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壓歲錢該歸誰是個偽命題

孩子壓歲錢該歸誰是個偽命題

(圖片來自今日頭條)

2016年7月,小娟考上了昆明某大學,但其父母因隔閡太深,都不願主動承擔小娟上大學的費用。無奈中,小娟的奶奶出面想辦法湊夠了第一學年的學費,小娟才得以順利進入大學報到。後小娟在奶奶的支持下,以要求父母返還5.8萬元壓歲錢交納大學學費為由向安寧市法院提起訴訟。經法官調解,小娟父母最終同意每月定期向小娟支付大學期間的學費及生活費共計1500元,直至小娟大學畢業。(2月20日中國青年網)

就本案而言,小娟或考慮到自身已滿18歲,不便要求父母支付大學費用,於是便另闢蹊徑,以返還5.8萬元壓歲錢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也就是說,返還壓歲錢不過是本案的一個“由頭”,其訴求的真實意圖,其實是解大學期間的燃眉之急。而正是這起官司引發的壓歲錢話題,在網上持續熱議,乃至上了熱搜榜。由此可見,孩子壓歲錢究竟該歸誰,似已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點。

至於壓歲錢該不該歸孩子,網友的看法顯然呈“兩邊倒”。贊成者認為,壓歲錢是發給孩子的。沒有孩子,何來壓歲錢;反對者則說,孩子的紅包,父母的面子,正所謂“不看僧面看佛面”。事實上,儘管雙方據理力爭,但終究是“自說自話”,實際並不具說服力。換句話說,在孩子壓歲錢究竟該歸誰這個問題上,註定是一道無解題。

孩子壓歲錢該歸誰是個偽命題

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父母與孩子之間,天然具有一種彼此依賴的關係:即俗話所說“你養我小,我養你老”。而對於未成年孩子,父母負有扶養其成人的法定義務。故就經濟關係而言,顯然不應也不可能截然劃分。道理很簡單,既然家庭現階段的所有資產都是共有,卻偏偏有人要去論證其中的壓歲錢該歸誰所有,豈不是“無事生非”。

實際上,壓歲錢是親朋好友之間增進感情的一種方式,或者說一個渠道,這才是壓歲錢的實質意義。也就是說,孩子收到的壓歲錢看似一種“贈與”,實則不過是“名目”而已。更何況,壓歲錢歷來是“禮尚往來”,而非只取不予。而通常情況下,兩者相抵的結果多是持平。倘若非要在壓歲錢的歸屬上分出彼此,豈不是還要論證“家庭收支兩條線”的必要性?

結合本案來說,就小娟要求歸還5.8萬元壓歲錢的訴訟請求,倘若父母以該款已全部用於還禮回應,不知小娟何以作答?正因如此,法庭對其歸還壓歲錢的請求無論是支持還是駁回,都不盡妥當。故而,本案主審法官從有利於修復親情的角度出發,通過調解,最終以父母承諾支付小娟大學期間的學費及生活費結案,不論於法於情於理,可謂極具智慧之舉。

孩子壓歲錢該歸誰是個偽命題

由此可見,孩子壓歲錢該歸誰,壓根就是偽命題,且不具任何實際意義。不過,話雖如此,筆者並不否認壓歲錢對孩子的特殊意義:這畢竟是以孩子名義獲得的禮物,因而尤為看重。基於此,父母不妨與孩子一道管理、使用這筆錢,並在此過程中,讓孩子懂得感恩,學著當家,知道節約。如此,則比糾結於這筆錢的歸屬,意義要大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