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香菜,是我們對食物的信仰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本文轉載自:路上讀書(ID:路上讀書)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zh.wikipedia.org

“誰告訴你美食家一定吃香菜的?誰告訴你香菜一定是香的?”

在辦公室,自詡吃貨的人,大概就有不下十個。

一群吃貨在一起,看起來多麼情投意合,多麼其樂融融。可是,同臺吃飯的他們一旦較起真來,一場好飯也能吃成“六國大封相”。

畢竟,在食物上有共同的信仰,才能算老鐵。吃不到一塊兒,神仙眷侶也會吵到翻臉。

光是對香菜的態度,以編輯部為代表的無香菜不歡派,和以有香菜毋寧死派,每次都要在飯桌前槓上二十回合。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我發現,只要提起香菜,吃貨們爭論的激烈程度,就完全不亞於“豆花是甜的還是鹹的”。

一場由香菜引發的口水戰,往往都是有香菜毋寧死派委屈地敗下陣來。沒辦法,編輯部人多勢眾,而且以對食物的接受廣度作為檢驗吃貨是否合格的唯一標準,最後扔下一句:“不吃香菜,不是沒品就是矯情。”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康熙來了》

於是,我決定為不吃香菜的人,說句公道話。

不吃香菜,怎麼就不懂美食了

每一個曾經以《康熙來了》下飯的朋友,都知道臺灣著名老饕邰智源討厭香菜的程度。

如果蚵仔麵線裡面加了一點香菜,邰哥可以將送外賣的人趕出去,他連聞到都不行,聽到都會不高興。

小S說,美食家一定要懂得香菜提味的妙處。

邰哥不甘示弱,嗆聲說沒有人規定香菜一定是“香”的,而且香菜的味道嚴重霸道,只要加進食物裡就出不來了,反而糟蹋了美食。

簡單來說,愛香菜的人,認為香菜是畫龍點睛;恨香菜的人,美食+香菜≈狗帶。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邰智源 -《康熙來了》

香菜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作為一種古老的香料,香菜(學名芫荽,別名胡荽)原產於歐洲地中海地區。

據考古研究發現,地中海民族食用本地產的調料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晚期的古敘利亞馬裡文明時期,當時的一些刻寫泥板上記載著在啤酒中添加孜然芹和胡荽調料的事實。

而香菜在中國的食用史,從公元前1世紀張騫從西域帶回才開始,至今也有2000年了。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科勒藥用植物》(1897), Coriandrum sativum

然而,人類食用香菜的歷史足夠古老,卻沒能征服所有人。有調查數據顯示,世界上有約1/7的人不喜歡香菜。

在國外,還有人專門搭建了一個抵制香菜的網站IHateCilantro.com,他們跟邰哥一樣,聽到香菜的名字就會犯惡心,並以“令人作嘔的放屁蟲味”來形容香菜的味道。

奇妙的是,香菜的英文名Coriander(美國人稱香菜葉子為cilantro,果實為coriander)正是來自古希臘文裡“臭蟲”的字源。

還有一部分人,覺得香菜有一股“肥皂味”。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不少美食家曾經探討為什麼那麼多人討厭香菜,並解釋臭蟲與肥皂之說都是有科學根據的。

美食作家哈羅德·馬基就曾在《紐約時報》上發表專文指出,臭蟲、肥皂和香菜都富含醛類氣味元素。

而香菜葉子的化合物中有82%是醛類,主要由九碳與十碳組成,這是香菜強烈氣味的主要來源。

再加上香菜氣味的揮發性強,味辛能散,只要一點點,所有食物都會變成“香菜”。

難怪,作為老饕的邰哥,會對香菜如此警惕。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日本卡樂比薯片曾推出香菜口味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宗教也對香料有所規限,側面反映了香菜作為香料太具“刺激性”的特質。

比如,香菜雖為植物,但卻被道教以為“五葷”之一。基督教也曾對食用香料加以限制,認為神職人員食用香料是一種邪惡的習慣,因為強烈的味道會刺激味覺,讓他們更加無節制地吃喝,甚至激發情慾。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吃毛豆喝啤酒泡香菜味的澡,好像還挺有縱慾意味的 - village-v.co.jp

不吃香菜,怎麼就矯情了

很多人認為,人們對食物的喜好往往帶有童年的烙印。

因為味覺記憶慣性很大,我們會喜歡什麼樣的食物、討厭什麼樣的食物,基本是由我們的飲食環境和飲食經歷所決定的。

比如讀小妹不吃香菜,原因就是她全家都不吃香菜。

如果對臭蟲和肥皂比較熟悉的人較晚接觸香菜,很自然就會產生防衛性聯想,憑本能判斷氣味相似的香菜不宜食用。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既然環境對食物偏好的影響如此重要,人們很容易就會以為,味覺的好惡是有可塑性的,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去改變。不然,怎麼會有從前討厭香菜現在對香菜愛得不行的人?

咳咳,說得好像只要你踏出第一步,嘗試夾起一筷子混有香菜的夫妻肺片往嘴裡送,你的美食版圖就會瞬間往外擴張一樣。殊不知,這樣的嘗試對很多人來講就像上刑一般,如同邰哥所形容的“像蛤蜊吃了一條魚”。

一如中國飯局普遍對酒精過敏人士的不尊重,很多人只要聽到同桌有人不吃蔥薑蒜、不吃香菜,都認為別人特麼是矯情。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不吃香菜者經常遇到的尷尬 - oops.udn.com

講真,這可不能怪他們。

已經有科學研究發現,一些食物的偏好,例如喜歡或討厭香菜,很可能跟基因有關。

去年,一條由美國化學學會出品的科普短片《Reactions》試圖破解關於香菜爭議的原因。他們給出一個數據,大約有4%-14%的人討厭香菜的味道,而這些人不是矯情的偏食者,可能是基因突變造就了他們對香菜的厭惡感。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這個基因發生突變的人,所聞到的香菜氣味會比其他人更臭 -《Reactions》

2012年,有科學家做了一項研究,考察了14604名討厭香菜和11851名喜歡香菜的人,用統計學方法試圖找到相關基因。他們發現,有一個和嗅覺感受器有關的OR6A2基因,對醛類化合物非常敏感。

也就是說,不吃香菜,可能是基因在作怪。此處有讀小妹的哀嚎:不能怪我,得怪遺傳呀!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giphy.com

當然,你可以把高中生物老師教給你的知識抬出來,“性狀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用基因決定論來限制自己的舌頭,未免太不靠譜。

你也可以說,打破自己舌頭的藩籬,才能學會品嚐各種各樣本來並不懂得欣賞的食物,比如榴蓮、苦瓜、生魚片、大閘蟹、洛克福芝士……口味慢慢開放,人生才會變得更有意思。

但是,人類對食物的喜好不一,本屬自然。每個人都無法強迫別人,去吃他本人認為臭烘烘的東西。

誰愛吃誰吃去!

人類的飲食發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今日,素食主義、無麩質食品的流行,無不顯示現代人在飲食生活上的新變化。

其實,無論飲食結構怎麼變,多瞭解一點人類的飲食譜系,人們就能夠多獲得一些可以參考的普遍規則,讓自己吃得更健康。

戳下方公眾號入口並關注“路上讀書”,看路sir趣談文化、調侃科普、認真聊社會,一起越讀越性感。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不吃香菜,是我们对食物的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