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央的這份文件,得到了基層幹部的怒贊!為啥?

「关注」中央的这份文件,得到了基层干部的怒赞!为啥?

「关注」中央的这份文件,得到了基层干部的怒赞!为啥?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統籌規範督查檢查考核工作的通知》


「關注」中央的這份文件,得到了基層幹部的怒贊!為啥?

文件問題導向非常明確——改進督查檢查中的問題。


“(督查檢查)名目繁多、頻率過高、多頭重複、重留痕輕實績等問題,地方和基層應接不暇、不堪重負,幹部群眾反映強烈,既不利於集中精力抓落實,也助長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損害黨群幹群關係。”


如何解決呢,《通知》給出了三點意見:


1.從源頭抓起,從上級機關做起。

除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外,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不得自行設置以地方黨委和政府為對象的督查檢查考核項目,不得在部門文件中自行規定全國性督查檢查考核事項,確需開展的,一事一報。

2.嚴控總量和頻次。

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原則上每年搞1次綜合性督查檢查考核。合併同類項,涉多部門的,“聯合組團下去”;防止重複扎堆、層層加碼,不能興師動眾,動輒對著縣鄉村和廠礦企業學校,影響地方和基層的正常工作。

明確點出一點:部門督查檢查考核不能打著中央的旗號,日常調研指導工作不能隨意冠以督查、檢查、巡查、督察、督導等名義。

3、黨中央統一計劃安排。

各部門把擬督查檢查考核事項歸口報中辦、國辦研究審核,中辦統一報黨中央審批,以年度計劃的形式印發執行。各省區市督查檢查,也要制定年度計劃,報中辦備案。


其實,基層幹部普遍感到壓力大、工作苦、生活難,內心有著不少難言之隱和後顧之憂。這跟督查檢查“亂相”叢生分不開。


此前,《基層幹部有“五怕”,樣樣頭疼》《來督導督查的人比抓落實的還多》等來自基層一線的調研報道,就引發了基層幹部和網友們的強烈共鳴。


很多基層幹部更是在讀完之後,寫下了親身感受,言辭直白,一吐負重前行、壓力難紓的苦悶。這些留言被整理成文《督查的多,抓落實的少!基層困局如何破?基層幹部有話說》。


今天庫叔刊登這三篇文章,供庫友們參考學習。

基層幹部有“五怕”,樣樣頭疼!

文 | 徐海波等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原文刊於《半月談》2018年第16期。

1

一怕不接地氣的政策

“拍腦袋決策,拍胸脯實施,拍屁股走人。”當前,各地出臺了不少為民辦實事的政策,但一些政策“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或者“看得見、吃不著”。

其中,部分政策“先天不足”,出臺時並未做充分的調查,有的不切實際,有的則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要求。

為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騰籠換鳥,各地相繼推出“退二進三”政策,將規劃區內的工業企業通過貨幣補償、用地置換等方式,騰出用地空間用於發展第三產業。

但一些地方政府就顯得有些“操之過急”,出臺“先退出,後補償”政策,並規定極短的退出時限,強行要求企業“退二”,而如何“進三”,則沒有規劃清楚。這樣的政策,基層落實起來就很為難。

中部一名鄉鎮黨委幹部告訴記者,現在規定黨員半年不參加組織生活就作自行脫黨處理,但實際許多農村黨員很難組織開會,因為他們許多都在外務工。“沒有了收入怎麼養家餬口?我們跟公務員不一樣,他們開會是上班,是有工資的。”一位農村黨員說。

「关注」中央的这份文件,得到了基层干部的怒赞!为啥?

