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拿到京東,絕味億元投資,這個男人會打造下一個思念嗎?

文|張夏雨

創辦了國內速凍行業巨頭之一思念食品,但李偉對食品領域似乎並不“留戀”,而是將注意力移至了房地產、釀酒等產業。而近日,李偉實際控股的千味央廚獲得了京東與絕味食品的投資,這一次,50歲的李偉難道要“迴歸”了?

1、資本“遊戲”

因為一筆投資,沉寂多年的李偉再次引發關注。

12月24日,鄭州千味央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千味央廚)宣佈獲得億元融資,由京東領投,絕味食品跟投,目前千味央廚整體估值約1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京東落在河南的第一筆股權投資單。

千味央廚,對大多數人來說相對陌生,但其在河南本地可謂頗有“來頭”。公開信息顯示,它原是速凍龍頭思念食品的內部項目,發展至2012年,才成立公司單獨運作。目前,千味央廚的實際控制人是思念食品的創始人李偉。

50歲拿到京東,絕味億元投資,這個男人會打造下一個思念嗎?

圖:李偉

因李偉短時間內將思念食品推上了國內速凍食品領先企業地位的經歷,以及其在多元化投資、資本運作領域的手段,該筆股權投資額度雖不算高但頗受關注。

事實上,思念食品的李偉近幾年的“心思”早就不單單在思念食品上了。對此,李偉在接受採訪時承認,“思念其實一直是王鵬在管,2012年以來,甚至更往前一點,王鵬就已經是思念食品方面最主要的決策者了。”

與此同時,李偉的事業版圖在不斷擴大,其先後涉足了房地產、酒以及千味央廚。有知情人士透露,“李偉的房地產產業中較為重要的項目包括果嶺山水。最初是要開發成住房,後來考慮到所在地有些偏,將主要業務改為承接議會,樓房則變為賓館。至於房地產方面的利潤,目前為止應該還不錯。而酒產業——洛陽杜康酒,李偉做得並不好,目前杜康酒年營收從最高峰時期10億元規模收縮到1-2億元左右。”

不過,相較於具體的產業經營,李偉在資本運作方面則更引人注目。以思念食品上市為例,該公司在新加坡證券市場上募集到了大約20億元人民幣,而最終股權贖回價格不到6億元,通過融資、大股東賣股套現等,思念食品獲得了近14億元的投資回報。

李偉旗下房地產產業和酒產業都曾經歷過上市與退市的過程。在2003年,思念食品用子公司香港恆盛收購了李偉為實際控制人的原黃河大觀的資產,成立中部大觀地產公司,2008年2月1日,中部大觀登陸新加坡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約5.74億元。此外,由李偉等人控制的老牌白酒企業洛陽杜康控股在臺灣以TDR形式上市融資2.55億元。不過,上述企業均在上市不足3年後退市。

而當下,“名頭正盛”的千味央廚也有上市計劃。河南省證監局網站公佈的信息顯示,千味央廚於2017年5月24日在河南省證監局申報輔導備案,其輔導券商為國都證券,截至目前,國都證券已經更新了9期輔導進展報告。

2、轉戰“B端”

對於李偉的多元化產業佈局,接近思念食品的消息人士表示,“說到底,還是速凍行業的利潤率不夠高。”此外,在李偉擔任思念食品法人期間,思念食品的營收狀況已然呈現出下滑趨勢。公開數據顯示,2007年思念食品年營收達22.17元,至2011年下滑至18.3億元。

雖然,思念食品最新的財務狀況並未公開,但從與之業務相似的三全食品來看,近幾年速凍食品的日子並不算“好過”。數據顯示,2012-2017年,三全食品營收從26.81億元逐步提升至52.56億元。但同時,其淨利潤卻從1.40億元下滑至7200萬元。

50歲拿到京東,絕味億元投資,這個男人會打造下一個思念嗎?

“這和行業發展階段有關,受產品同質化嚴重、產品結構不合理、中低端產品氾濫等影響,我國速凍食品行業尤其是速凍水餃行業,呈現出產能相對過剩的狀態,發展速度整體放緩。”有業內人士表示。

由此,速凍企業在尋求其他品類來補足增長,如肉腸產品在近幾年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而向B端(餐飲、酒店、團體食堂等)供應產品被視為另一條“路徑”。“國內餐飲行業發展迅猛,尤其是連鎖餐飲企業的大量湧現,催生出對標準化產品的需求,即大量的米麵半成品,如油條、蛋撻等。”上述人士表示。

對此,李偉也曾說道,“‘To C ’的行業裡,思念已經是雙巨頭之一,從市場容量上來說,再突破確實有難度,所以想試試‘To B’的行業,當時起的名字就是千味央廚,要做千萬個酒店餐館的中央廚房。”

具體而言,引入京東等公司戰略投資是為了實施進一步“下沉”,構建更多屬地化服務團隊,打通研發、生產、貼近化服務,將“按需服務”真正落實,推進“產品+服務差異化”的市場教育。同時京東也有機會成為千味央廚的“客戶”,後者可為京東無人店提供麵包、三明治、預加工食品等。

不過,也有業內觀察者表示對“To B”的速凍食品市場前景持觀望態度。“面向B端的速凍產品有很多競爭者,這導致企業必須在成本上有一定的優勢。但就產品而言,湯圓、水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許多米餅類產品,如印度飛餅等只在某區域內受歡迎,這限制了產品的生產規模。同期,河南成規模的連鎖餐飲企業並不多,這也是千味央廚銷售市場的侷限所在。”

同時,千味央廚雖想向B端餐飲市場服務,但根本上還需滿足C端用戶需求。而工業化、標準化的產品則面臨著“味道”的挑戰,“消費者對美味的追求是第一位的,河南有個福狀元包子,但凡是批量採購的產品,銷售情況相對都會差些。如果消費者想吃速凍,在家就可以,消費者願意花更多時間成本,其原因之一,應是廚師的手藝。這也是中餐這麼多年為何達不到像西餐一樣標準化的原因。”

除了市場狀況外,外界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是李偉在千味央廚所擔任的“角色”。食品君注意到,儘管千味央廚的實際控制人為李偉(持股62.5%),但其並未擔任公司董事或總經理。這一定程度上說明,經營層面,李偉或許並不會太多“干預”。

有業內人士認為,李偉對餐飲、速凍產品的經營是“沒有耐心的”。從他當初“掌管”思念食品時期發生的產品品控及後來的事業重心轉移等方面,可窺一斑。不過,這並不妨礙千味央廚的發展。而京東、絕味食品的融資也為千味央廚在廠房擴張後,留下了進一步擴張的資金。不過,千味央廚能否規避風險,成長為“比肩”思念食品的巨頭,仍是未來李偉及其團隊需要面臨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