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調研顯示:隨著規模的擴大,畝均人工成本大體呈現U型特徵

作者:馬文峰(北京梭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北京東方艾格高級分析師,中華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2012-2014年度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

江西省調研顯示:隨著規模的擴大,畝均人工成本大體呈現U型特徵

近期,為掌握江西省2018年晚秈稻生產成本收益情況,省發改委價格成本調查監審局對省內270個稻穀種植戶進行了調查。調查戶分佈於11設區市30縣,平均生產規模9.8畝,其中最小規模1.3畝,最大規模150.0畝,總調查面積2634.3畝。調查結果顯示:今年江西省晚秈稻單產與價格齊跌,成本明顯上升,收益大幅縮減;不同稻穀品種行情分化,優質優價特徵明顯;適度規模優勢初步顯現,中等規模戶成本收益狀況要優於大規模戶和小散經營戶。

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取決於特定技術水平家庭勞動者所能經營的最優規模,超出家庭的經營規模的生產規模必然帶來生產的下滑,農業生產必須以家庭為基本單為才可以實現最佳的產出水平。土地流轉必須把握好適度規模。

一、單產及價格

調查戶晚秈稻平均畝產476.54公斤,同比減1.64%。單產下降,三季度旱情是主要因素。晚秈稻自7月下旬播種後,全省出現大範圍持續晴熱高溫天氣,不少地區旱情嚴重。至9月中旬,全省水庫蓄水150億立方米,較常年同期偏少11%,農作物受旱面積達到330萬畝,水田缺水102萬畝,旱地缺墒27萬畝。由於8、9月份是晚秈稻抽穗、灌漿的關鍵時期,乾旱缺水對晚秈稻帶來的不利影響較為嚴重,部分稻穀抽出來是秕穀,品質和產量均有所下降。此外,糧食政策激勵弱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今年國家進一步大幅降低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水平,降幅達7.35%,下降後晚秈稻最低收購價2.52元/公斤,低於江西省2017年晚秈稻平均銷售價格,一定程度挫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調查戶平均銷售價格2.47元/公斤,同比跌6.07%。晚秈稻新糧上市時,因今年最低收購價政策啟動時間延後,糧食收購方主要是米企貿易商等市場化主體,受終端大米消費疲軟影響,市場化主體入市收購相對謹慎,不同品種市場行情分化,表現為普通品種銷售不暢,價格低迷,一直在最低收購價(2.52元/公斤)下方運行,優質稻卻頗受市場化主體青睞,優質優價特徵明顯。比如,南昌縣、安福縣926優質品市場價在2.80~3.32元/公斤之間,峽江縣軟粘、絲苗、粵贛粘等優質品價格在2.90~2.95元/公斤之間,信豐縣泰優398價格也在2.60元/公斤左右。由於普通品種產量仍佔較大比重,全省晚秈稻價格走勢整體偏弱。量價齊跌,調查戶畝均總產值1193.61元,同比減7.43%。

出於託市需要,中儲糧自11月30日起在江西省啟動2018年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截止日期為2019年1月31日,將後期市場糧價走勢構成一定影響。

江西省調研顯示:隨著規模的擴大,畝均人工成本大體呈現U型特徵

表1 江西省晚秈稻畝均成本收益變化情況

單位:成本、費用、利潤及補貼收入:元/畝;單產:公斤/畝;銷售價格:元/公斤;用工數量:天/畝;化肥用量:公斤/畝。

二、成本及收益

調查戶畝均總成本1109.21元,同比升5.69%。具體構成如下:

(一)物質與服務費用507.20元,同比升6.43%。其中:

機械作業費189.12元,同比升8.56%。稻穀機械作業內容主要是機耕和機收,其費用高低與農機燃油價格緊密相關。今年7月10日至10月19日,國內成品油價格共進行了8次調整,其中每噸柴油累計加價865元,導致機械作業費上升較快。

化肥費131.61元,同比升4.59%。從化肥折純用量看,畝均為24.28公斤,同比下降1.46%,符合農業綠色發展方向。化肥費上升,價格上漲是主因。在化肥生產的成本構成中,煤炭、電力和天然氣佔60%以上。受去產能及能源價格上漲影響,今年國內化肥價格普遍性上漲。省價格監測部門數據顯示,上半年江西省化肥每噸零售均價分別為尿素2145元,過磷酸鈣792元,三元複合肥2786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上漲16.16%、8.27%、8.62%。

農藥費67.26元,同比升5.06%。受環保規制影響,今年國內大宗農藥原藥產能收縮,帶動農藥價格上漲。此外,撫州、吉安等地部分農戶參與農藥購配服務外包,經銷商根據水稻病蟲害情況供應藥水,農戶只需支付50~80元/畝的農藥費,該費用一般高於農戶自主購藥配藥費用,但省時省力,針對性強,頗受農戶歡迎。

(二)人工成本449.97元,同比升6.45%。從要素投入量看,畝均勞動用工時間同比減少0.05天。然而,按照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勞動力工價計算方法,2018年江西省家庭勞動力執行工價99.50元/日,同比增10.19%,成為人工成本上升的主要推力。

(三)土地成本152.04元,同比升1.20%。近幾年,省內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糧食經營主體不斷湧現,擴大了對土地流轉的需求,帶動耕地價格小幅穩步上漲。

由於晚秈稻單產、價格齊跌,總成本剛性上升,調查戶淨利潤84.40元/畝,同比減64.82%。加上實際獲得的補貼收入,晚秈稻實際盈利為140.71元/畝,同比降52.23%,反映出今年晚秈稻經濟效益已大幅下降。

