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好的娃,是來報恩的!”校長的一段話值得家長深思

“讀書不好的娃,是來報恩的!”校長的一段話值得家長深思

前幾天,一位校長的講話讓很多家長得到了安慰,主持人孟非也忍不住在微博上轉發評論稱:“反正是寬慰到我了……轉發的一定是給爸媽的。”

“讀書不好的娃,是來報恩的!”校長的一段話值得家長深思


這段精彩的校長講話內容如下:

“讀書不好的娃,是來報恩的!”校長的一段話值得家長深思

據說,這位校長姓林,他(她)是在學校期中考後的家長分享會上的說的這段話。報料家長稱:“兩個小時的家長分享會,只記住了林校長的話:

↓↓↓


“讀書不好的娃,是來報恩的!”校長的一段話值得家長深思



校長的這段話瞬間火爆了朋友圈,並引發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

其實,是逼孩子努力學習還是給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一直是家長們最糾結的問題。

寬鬆派認為,應該鼓勵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就像高曉松說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孩子心安理得地混日子。

嚴格派則持相反的觀點,認為孩子就應該被逼著吃苦,才能到達更高的人生高度。慧姐選取了兩篇文章,分別闡述了這兩種觀點:

第一篇:

鼓勵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有篇雞湯文,流傳很廣,呼籲家長: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摘抄幾段給大家看看。


今天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我們開始做家長之後我們很多的夢想、很多的關注是一生不可能實現的,是虛幻縹緲的。

我們中國家長和西方家長相比最大不同點就是

我們無法接受我們的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這就是現實。

於是,我們為了追求那些我認為虛幻縹緲的目標,就產生了許許多多我們今天看起來本不應該產生的現象。

大家可能聽說過現在奧數已經開到了幼兒園,幼兒園已經開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們社會上有更多的現象說明,我們更加看重的是"搶跑"。

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可能都看過馬拉松比賽的場景,其實起跑的時候誰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

甚至跑完了一萬米誰在第一、誰在第二也不能決定哪一個就是最先達到終點的。

“讀書不好的娃,是來報恩的!”校長的一段話值得家長深思

但是,今天許許多多的家長都在拼命地“搶跑”。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家長,像今天中國學生的家長如此的熱衷於“搶跑”。

回想起來我們30多年來靠搶跑培養了這麼多尖子學生、競賽的獲獎者、金牌得主,可我們並沒有看到當初我們期望的從他們之中產生很多科學領域的大師,至少現在還沒有。

所以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孩子都有這樣的過程,開始出生的時候有很多夢想,希望孩子上一個好學校、有一個好成績,慢慢我們的期望逐漸降溫。我們期望這個孩子能夠正常畢業、升學、就業、將來能夠成家、生兒育女、生活穩定、工作穩定、別下崗。

能夠在三、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健康、家庭和諧、進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順,最後你不能動的時候,所有最初的夢想都沒有了,那時候的夢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邊給我倒一杯水。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路都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最開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後當我們已經垂老的時候,才真正明白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的培養都是不正確的。

“讀書不好的娃,是來報恩的!”校長的一段話值得家長深思

第二篇:

孩子越優秀離我們越遠,為什麼我們還要讓他們努力?

這是一位資深老師和父親“明珠絮語”的肺腑之言,孩子越優秀越是在給別人培養,只會讓他們離我們越遠,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我們也知道,我們人生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孩子。

同事A,孩子是那種最標準的學霸。畢業後,留在了美國工作。現在老兩口已經退休,可以說有錢有閒。但唯一的孩子卻在萬里之外,連最基本的親情都享受不到。

同事B的孩子也很優秀,但沒有選擇出國。他最終留在了北京,娶妻生子。B傾盡一生的積蓄,在北京給孩子買了一套小平米的住房,賠上了他一輩子的辛勞。

同事C的孩子則是另一種典型。上學時就不求上進,成績不佳,最後隨便混了個學歷,回到了我們這座小城,託人找了個壓力不大掙錢不多的工作。平時抬腳就可以回家看看,週末一家人可以聚聚,小日子過得滋潤得很。

作為家長,你更羨慕誰?作者的觀點是:我們當然想和孩子永遠在一起,但我們更希望孩子過得更快樂,人生更成功。

“讀書不好的娃,是來報恩的!”校長的一段話值得家長深思

當然,不是出國或者留在大城市就代表成功,但至少,我們應該讓孩子優秀,使得他們的人生有更廣闊的舞臺,有更多的選擇權。

打個比方說,只要A的孩子願意,他可以選擇回到國內大城市,也可以選擇回到我們這座小城,還可以選擇把父母接到國外。但C的孩子的選擇,只有一種。

這就是差距。

龍應臺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也許,這就是教育和學習的意義。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擁有飛得更高、飛得更遠的能力。

你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