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校外補課需要“對症下藥”

治理校外補課需要“對症下藥”

教育部等四部門近期聯合印發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在這個被稱為“最嚴禁補令”頒佈後,部分校外補課班轉入地下,辦到民宅中,違規補課變得更加隱蔽。助推這一市場的,是學生面對應試壓力的無奈選擇和“就連老師都勸你去補課”的尷尬現實。(4月15日新華網)

教育部等四部門頒發的“禁補令”,稱得上史上最嚴,效果不能說不顯著。然而,正所謂“你有政策、我有對策”,在“補課熱”明顯消退的背後,卻有不少校外補課班轉入“地下”,與相關部門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很明顯,倘若無視這類“地下補課班”的存在,勢必讓禁補令”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得而復失。

當然,相關部門對此儘可加大監管力度,做到“露頭即打”。不過,其效果卻難言滿意。究其原因,不外乎現階段教育資源尚不均衡,不少中小學生對課外補習依舊存在較大需求。再加上這類補課班大多呈“蟄伏”狀態,而熱衷於補課的學生及家長又極少舉報,以致讓監管看似力度不小,卻往往事倍功半。

治理校外補課需要“對症下藥”

也就是說,按照市場規律,有需求必然就會有市場。諸多補課班之所以“僵而不死”,正是緣於“市場”的支撐,讓其有了生存的空間。故而,要讓“禁補令”不致“曇花一現”,須從根本上入手,做到“對症下藥”:除了嚴禁教師有償補課並將此設定為“紅線”外,通過共享教育資源,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並以此“取代”校外補課,方為正道。

首先,應下大力氣糾風,絕不容許教師“課堂不講課外講”,從而為校外兼職“留一手”。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提倡“精講精練”,摒棄“題海戰術”,以提高課堂效率,縮短課業時間,並在減輕中小學生學習負擔的基礎上,通過老師有的放矢的輔導,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及精力去消化、鞏固所學知識,真正體現讓教學復歸課堂。

其次,基於目前各地教育資源尚不均衡,不妨在共享教育資源的前提下,推出涵蓋各學科內容的中小學生學習自助平臺,既方便學生瀏覽或下載課程內容,用於預習和複習,還可以此“抗衡”各類“地下補課班”。相信如此一來,學生們通過名師雲集的網絡學習平臺,便能達到補習目的,而無須再去報讀高額學費的校外補習班。

治理校外補課需要“對症下藥”

其實,在這方面已有“先行者”。早在去年長春市即推出名為“名師雲課”的在線學習系統,以專題形式幫助學生進行各科知識的預習和複習。其特點是將涵蓋各學科的課程內容上傳網絡,供學生在線點播。同時,也方便家長熟悉教材內容,以利對孩子進行輔導。倘若各地均能擁有這類方便、快捷、適用的網絡自助學習平臺,必能從源頭上遏制校外補課的無序競爭。

顯而易見,中小學的教學理當在課堂完成,而公益性的網絡自助學習平臺則可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這才是應有的學校教學形態。至於校外培訓,通過重新“洗牌”,在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同樣大有作為。當然,只以盈利為目的,與學校搶佔教育資源的各類“地下補課班”,則無疑當“偃旗息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