2

二怕心血來潮的活動

一些單位領導喜歡“拍腦袋”,動不動就搞評比、創先、達標,甚至集體活動。“春天組織健步走,夏天來個創先鋒,秋天再來詩朗誦,冬天還有評先進”。這樣一些活動在基層並不少見,往往流於形式,勞民傷財,上級只管發文組織,下級卻得認真落實,幹部群眾意見都很大。

一些單位的“黨員活動日”停留在“掛個條幅、擺張桌子、照張相片、迅速收攤”水平上,只是讓黨員出來“活動活動”而已。“上級領導往往大旗一揮,同志們上。等事情結束了,等檢查過關了,就沒有人過問後續了。”中部某市一名街道幹部說。

前不久,記者在東部某社區參加“社區開放日”發現,隔三差五的演講比賽、歌唱比賽、社區書法作品展令居民反感。一位社區工作人員表示很無奈:上面要考核,群眾又不願參加,一些社區甚至要給居民“發工資”才能把他們請來。

3

三怕走馬觀花的調研

一些領導深入基層調研,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基本套路是到事先安排好的點位上,視察一下窗口、慰問一下工作人員,召開一個座談會聽一聽彙報,或者深入一個廠礦企業走一走,看一看表面的生產經營情況,難得撲下身子、深入基層,真正與基層幹部職工一起深入交談、深入研究。

這樣的調研卻苦了基層幹部。蘇州某黨委部門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參觀、考察、調研花樣繁多,平均每天要接待四五撥人。

湖北西部某貧困村對此也是苦不堪言。巡視、督查、市縣鎮三級政府檢查、各部門檢查以及組織、扶貧、環境整治等專項抽查,一撥接一撥,經常幾名村幹部都應付不過來。“上半年最多的時候,一個月有近10次。”該村村幹部說,在他們再三訴苦後,現在明顯減少了,但一個月還是有四五次。

“最怕上級領導調研時,催逼基層進度。”湖南省某街道負責項目建設的班子成員說,有些工作特別是涉及項目建設,要有前期工作論證和報建時間,可領導一調研就要求儘快開工,甚至根據不同鄉鎮進度進行排名。“這是逼迫基層違規違法!”

4

四怕無窮無盡的材料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全面整治“四風”積弊,黨風政風為之一振。但是近一兩年,部分地方文山會海痼疾反彈回潮,大有捲土重來之勢,基層黨員幹部苦不堪言。

江蘇省某事業單位組織部門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上面心血來潮,要基層組織部門把黨員材料錄入新開發的數字化系統。可系統技術不過關,白天工作時間無法登錄,大家只能凌晨三四點鐘爬起來錄入材料。“終於把全部材料錄進去了,誰知系統頃刻間崩潰,所有的活兒都白乾了。”

湖北省某縣委政研室幹部說,一些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能力不濟,把發文、開會當作抓落實的主要方式方法,甚至將其做成履職盡責、推卸責任的“痕跡”,一些文件層層轉發、照抄照轉,很多時候並無新的實質性內容,完全是重複上級精神,造成基層幹部有看不完的文件、開不完的會。

「关注」中央的这份文件,得到了基层干部的怒赞!为啥?

5

五怕不講道理的問責

安全維穩早已成為基層的一項主要工作任務,特別是一到重大節假日和重要活動期間,一些基層領導幹部更是“如臨大敵”。“北京不去人,本地不出事,網上不炒作”成為硬性目標,重壓之下“盯死看牢”“多路攔截”“接訪勸訪”等能想到的法子都用上了。

某縣委研究室幹部說,為了勸回上訪人員,報銷來回路費、發放誤工補助、陪吃陪住陪遊……許多基層幹部真是無奈又無助。

究其原因,還是基層幹部怕被問責。“伺候上訪戶比伺候自己爹孃還勤些。”湖南一位鄉鎮幹部直言,一旦出現上訪問題,上級部門就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追究鄉鎮幹部責任,如果出現重大非法上訪情況,問責將更加嚴重。

更有甚者,幹活的人少,問責的人多。東部某市一基層部門負責人反映,根據市裡要求,他們最近在做一項成果展布展工作,他們部門負責實施,市委辦、政府辦等三部門派人監督,每天填寫各種彙報表格,稍有疏忽,就在考核中扣分。“簡直是一人幹活,三人問責。”

在此背景下,一些基層幹部顯得有些“神經過敏”。在一些地方,凡有企業提出建設性意見,基層幹部首要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而是先安排開會,派人把相關內容寫入會議紀要。

