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电影行业数据,看影视投资方向,明星效应还是内容为王?

2018年1-11月全国电影市场总结,高开低走档期波动,国产片质量相对提升。2018年春节档七天观影人次1.44亿,首次过“亿”,票房54.6亿元,增速69%,推动全年票房高预期。随后进入未出现爆款的五一档,2018年五一档取得9.3亿元,同比增速26%,同时4月28日猫眼平台发布声明平台疑似被恶意刷票并退票数量约38万张,猫眼暂时关闭退票功能。

2018电影行业数据,看影视投资方向,明星效应还是内容为王?

2018年1-6月电影分账票房合计299.67亿元,同比增加18%,三四线票房增速26.73%驱动2018年上半年行业增速,三四线票房占总票房比例从38.2%提升至41.2%。暑假档10.7%的增速未延续春节档增长态势,但《我不是药神》逆袭,在2017年的《战狼2》高基数下仍取得10.7%增长,同时,《我不是药神》获得AACT奖,也是中国影片首次获得此虚荣,凸显国产影片质量渐升。2018年国庆档喜剧未超预期,票补减少及高基数下分账票房同比增速有所下滑至-16.5%增速,但港片《无双》逆袭。

2018年1-11月三四线票房增速15.17%超过全国票房整体增速10.33%。

2018年1-11月全国分账票房525.17亿元,同比增加10.33%,其中,一、二线合计分账票房314.92亿元,同比增加8.49%,三四线合计分账票房208.01亿元同比增加15.17%,三四线票房增速拉动全国票房整体增速。

2018电影行业数据,看影视投资方向,明星效应还是内容为王?

2018年1-11月三四线城市院线的平均票价上涨3.3%,超过行业2.2%的增速。全国平均票价增速从2016-2017年的负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8.1%、-2.7%)回到2018年平均票价的正增长(同比增速2.2%)。

2018年全国平均票价32.9元,增速2.2%,其中,三四线平均票价分别为30.8元、30.9元,增速分别为3.4%、3.3%,超过全国平均票价增速,票价上涨进而助推三四线票房增长。

2018年1-11月二线用户对价格较为敏感。2018年一线城市院线的平均票价上涨0.3%,其一线城市院线场均人次下滑8.3%,四线城市院线的平均票价上涨3.3%,其四线城市院线场均人次增速未下滑。二线城市院线的平均票价上涨1.9%,但,二线城市院线场均人次增速下滑14.3%,侧面说明二线用户对价格敏感度较大。

2018电影行业数据,看影视投资方向,明星效应还是内容为王?

迎来2018贺岁及2019年春节档,影片热度渐起2018年11月,票房回暖取得分账票房34.28亿元,同比增加26.8%。12月迎来贺岁档期(12月7日-31日共计25天),全国分账票房已取得529.53亿元,增长1.1%,我们预计2018年全国电影分账票房增速约为7%,合计约为559亿元。2019年春节档喜剧、科幻等内容多元,2月5日拟将上映13部影片,数量上为历年的峰值。我们从主演、内容、受众等角度看2019年春节档竞争颇为激励,但影片内容均有看点。

我们认为2018年是中国电影行业的重要一年,国产内容从量到质的提升明显(从《湄公河行动》到《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均引起社会正面反馈较多)。内容端看,上映影片能否成为爆款,取决多种因素,但核心是电影内容引起观众共鸣,2018年无流量明星加持影片也取得喜人票房。

2018电影行业数据,看影视投资方向,明星效应还是内容为王?

综合来看,电影产业仍处于高速增长期,前景相当广阔。但好的内容,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作品永远是票房保证。传统明星效益呈现下降趋势。所以对于电影投资人来讲,相信重点一定会从明星效益转化为内容效益。对于电影的大众投资人来讲,建议优先考虑影片质量,而非影片参与明星。质量高,明星属于锦上添花。质量低,再好的演技也是价值低廉。

更多影视资讯,可关注“影视店小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