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空坠亡:我们教给孩子勇敢的同时,更应该让他懂得这两个字

前几天,乌克兰社交媒体上一段视频引发争议,视频中一名乌克兰名叫波格丹的15岁少年站在14层楼天台,试图使用自制降落伞表演跳伞绝技,但由于楼层太矮降落伞无法及时打开,波格丹从14楼跳下后,不幸“咚”地一声坠地而亡。

当时包括波格丹母亲在内多名成年人站在楼下举着手机,试图抓拍这名少年跳下的精彩瞬间。在这之前,没有人提醒过他这是件危险的事,也没有提醒他要注意安全,他的母亲甚至鼓励他要勇敢大胆地去做。

孩子高空坠亡:我们教给孩子勇敢的同时,更应该让他懂得这两个字

有专家曾经表示:14楼的高度根本不符合跳伞要求的最低高度,即使是高度达到了,不是专业的跳绳人员,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活动,何况自制的降落伞根本不符合标准,而且男孩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这些因素都是推动这件事情走向悲剧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家长都认为要培养孩子勇敢的品质,就是让他独自面对害怕,独立面对恐惧。尤其是男孩子,家长认为他不能怕,怕了就是不勇敢。

正是母亲这样的心理,导致一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我不知道跳下之前那个男孩经历了怎么样的内心挣扎,而这个母亲有没有考虑过跳伞失败后的结果。

弗洛伊德 在《精神分析引论》里说:恐惧是一种对外部危险感知的反应,也就是,危害的被预期和被预见。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恐惧是保命的能量,是人类天生具备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如果家长违背这种本能,一味的鼓励孩子不要怕,要勇敢,他就会失去这种本能,以后不能自我感知危险并且判断如何去自我保护。

我们在鼓励孩子勇敢的同时,更应该让孩子懂得“敬畏生命“这四个字。真正想要孩子能够做到敬畏生命,就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给孩子灌输关于“害怕”的认知。

孩子高空坠亡:我们教给孩子勇敢的同时,更应该让他懂得这两个字

01、强行要求孩子尝试恐惧的事情,并不利于孩子坚强

前几天带孩子到游乐场玩,看到一个妈妈带着两三岁的孩子玩滑滑梯,滑梯下面是海洋球池子,孩子如果摔倒也不会受伤,那个妈妈就鼓励孩子上去玩。一开始孩子不敢,后来妈妈一直让他上,他就犹豫着上去了,但是旁边大孩子很多,孩子大概是怕那些大孩子撞到自己,又怕滑梯太高自己会摔下去,终究还是怯生生地从楼梯返回到妈妈的位置,脸上露出要哭出来的表情。

孩子妈妈没办法,一边抱起孩子,一边恨铁不成钢地埋怨说:还是男孩子呢,就这么点儿胆子?真是窝囊,你看别的男孩胆子多大!

孩子妈妈用一句话就给孩子贴上了“窝囊”的标签,那么我在想孩子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敢不敢尝试呢?孩子心里也许就默认了妈妈的话:我是个窝囊废,我没用,我不勇敢,这点高度我都害怕。越这样想,孩子越不敢去尝试,也就越来越不勇敢。

孩子高空坠亡:我们教给孩子勇敢的同时,更应该让他懂得这两个字

事实上,强行让孩子去经历恐惧的事情对培养孩子的勇敢气质是最没有帮助的,只有给他力量给他帮助陪伴他去经历恐惧,让他发现他恐惧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他才会真正的勇敢起来。

《精神分析引论》里提到:面对迫在眉睫的危险唯一果断的行为,是冷静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然后与险恶的危险程度作比较;最后决定这将预示着一个幸福的结局:逃避、防御或者可能的攻击。

也就是说:当他认为自己的力量强于危险程度他自然会勇敢的去防御或者攻击,没有力量的时候你让他去勇敢,他是做不到的,即使在你的鼓励和要求下勉强去做了,那他是为了满足你的愿望表现出来的勇敢不是真正的勇敢,他的内心还是恐惧的。