“萬一日後出狀況,至少免於被問責,這是自我保護。”

一位基層幹部說,甚至有基層幹部接待群眾來訪或諮詢,一定要找有監控的地方說話,沒監控就不開口。“怕有糾紛說不清,被問責。”

在中部某鄉鎮的一起環保事件中,分管環保的副鎮長已第一時間向當地環保部門報告,但環保部門一直未進行處置。事件曝光後,這名副鎮長還是被誡勉談話,影響期半年。“反正一有事,第一時間就是追基層幹部的責。”湖南一位鄉鎮幹部抱怨,現在都是死豬不怕開水燙了。

鄉鎮幹部:來督導督查的人比抓落實的還多!

督導、督查、督察……都是上級通過實地查看、走訪調研、翻閱資料、詢問答覆等方式,督促各項工作完成的一種手段。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加大了對工作落實情況的督導督查,有力促進了各項任務保質按時完成。然而督查過多過濫,則可能適得其反。


記者在基層採訪時,聽到許多鄉鎮幹部訴苦:

中央層面的督查很有必要,但目前一些地方層層搞督查,已成基層不能承受之重,不僅沒有達到促進工作落實的效果,反而嚴重耗費了具體抓落實的人力、物力、精力,產生反作用。

「關注」中央的這份文件,得到了基層幹部的怒贊!為啥?

文 | 範世輝 邵琨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首發於2018年8月28日。

1

都在督查,誰來落實?

問:這段忙啥呢?

答:精準扶貧。

問:扶貧部門幹啥呢?

答:督查我們。


問:這段忙啥呢?

答:汙染防治。

問:環保部門幹啥呢?

答:督查我們。


問:這段忙啥呢?

答:土地執法。

問:土地部門幹啥呢?

答:督查我們……


問:你是哪個部門的,怎麼誰都督查你們?

答:我是鄉鎮幹部。

這是記者在華北、華東一些鄉鎮採訪中聽基層幹部說的段子,細節不同,大體內容相仿。顯然,這有些誇張,但反映的問題卻很真實。

近年來,在各項工作抓落實的要求下,各種形式的督查多了起來,作為在一線落實各項工作的鄉鎮黨委政府,迎檢壓力之大難以想象。

“從2017年9月開始,僅鄉上的2個鍋爐,各級部門就查了10多次。”一位鄉鎮幹部告訴記者,以環保督查為例,2017年4月,原環保部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開始了歷時一年、共計25輪次的環保督查。

而在原環保部督查之前,市裡和縣裡不放心,還要自行提前檢查幾次,再加上各種專項整治檢查和市縣兩級的日常檢查督導,僅環保一項,平均每半個月上級就檢查一次。

“有檢查就一定有追責,來的都惹不起,所以要好好陪。”一名鎮黨委書記說,上級來檢查某項業務,下級政府領導和業務部門都得陪同。

到了鄉鎮一級,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都得陪同,否則可能會被認為不重視。“我一年中有200多天在迎接、陪同檢查,有時候這個檢查組還沒走,另一個又來了。”

東部某省一位負責畜牧、林業、水利等多方面工作的鄉鎮幹部說,從今年3月以來,他迎接、陪同上級各個部門檢查指導工作的次數已經超過50次。

到了年底,光迎檢這一項工作就忙不過來,鄉鎮日常工作基本不幹了。他感嘆道:“現如今督導檢查的人比具體抓落實的人還多。”

「关注」中央的这份文件,得到了基层干部的怒赞!为啥?

2

重形式輕內容,工作未落實反落空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為了促進工作落實的各類督查,許多都演變成形式主義,不僅佔用了基層幹部大量時間和精力,更影響了被督查工作的落實。

“上級檢查的時候過分重視臺賬,開會多、研究多分值就高,對工作的結果反而不太重視。”一名鄉黨委書記對此很不理解,有的工作開會多與其說是重視,還不如說是效率低。本來一個會就能解決的事,開那麼多會幹什麼?