三、規模效應分析

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一個基本特徵。調查戶中經營規模相差較大,其規模差異,究竟會對成本收益帶來怎樣的影響?這裡將調查戶的經營規模劃分為6個區間進行比較。從數量分佈看,種植規模在10畝以下的樣本208個,10~20畝樣本38個,20~30畝樣本10個,30~40畝樣本6個,40~50畝樣本4個,50畝以上樣本4個。各規模區間晚秈稻畝均總成本隨著規模的擴大呈現先下降後上升的“U型”趨勢,其中,10畝以下農戶總成本較高,為1140.05元/畝,之後隨著規模擴大出現下降,當規模超過40畝時總成本轉為上升,並與10畝以下區間的總成本接近,規模達到50畝以上時,總成本1239.55元/畝,成為各區間最高水平。

江西省調研顯示:隨著規模的擴大,畝均人工成本大體呈現U型特徵

表2 江西省晚秈稻不同規模農戶畝均成本收益情況

單位:成本、費用、利潤及補貼:元/畝;單產:公斤/畝;銷售價格:元/公斤;用工數量:天/畝;化肥用量:公斤/畝。

從總成本結構看,物質與服務費用最高,隨著規模的擴大,其比重呈現波動上升型特徵,40~50畝區間最高。化肥費和用量大體也是呈波動上升趨勢,其中10畝以下區間為最低水平,40~50畝區間達到峰值,50畝以上區間稍有回落。農藥費隨著農地規模的擴大雖有所起伏,但方向仍以上升為主,50畝以上區間為最高水平。機械作業費隨規模擴大表現為先下降後快速上升“J型”特徵,固定資產折舊則以下降為主,這可能是因為隨著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的完善,農戶可能不會直接增加對農機具等固定資產的投資,而是購買農機服務(即增加機械作業費支出)。畝均人工成本隨著規模的擴大也大體呈現“U型”特徵,並且人工成本結構中家庭用工成本比重隨著規模的擴大呈現迅速下降趨勢,而僱工成本比重迅速上升。當規模超過50畝時,僱工成本超過家庭用工成本,僱工成為主要勞動力來源。土地成本是總成本結構中增幅最大的一項,50畝以上區間最高,為200.00元/畝,高出10畝以下區間34.40%。這可能是因為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農戶為儘量將土地集中連片,在租賃土地時需要與更多的其它農戶協調,交易成本提高。

隨著規模的擴大,晚秈稻單產增長趨勢明顯,在50畝以上區間達到541.03公斤/畝。銷售價格卻表現為先升後降特徵,40畝以上的兩個區間連續快速下跌,跌幅分別為4.58%和3.06%。這可能是因為規模較大的農戶更傾向於種植單產較高的普通雜交稻種,但今年普通稻價格低迷,所以出現高產低價現象。從最終收益看,經營規模在20~40畝之間時,每畝淨利潤達到了180元以上;規模在10畝以下小散戶,由於過量使用勞動力要素,畝均淨利潤僅20餘元;規模超過40畝的農戶,雖然單產較高,但由於化肥、農藥及機械作業費投入大,產品價格低,反而陷入虧損。

四、結論及建議

(一)糧價下跌重挫種糧收益,應儘快完善農業保護政策

自2012年國內外糧價開始倒掛以來,稻穀最低收購價一度演變為國內市場最高價,稻穀市場成為“政策市”,最低收購價對市場糧食價格具有明顯的風向標作用。今年國家出於推進糧價市場化改革需要,大幅降低糧食最低收購價,是此次晚秈稻價格大跌、糧農收益大減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必須對農業實施必要而適度的保護。目前晚秈稻利潤已十分微薄,糧價政策調整應以保護糧農利益為前提,並儘快配套建立稻穀生產者補貼機制,完善農業收入保險等政策,形成稻穀“最低收購價+生產者補貼+收入保險”多重支持保護體系,減少因糧價市場化改革造成糧農收益受損。

(二)優質優價特徵明顯,應繼續優化糧食品種結構

根據近年來稻穀實際產出情況和農戶反映,品種優劣很大程度決定了產量與價格的高低。目前情況下要提高種糧效益,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可作為一條現實路徑。聯繫我國稻穀近年來生產形勢背景,目前結構性矛盾突出,總產量雖然較高,但普通稻和優質稻比重失衡,普通稻產量高,市場需求量有限,優質稻產量低,市場需求量大,價格優勢明顯。過去國家逐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保護了普通高產稻種生產積極性,優質優價體現不明顯。今年,國家大幅下調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旨在於優化種植業結構,提高糧食質量。稻穀是江西省最主要的農作物,應注重隨需而變,主動進行“普改優”品種結構調整,改種一些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質稻種。結構調整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嚴把新品種審查關,確保新品種真正具有品質優勢,並對已上市的品種進行分析篩選,合理確定各地適宜推廣種植的品種,並加強對農戶選種指導,降低種植風險。

(三)規模優勢初步顯現,應鼓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近年來,成本剛性上升不斷擠壓種糧收益水平。通過對比分析可知,糧食生產總成本與規模之間呈現“U型”關係,即隨著規模的擴大,農戶畝均總成本呈現下降趨勢,但當規模超過40畝時成本開始上升。這說明適度規模經營能夠有效節約糧食生產成本,提升效益,而過大的規模容易導致糧食生產進入“高投入、高產出”粗放式經營模式,既不利於經濟效益的提升,還會對農業資源環境造成損害。發展現代農業,應當關注糧食經營主體結構變化對糧食生產成本的影響,進一步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與之相適應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發揮適度規模經營與農機服務的互補效應,提高糧食生產各環節機械對勞動的替代,降低糧食生產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