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鬥茶文化與建盞

說到建盞不能不提到宋代的茶文化,建盞的產生和發展和宋代的茶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說建盞是宋代茶文化的產物。

宋代鬥茶文化與建盞

珍珠曜變盞

宋代的茶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首先是因為在宋代、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經濟、文化相當繁榮所致;其次是由於宋代的皇帝都比較愛好飲茶,如宋徽宗還親作《大觀茶論》,宮廷裡常舉行大規模茶宴,上行下效,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再者,許多文人組織飲茶團體,進行茶藝著述,並創作出了大量的茶詩、茶帖、茶畫,使茶文化與相關藝術正式結合,也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而且民間的點茶和鬥茶之風的興起,把茶藝推展到廣泛的社會層面;如果說唐代茶文化更重於精神實質,宋人則把這種精神進一步貫徹於各階層日常生活和禮儀之中。

這個時代,它不但繼承了唐人開創的茶文化內容,並根據自己時代的需要加以發展,同時為元明茶文化開闢了新的前景。

宋代鬥茶文化與建盞

曜變木葉盞

宋代“鬥茶”活動風靡全國,從高踞於廟堂之上的達官貴人,到行吟於澤畔山邊的文人墨客,從策肥御輕的公子哥兒,到車水賣漿的平民百姓,無不以鬥茶為樂事。

這種鬥茶風氣的形成,有二個因素,一是因為宋代在理學思潮的薰陶下,重視人的內省功夫,通過內心的沉思,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淨化,而莊嚴肅穆,澄心靜慮地面壁參禪式的鬥茶,是一種很好的淨化方式;其次是因為在宋代,美學思想發展呈現出一個明顯特點就是主體意識的突出,飲茶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詩意的消遣,而是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因為生活即是表現。

宋代鬥茶文化與建盞

也許正是因為沒有什麼偉大的東西可以表露自己,所以鬥茶者才在茶事上不斷的完善自己,形成了在工具、材料、鬥法上都不厭其精,不厭其巧的“鬥茶”習俗。

宋人的鬥茶過程分為四步

首先是熁(xié)盞,即預熱杯盞。

北宋蔡襄(1012-1067)曾說:“凡欲點茶,先須盞令熱,冷則茶不浮。”

第二步為調膏,即往盞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調和成濃稠膏狀。

第三步為點茶,也是鬥茶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即往盞中注入沸水。注水時,要求水自壺嘴中湧出呈柱狀,注時連續,一收即止。

最後一步為擊拂,就是用一種類似小掃帚狀的茶筅(xiǎn) 攪動茶湯,使之泛起湯花。衡量鬥茶的勝負主要是看茶麵湯花的色澤、均勻度以及茶盞與茶湯相接處的水痕。

湯花均勻、色澤鮮白為上品。湯花長時間緊貼盞壁而不退散,是為上好,稱為“咬盞”,而湯花散逸較快,則稱“雲腳渙亂”。

宋代鬥茶文化與建盞

這種鬥茶方法,對茶盞提出了要求

一要茶盞的造型有利於察看鬥試的勝負;

二要茶盞不易散熱,耐熱;

三要能夠襯托出茶色的鮮白。

而建盞的造型、胎質和釉色都符合這種鬥茶的方式,這樣隨著鬥茶的流行,建盞也隨之風行起來,文人墨客爭相購之並以此為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