據這名鄉黨委書記反映,不管是計生、宣傳還是黨建,各項工作的檢查考核都會被細化成分值,比如評價領導是否重視,要看“開過幾次會、研究過多少次,是什麼級別的會佈置的”,還有的要求每月必須開會研討一次,每一項都對應著相應的分值。

為了應付檢查,有些鄉鎮想出一個絕招:在一個多議題的會議中頻繁變更會議室的電子條幅,換一個議題就換一個會議名稱,拍照留念以備督導檢查。

“整天被督導檢查,不少鄉鎮幹部已經是揹著不止一個處分在幹活了,誰也不想因為臺賬的問題背處分。”一名鄉鎮幹部告訴記者,大家的想法是,不管形式主義不形式主義,既然上面要看,先把臺賬做漂亮,等檢查過了再說幹活兒的事。

以扶貧檢查為例,不少基層幹部反映,不同部門要求的材料側重點不同,考核指標排列順序不同,他們大量的時間用於給不同的部門準備不同的材料,對脫貧攻堅工作不但沒有推動作用,反而侵佔了他們抓工作落實的時間。結果“工作沒有落實,反而落空了”。

上面千條線,鄉鎮一根針,各級各類督查人多頻次多讓基層幹部身心疲憊。不少基層幹部告訴記者,由於各類督查太多,基層一些日常工作只能放到晚上和週末做。“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白天陪檢查,晚上開會佈置工作更是家常便飯。”一位鄉鎮幹部說。

「关注」中央的这份文件,得到了基层干部的怒赞!为啥?

3

減數量提質量,督查要“瘦身”

幹部群眾和專家認為,在當前改革發展不斷提速的大背景下,有些督查是必須的,是保證各項工作落實的重要手段。但是,層層督查、形式大於內容的督查則讓基層幹部不堪重負,亟待“減數量、提質量”。

對督查要持審慎態度,不能太隨意。一位黨校教授認為,應根據工作實際需要進行督查,並注意頻次。對於工作難度大、程序複雜的事項,可以帶著標準、規則,就不同時間段的具體要求有針對性地去督促檢查;對於流程簡單的事項,在推進過程中就沒必要三番五次去查,可以直接“要結果”;常規工作要形成制度,不能心血來潮,說查就查。

上級單位不要為了自己“留痕”折騰鄉鎮幹部。一位曾參與督導檢查的幹部坦言,本身督查是為了抓落實,可如今一些督查卻成了督查單位規避問責所需。“雖然自己制定的檢查評比細則並不科學,效果也有待商榷,但是通過到鄉鎮督查,有關部門可以表現自己重視某項工作,抓落實也留了痕跡。”

同一項工作檢查應統一時間集中開展。不少鄉鎮幹部提到,比如年底的扶貧檢查,可能涉及到產業、衛生、教育方方面面的工作,不要今天扶貧辦去查,明天教育局去查,後天衛計局去查,可以規劃一下,各部門集中進行,避免佔用鄉鎮幹部過多時間。同時,有些數據可以共享,各個部門不要各自為政,都伸手向基層要數據。

提高檢查人員自身素質,避免檢查者“念歪經”。華北某市要求鄉鎮幹部必須保證晚上1/3的人員在崗,並異地抽調人員組成檢查組夜查。一位鄉黨委書記說,檢查組某晚去檢查時,他們正在開全體會議佈置工作,按說人數遠超1/3,但檢查組非要對照當天值班表核對人名,還要求每人必須出示身份證,某職工沒帶,不得不翻箱倒櫃找到一份身份證複印件才算過關。這不是促進工作,這是瞎折騰。

基層幹部直言“基層困局”

文 | 楊建楠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半月談”(ID:banyuetan-weixin),原文首發於2018年9月14日,原文刊於《半月談》2018年第17期。

1

痕跡主義變成形式主義,疲於應付

@狐狸:當後備幹部一年了,總感覺有些並沒有實質內涵的痕跡管理讓人氣憤,鎮上每個星期都好幾個會,會開完了下面就有得忙了,催進度,整理資料,全鎮排名通報。時間又緊,根本來不及走程序,等於逼著村裡弄虛作假,這樣的形式主義讓人苦不堪言。

@小:座標:中部某四線城市的街道辦。困惑:工作時間都受累於痕跡工作法。每每遇上市區工作檢查還得犧牲休息時間對標對錶補資料。試問連真正深入基層的時間都沒有,如何真正服務基層服務民生?

