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裡也有汙垢:如此避稅?

“避稅天堂最骯張的秘密在於大部分都披著合法的外衣”

_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


開曼群島,維爾京群島,百慕大、巴哈爾,這些年這一個個生僻的名字活躍在國內民眾的視線中,不管是財經媒體還是影視節目中,你總會感覺到那麼一絲熟悉。那麼這些企業家眼中的“聖地”,金融活動的“天堂”在各國政府的眼中卻不啻於一把剜肉鋼刀,將這些原本健碩的資本世界的老大哥一步步變得羸弱不堪。

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繳稅”都是無奈的義務,如果想少交稅款,那只有兩種途徑:1.向稅務局隱瞞收入,如果你這麼做了,那麼恭喜你,成功預定監獄豪華套餐一份 2.這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將錢轉移到稅收政策更寬鬆的地區進行合法避稅,而這些地區就是我們俗稱的“避稅天堂”。

“天堂”裡也有汙垢:如此避稅?

一.“天堂”是如何建成的?

這些稅收很低甚至免稅的國家或地區的形成有的是因為歷史遺留問題,有的則是當地政府為了引入資本促進經濟發展而刻意搞的“稅收”特區。

1. 部分有殖民地歷史的國家或地區長期缺乏稅收自主權,資本力量薄弱,經濟也相對落後,對於“稅“該如何收這個問題缺乏實踐經驗,所以在獨立之後往往沿用之前的法律制度,而舊有的稅收制度本來就不完善,留下了不少漏洞

2. 對於一些人口稀少,資源稀缺的國家或者地區來說,經濟發展向來是一個難題,那麼既然在先天資源上無法同別的地區進行競爭,那何不利用後天的政策優勢來吸引資本促進經濟呢?少收點稅總比無稅可收要好吧,再說了咱這是走量,搞得是薄利多銷,一家企業收的少一點,多來幾家不就積少成多了嘛,這確實不失為一個聰明的辦法,在我國國內,最典型的就是新疆的霍爾果斯。

“天堂”裡也有汙垢:如此避稅?

二.“天堂”何以為天堂?

國際上的一些比較著名的離岸天堂,如開曼群島等,在1920-1950年代,主要是以個人避稅為主,後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捲,一些跨國企業開始利用這些低稅地區來減少稅務負擔,1970年代以後,各國的匯率政策開始放松管制,離岸金融業務開始大行其道,到了80年代以後,對沖基金這些影子銀行還是成為這些“天堂”中的主角,他們利用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來建立表外實體,把相關業務移出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來逃避稅收監管,再把承擔這些業務的SPV設置在這些避稅天堂來減免稅收,由於這些SPV只是虛擬實體,不需要員工,也不需要辦公場地,基本上就是個空殼,他們主要的作用就是將旗下資產或業務與母體隔離開來,所以註冊極為方便,在80年代後也迎來了一個瘋狂的爆發期。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要屬開曼群島了,這個人口只有4萬的小島現如今已成為了全球第五大大國際銀行中心,商業和金融服務佔據了它GDP的30%以上,在這裡的國外註冊公司要比它的人口要多得多得多,而在全球90%以上的對沖基金都註冊在開曼群島。

另外,這些註冊在外的SPV還可以“創造”利潤。如果一家金融機構或者企業未能如期完成利潤指標,那他就可以將自己旗下的一些“劣質”資產證券化,以虛高的價格出售給他設立在避稅天堂的表外實體,這樣就可以將這筆銷售收入計入利潤,以此來美化自己的財務報表,但實際上不過就是左手倒右手的遊戲而已。

三“天堂”還能挺多久?

在美國,寧願招惹FBI,也不要招惹國稅局,似乎是一個共識。美國對於偷稅漏稅的打擊力度不亞於我國對於毒品犯罪的懲處力度,一旦抓到不死也要脫層皮。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09年5月4日就宣佈了一項打擊海外避稅的計劃,想要通過修改稅法來停止給予海外投資企業的相應的抵稅優惠,同時限制跨國企業和個人在避稅天堂設立個人賬戶等等,要知道在此前美國的跨國企業在海外業務收入超過8000億美元,但是實際繳納給美國政府的稅款卻還不到200億元。而近年來,老牌的避稅天堂“瑞士”也在逐步地拋棄自己的傳統,不再為無條件地為客戶信息保密,其中美國公民的賬目信息在2013年就已經不再保密,在今年9月底,瑞士稅管局同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稅務機關交換了約200萬條金融賬戶信息,到明年這一名單規模將擴大到8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就包括中國。

“海外避稅”的這杆紅旗到底還能打多久,已經成了許多人心中不可言說的疑問。


最後附上部分在開曼註冊公司的企業名錄

阿里巴巴、 百度、 京東、 聯通、 新浪、 聯想、 SOHO中國、恆大集團、新世界百貨、蒙牛、盛大、前程無憂、巨人網絡、奇虎360........

只要你聽過的,基本都有...

法無禁止即可為,“合法避稅”本身並無不當之處,可以調動企業經營者財務積極性,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但是否真的“合法”一切都應該放在陽光下...

“天堂”裡也有汙垢:如此避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