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記錄《海上傳奇》18人的上海口述史

今天帶大家回顧賈樟柯的的一部記錄電影——《海上傳奇》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電影在上海迅速發展。一百年之後,導演賈樟柯又以電影的形式回顧了上海百年的歷史。於是我們看到了《海上傳奇》。這是一種緣。

一件東西或是一個人能夠稱之為傳奇,那她必定是神秘而讓人琢磨不透的。上海,就是如此。一直覺得上海是一個小資城市,上海女人更是如此。精緻、優雅、奢侈、嬌小、幹練等等,這些詞常用來形容上海女人,但我想還應該加一個“智慧”。電影課上,老師說:“不要小看了上海女人,她們不只是會打牌、購物、美容或是沒事兒嗲嗲的說別人閒話,上海女人聰明的很。在上海,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場政治,而要做好這個家庭的女主人,必須分配管理好各種權利。”如果你看過桑弧早期拍攝的一部電影《太太萬歲》,一定會理解的更加透徹。而這部電影的編劇正是張愛玲,提到張愛玲,我們會自然而然的想到這樣一個畫面: 一個身穿旗袍的女子,煙霧繚繞中站在窗前,憂鬱的望著窗外,似乎在等什麼。在等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正是這種模糊的答案給張愛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而這種神秘卻陪伴了一個上海女子傳奇的一生。

賈樟柯記錄《海上傳奇》18人的上海口述史

八十年代有一部電視劇紅遍了兩岸三地,那就是《上海灘》。記得這部電視劇播出之後,周潤發白色長圍巾外加黑色風衣的造型頓時成了眾多男生爭先模仿的樣板,而那首主題曲《上海灘》也因此成為經典,長久不衰。裡面的故事更是具有傳奇色彩,但這樣的故事也確實發生過,它就在上海。黃金榮、杜月笙和張簫林,提起這三人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中國近代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三大傳奇人物。在那個年代,他們所擁有的權利和勢力是我們根本無法想象的,黃金榮慶生,蔣介石會親自到場祝賀;杜月笙生性殘忍,殺人如麻,但無人敢管;張嘯林販賣鴉片,逼良為娼,橫行霸道,之後投敵賣國。可這就是那個年代的江湖,爾虞我詐、爭權奪勢、刀光劍影,到最後卻都落得一個悲劇收場。但是我們不能如此簡單的判斷他們的歷史定位,因為他們人生經歷中的是是非非、功與過不是簡單的對或錯所能夠斷定的,在他們身上有著太多複雜的傳奇,這樣傳奇發生在上海。

賈樟柯記錄《海上傳奇》18人的上海口述史

1905年,中國人首次拍攝的電影《定軍山》在北京放映,這是中國電影認定的起始原點。但電影真正的發展卻是在上海。稍微瞭解一點中國電影歷史的人,都會感覺到電影給上海增添了很大的傳奇性。因為在電影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造就了太多的傳奇人物和傳奇故事。出身名門望族的羅明佑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具有托拉斯性質的電影企業——聯華公司;誰又知道費穆先生的經典之作《小城之春》只是一部偶然之作;還有電影奇才石揮的死至今不明不白;文革時期電影產業全面荒蕪,只有八部樣板戲,當時的緊張氛圍可想而知;在中國電影的發展歷史中,許多的電影人都為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本身就應該是一個傳奇。所以拍攝一部關於上海的電影不得不說是一種緣。

賈樟柯記錄《海上傳奇》18人的上海口述史

《海上傳奇》之前一直被當作是賈樟柯對於世博會的應景之作,但導演本人卻認為,《海上傳奇》是在這個契機中應運而生的。在長達138分鐘的電影中,關於“世博”的描寫少之又少,甚至幾乎可以忽略。而且,賈樟柯似乎並不願意講述當下的上海,而更願意關注這座城市曾經的榮光。用他自己的話說,當代中國遇到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答案。