@ViMeRB:我在鄉鎮幹過兩年組織幹事,深知要想工作幹得好,就要拼命造材料的道理。上級不讓造假,但是市裡來檢查,說你們沒有不行,必須把材料造出來,美其名曰完善材料。其實什麼實際工作都沒做,材料硬生生造出來,上級也都知道是假的,但就要看你造的漂亮不漂亮。要裝訂成冊,用統一檔案盒裝上,打上目錄,打上好看的脊背。市委檢查完,組織部檢查,再紀委檢查再宣傳部檢查。材料內容差不多,但要求的順序不同,因此目錄不同,整理的順序也不同,為了方便檢查材料只好打4套,按照上級檢查要求那麼整,否則上級會說你不嚴謹不規範。

@點一盞燈:組織部要求村黨員觀看學習視頻率達到百分之九十,那些不會用電腦的、外出務工的,難道還要逼著人家上晚班十點多回來看嗎?所以都是請鄉鎮幹部幫忙刷的。

@周&絶倫:前段時間陪上級脫貧攻堅入戶調查,貧困戶是這麼懟我們的:“你們一天到晚就拿個表來問東問西,又不見什麼實質行動,你們今天都是第三撥了,以後不要來了!”

2

任務多責任大,還擔心各種部門亂問責

@王丹丹.com:我是一名鄉鎮幹部,進入公務員隊伍3年,身兼人大副主席、扶貧辦主任、婦聯主席、紀檢委員,工作都是我一人在幹。單位各種崗位全都加起來才20多人,其中副科級以上領導就十幾人,年輕人都得身兼數職。上級來檢查一次,我們就得通宵至少一宿,白天應對各種檢查、會議,只有晚上才能消停幹活,每天一兩點睡覺。

@蝸牛:一個人幹N種“活”,層層傳導,層層壓實,最苦的還是人少活兒多的部門和單位。政策文件的執行和實施需要一個過程,不能今天發文,明天就要進展。現在是誰逼得緊,催得急,才會給誰報材料,不然一轉眼就又被另外N多種事情給埋沒了。

@燕兒:社區街道都是一個人幹著八樣活,最可嘆是得處理一堆執法檢查的報表,安全生產、汙染、消防、食品安全……請問誰給我們執法權了?誰給我們培訓專業知識了?經費和專職工作小組都只在文件上出現,我們只能填完了表乖乖簽名……

@成宜芟:幹活的人老被問責,不幹活的人啥事沒有,還給幹活的人挑毛病,現在是誰也不想幹實事,只想幹在後面拿鞭子的事。

3

別閉門造車,別把什麼責任都推到基層

@金山:作為一個剛到基層崗位規劃辦實習的大學生,深知很多規劃人員都沒有做到實地考察調研,而是閉門造車。

@大海XZy:樣樣頭疼的根源在於各級決策領導沒真正到基層進行調查研究,制定政策不切實際,憑空想象。

@哨兵:各級開發的各種平臺、APP,開發經費動輒幾百萬,實際卻往往只能把簡單問題複雜化,明明一個電話能解決的問題非要放到平臺上轉發流轉。颱風來了還非得用手機巡查確保巡邏軌跡,山裡沒信號發不出信息還要被通報,真是勞民傷財。

@任先生: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就是解決之道。希望各級政府把該挑的擔挑起來,該擔的責擔起來。環保就是環保局的事,安全就是安監和相關部門的事,水利河道就是水利局的事,非要事事往基層鄉鎮壓。說到底就是為了推卸部門的責任,把該自己管的事利用考核大權往基層推。

「关注」中央的这份文件,得到了基层干部的怒赞!为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