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青春被溺死的慘劇,居然只是被判定為無病呻吟的叛逆

90後青春被溺死的慘劇,居然只是被判定為無病呻吟的叛逆

《狗十三》這部電影在正式公映前,我便看了。看完後五味雜陳,對於為何叫狗十三,我覺得那兩條狗的命運便是關於一代人被溺死的青春的反射。

有的人和我說,導演並沒有想表現那麼多,就是講了個青春期少女遇到父權教育的問題而已。我只能笑笑不說話。如果導演只想表達這些,以下我的意淫只能算我對於部分90後這代人關於成長與青春的部分拙見:

1、一部電影只能看出一個觀點的電影並算不上好電影,“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德”我覺得這才是影視、藝術作品的魅力,我不可否認一部分人迷信導演與編劇,這無可厚非。但我更愛以我的視角去觀察與思考,得出我的悲歡離合,我不要肯定,但更不需要被否定。

2、片中大多人提到的就是,第一隻愛因斯坦丟了,家人陪著一起去找,女主不罷休還推倒了爺爺。很多人說她不懂事。一個人性格的體現,除了基因遺傳,與原生家庭的聯繫密不可分,在於嬰幼兒時期與父母的互動與交流尤為重要。《情感依附》中提到阻礙型成長,父母與孩子沒有良好的連接、不與其玩耍、父母的情感投射、家長的認知與行為不統一、父母的自我需求優先、體罰,這些都是會造成一個孩子長大成人後性格、生活受阻的關鍵因素。電影中,我不多贅述,想必看過的人都能猜到這幾點,李玩的家庭完全沒有

給她一個足夠健康和快樂的發展環境。父母的責任被爺爺奶奶代替,突如其來的弟弟完全在沒有心理建設的情況下蹦出來,母親的缺失,父親對於教育唯一的理解便是衝動的責怪和體罰…對於這一切,看過的人還能大言不慚的說,這就是一個青春期女孩的叛逆。我只能對於這個只能看到表面卻無法直視問題深處的人們默哀。正是有這些認為,不足為患的觀點才會導致很多孩子在並不正常的環境中成長,當他成長遇阻、性格扭曲、行為怪異、生活不幸只被當作是過分的矯情和不懂事,沒有寬容與疏導,這樣的行為,和對一位抑鬱症患者說“你就是矯情”有何區別?

3、生活本就如此,我們就一定要妥協嗎?可能大多人還是妥協的。因為別無選擇?並不然,而是被大眾洗腦,和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一樣的悲劇。很多人生為家長卻可能並不是勝任這個崗位,但身為子女也不能責怪,如果沒有在一個足夠輔導你保存健康身心成長的家庭中長大,自我調整與自省就尤為重要。缺乏同理心,偏激失控,容易被他人言論左右,缺乏自省能力看看這些,不就是在90年代成長的人大多所存在的問題。這就是李玩,這就是那個對一隻狗甚至超出對爺爺奶奶愛的李玩,這就是那個看到弟弟被家人簇擁拋棄而失落的李玩,這就是那個被父親失手打出血在浴室哭的李玩,這就是渴望愛卻又不會表達愛的李玩,這就是我們。

90後青春被溺死的慘劇,居然只是被判定為無病呻吟的叛逆

90後青春被溺死的慘劇,居然只是被判定為無病呻吟的叛逆

關於《狗十三》,可能投射了太多自己的情感,很多所謂的感同身受似乎可能也超出了導演、演員最初的預估。但是,我就是在這部電影裡看到了我的碎片,僅此而已。

90後青春被溺死的慘劇,居然只是被判定為無病呻吟的叛逆

歲月已逝,逐漸長大的我也學會了自我療愈。只是希望,逐漸成為人父人母的90後,可以不要再去走那條會令孩子成長受阻的道路,去了解,去學習如何經營孩子的成長這並不是一堂可以翹課的時光,而是必須要去面對考試結果的人生試卷。當那個孩子長大成人,或許他外表毫髮無傷,但內在可能已經破碎不堪。不要低估每一次傷害的機會,天才或者瘋子,成功或者失敗,不凡或者平庸這都將這這場考試最終的呈現。


【點擊關注不迷路,幻覺星球這裡有最有趣的影評、最走心的電影推薦,所以等你來撩哦~】

90後青春被溺死的慘劇,居然只是被判定為無病呻吟的叛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