當的人,未來一定不會差。

05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思慮的不應是當下孩子在自己的懷抱中是否舒適安逸,而是未來孩子離開父母的懷抱,是否能獨立奔跑。

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是天才的進升階梯。”太享福,反倒容易好逸惡勞。小虧不吃吃大虧,小苦不吃吃大苦。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鍊,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漫漫人生路,需要孩子自己走。父母只能呵護一時,不能呵護一世。

所以,不妨讓孩子接受一些“吃苦教育”,培養起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獨立生活的品質,讓孩子“早當家”,別讓孩子太享福,這才是真正的愛。

吃苦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讓孩子學會吃苦,是父母的責任。

你不能養孩子一輩子,就不要從小嬌慣他(她)。


全國“我為父母寫一部書”大型活動倡議書

社會各界有識之士:

“百善孝為先。”敬老愛老和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首要美德。目前,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為核心的家庭精神文明建設正在全國推進,而“我為父母寫一部書”,就是傳家風的最好形式,既是對父母盡孝,也是對父母最好的紀念。

當前,由華科院牽頭組織的“我為父母寫一部書”大型活動已到了關鍵性、決定性的攻堅階段,需要全社會的共同支持、廣泛參與和積極配合。作為嶄新時代的幸福公民,我們理應踴躍投身到這場弘揚孝愛文化的活動中來。為此,我們向華夏兒女發出倡儀:

——崇德向善,為父母寫一部書。“養兒方知父母恩。”讓我們尊敬師長、善待家人、孝敬父母、體貼長輩,弘揚仁愛之心、熱心公益事業、參與出書服務,共同開創家庭和睦、民族團結的新局面;“寫書方曉父母愛。”讓我們為父母寫書,採訪中盡善盡美,寫作中精益求精,出版時傾心竭力,“日行一善”,“日作一篇”,為父母分憂,替長輩解愁。

——胸懷感恩,為父母寫一部書。“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給予我們的又豈止是“一滴水”,那簡直是“一片汪洋”啊。讓我們永懷感恩之心,感恩黨和國家,感恩父母和長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恩情感天動地。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為父母立傳,替長輩書志。

——傳承家風,為父母寫一部書。“三代培養一個貴族。”要建立起一種足以影響家風的家學淵源,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打造能量場,恩澤後世人。“子欲養而親不待。”讓我們為父母寫一部書,飽含深情地總結他們的人生智慧,書寫他們的光輝形象,繼承他們的精神財富。

親愛的朋友,您的每一次行動,都會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全國“我為父母寫一部書”行動中來,構建文明家庭、和諧家庭;您的每一份努力,都會離民族復興更近一步,營造美麗中國、幸福中國。

“書寫大愛親情,弘揚民族文明,傳承家國情懷。”讓我們攜手並肩、齊心協力,孝敬和回報父母,踐行和弘揚孝道,助推“我為父母寫一部書”活動,為實現“中國夢”添磚加瓦!

相關鏈接:

北京欣聞天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華夏百科研究院、中央黨校出版社、華夏融媒(平臺)等權威機構,聯合啟動“千縣出書、萬村修志、全民立傳”文化品牌工程。推進“我為父母寫一部書”活動,以及《中國村志》、《大美縣域》、《共圓中國夢·書寫中國人》叢書,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此外,融媒地方頻道誠徵代理,華夏百科百業研究基地全國共建,總裁助理、文化項目合夥人、運營總監、地方分支機構負責人、各級研究員、作家、撰稿人、編輯、記者虛位以待,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垂詢、加盟、合作、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