02、孩子对于危险的感知能力,跟家长的态度有直接相关

孩子对高度、对危险的认知都是随着自身对外界的探索慢慢得出的。因此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爸爸妈妈给予宝宝正确的引导认知。

发展心理学经典实验之一的视崖实验,就是一项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实验。

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将婴儿放在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上,并将不同的图案构组合造成有“视觉悬崖”的效果,加盖一层透明玻璃,用以强化视觉效果,使眼睛看上去像悬崖一样。

孩子高空坠亡:我们教给孩子勇敢的同时,更应该让他懂得这两个字

当研究人员将2~3个月大的小宝宝腹部朝下放在实验道具“视觉悬崖”的一边时,可以测出小宝宝心跳速度在减慢,这说明2~3个月大的小宝宝已经可以体验到物体的深度;将6个月大的宝宝放在实验道具“视觉悬崖”上,让宝妈在另一侧向招手时,竟发现宝宝会主动爬向没有深度错觉的一侧,哪怕宝妈在招手也不愿意爬向有深度错觉的一侧。

这充分说明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感知危险的能力。在“视崖实验”中,如果宝宝爬向妈妈时,妈妈对宝宝采取的是鼓励、高兴的态度时,宝宝大多都能顺利地爬过悬崖;如果妈妈是持担心、害怕、否定的态度时,大多数宝宝都会犹豫不前。

当宝宝面对危险时,爸爸妈妈反馈给宝宝的情绪信息是非常重要,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及时对宝宝的危险行为作出正确的态度反应,往往更易导致宝宝悲剧的发生。

明智的父母不会总是口头上说“宝宝要勇敢”之类的话,而是陪伴着孩子,共同把这份恐惧消化掉,因为当孩子开始懂得什么是害怕的时候,他已经在开始学着如何去保护自己了。

孩子高空坠亡:我们教给孩子勇敢的同时,更应该让他懂得这两个字

03、勇敢的真正定义是什么

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勇敢者,那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要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有人会认为,无所畏惧就是勇敢,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比如两个人为了一点小事不甘示弱,结果大打出手,这种情形倒是“无所畏惧”,但这绝不是勇敢,而是鲁莽地做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真正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勇敢并不是什么都不怕,而是为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勇往直前,就算害怕,也会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而为了本不值得的小事甚至错事草率付出不必要的牺牲和代价,不但不能叫做勇敢,而且非常荒唐和愚蠢。

孩子高空坠亡:我们教给孩子勇敢的同时,更应该让他懂得这两个字

04、如何引导孩子做一个真正的勇敢者

现实中的勇敢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勇敢,指的人们面对痛苦、困难、死亡威胁时的勇敢,另一种是道德上的勇敢,指的是在面对其他人的反对、羞愧、丑事的时候怎么正确的反应。

作为家长,想要提升孩子面对身体上的勇敢时,要从正面的角度鼓励和陪伴孩子。我们可以经常带孩子到公共场合去玩,与别人交流,给孩子树立信心,每次孩子和别人成功交流后鼓励孩子,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想要提升孩子道德上的勇敢,则要竖立孩子勇于讲出自己恐惧的勇气。

我们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方面千万不要嘲笑孩子的怯弱,在孩子说自己害怕某种事物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肯定孩子,告诉孩子“勇于承认内心的恐惧本身就是一种勇敢的行为”,然后再陪伴着孩子一点点慢慢去尝试。

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做到以身作则,人们都说“孩子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听家长说了些什么,但是他们通常会做大人做的事情”。

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刻意掩饰自己的恐惧感,让孩子知道,恐惧和自己的高兴、悲伤、难过一样,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恐惧感,重要的是无需为此而愧疚或者自卑,在自己没有足够能力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允许自己表达恐惧感。

孩子高空坠亡:我们教给孩子勇敢的同时,更应该让他懂得这两个字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即便我们能寸步不离孩子身边,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所以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竖立正确的危险意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看到一些偏执的行为的时候不要第一时间捂上孩子的眼睛。而是让他们看到事情的发生,然后和他们讨论这件事情,告诉他们怎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观念才是道德的。

作者介绍: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或者微信公众帐号:陪宝宝写日记,共同探讨育儿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