賈樟柯記錄《海上傳奇》18人的上海口述史

《海上傳奇》在敘事策略上延續了《二十四城記》的方式,在不同人物的講述之間,穿插了大量的記錄影像和電影片段,把生活常態與歷史傳奇結合起來,進行穿越古今的對比和疊加。如果我們稍稍調整一下《海上傳奇》的口述順序,或許能找到一條清晰地時代線索:從侯孝賢講述清末的《海上花列傳》到民國初期興起的男女戀愛,從楊杏佛被暗殺到杜月笙防範刺殺,叢味精大王張逸雲捐飛機到材料大王吳性栽投資費穆拍攝《小城之春》,從解放軍進入上海到國民黨撤至臺灣;24歲王孝和的犧牲與他女兒的陳述再次讓觀眾感受到新中國的誕生背後的故事;黃寶妹對應了上世紀50年代的國家工業發展;上官雲珠的命運則折射出60年代那場史無前例的“革命”運動;而安東尼奧尼的《中國》事件的前因後果則是70年代的典型的“國際事件”;楊百萬在80年代的傳奇般的崛起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韓寒所代表的是90年代成長起來的“80後”們的新型都市文化意識萌動;而當攝影機瞄準了工地上的農民工則是新紀元的開端。這一段段看似屬於上海的歷史的記憶,在觀眾眼中早已超越了上海這一獨特的領域,可以說每一段記憶也是屬於整個中國的時代記憶。

賈樟柯記錄《海上傳奇》18人的上海口述史

《海上傳奇》的英文片名是“I Wish I Knew”,這是一首英文老歌。直譯成中文是“我試著瞭解”,面對複雜而又茫然的上海,賈樟柯想必也在想著一樣的事情。

片名“海上傳奇”四個字來自毛澤東的書法,影片結束後,我們似乎覺得,“傳奇”已經離我們漸漸遠去,而上海也正慢慢開啟一個新的征程。

附上:影片中出現的人物

陳丹青,中國畫家,文藝評論家。1980年以油畫《西藏組畫》一舉成名。他具有很強的造型能力,畫風細膩,感情真摯,思維敏銳,有著一種穩定和深沉的力量。

楊小佛,楊杏佛之子(楊杏佛,經濟管理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人權運動先驅。中國管理科學先驅)。

張元孫,張逸雲的孫子(張逸雲,舊上海時期的“味精大王”)。

杜美茹,杜月笙之女(杜月笙, 是近代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有著傳奇的一生)。

王佩民,王孝和之女(王孝和,工人階級傑出代表,1948年,為維護工人利益,不顧特務威逼,領導工人與廠方鬥爭,並於9月30日,在上海提籃橋監獄被槍殺)。

王童,中國臺灣著名導演,先後參與《還我河山》《路》《龍門客棧》《俠女》《三朵花》等30餘部影片之美術工作。

李家同,臺灣資訊學者及作家,曾任臺灣清華大學代校長、靜宜大學以及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暨大資訊工程學系及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張心漪,曾國藩後代。

侯孝賢,臺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作品有《悲情城市》、《海上花》等。

朱黔生,1942年出生於貴州,上海電視臺新聞部記者,於1988獲上海市十佳記者稱號。他是1972年安東尼奧尼拍攝記錄片《中國》時的上海陪同人員。

韋然,上官雲珠之子(上官雲珠,中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中國影協會員,上海影協常務理事,上海市政協第一、二屆委員和第三、四屆常務委員。她因在《一江春水向東流》《麗人行》《希望在人間》《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等經典名片中塑造了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而蜚聲影壇)。

韋偉,演員。1941年登上戲劇舞臺,參加上海職業話劇團。曾在《小城之春》中扮演周玉紋。

費明儀,費穆之女,女高音歌唱家。(費穆,著名導演,代表之作《小城之春》)。

潘迪華,上海人,之後移居香港。著名演員。代表作:《阿飛正傳》、《海上花》、《花樣年華》等。

楊懷定,人稱“楊百萬”、“中國第一股民”,原上海鐵合金廠職工,在1988年從事國庫券買賣賺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隨後成為上海灘第一證券投資大戶。

韓寒,著名青年作家,賽車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