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海上傳奇》是賈樟柯作品中,比較特別的一部。通過對散居於上海、臺北、香港的老上海人的採訪,他復原了近代以來上海在各個歷史階段的風雲變幻和傳奇人物歷經的滄桑世事,趙濤飾演的無名女子行走於外灘樓宇、霓虹燈下,為影片增添了一絲神秘和聯想的趣味。

《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重置的空間

《海上傳奇》的記錄"囊括了上海從1933年到2010年的歷史",構築了一個"網狀的上海"。賈樟柯在片中動用的剪輯策略和對空間的展現,更加多元和靈活。

主角的講述過程中,經常伴隨拍攝位置的變化、不同景別的剪輯、和鏡頭的搖移,有時還插入他們在現實中的生活片段。這種剪輯模式貫穿於《海上傳奇》的眾多講述段落,對空間進行了多重的排列組合:

(《海上傳奇》)一反影像敘事對時間邏輯的倚重,以空間性的並置結構全片,現在的上海和過去的上海共同被結構在影像中。

賈樟柯將影片中的空間分為兩重來編織百年上海的前世今生: 17位講述人所在的現實的空間和趙濤飾演的無名女子的"尋找"經歷的空間;引用的影片所代表的上海過去的空間。

《海上傳奇》的第一個講述者陳丹青是在廠房的一角開始講述,窗戶為他的講述打開一個開放的空間,並且彌合了兩個時空——"文革"時期和此時的上海——的間隔。

《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接下來,街頭小孩子的"挑釁""搬演"了陳丹青的幼時記憶,進一步地弱化了時空間隔造成的記憶的抽象與渺茫。在楊杏佛之子楊小佛和張逸雲之孫張原孫的小節中,賈樟柯切入他們現在的生活片段,和他們的祖輩、父輩的故事形成一種對應的關係,凸顯民國時期風雲人物及其後代之間的延續,為他們的家族歷史注入一股鮮活的生命力。

《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對於革命烈士王孝和的追憶是以他的女兒王佩民的觀看開始的。賈樟柯將解放軍進駐上海的歷史場景再度以虛構的形式還原,產生現實和歷史的重疊之感。王佩民的觀看行為則使這一場景透出幾分真實,她的回憶被納入一重虛擬空間,但故事本身的真實性卻並未減弱。

《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採訪完第一批全國勞動模範之一黃寶妹後,賈樟柯附加了她返回曾經工作的紗廠的現實片段,完整地記錄她的工人記憶。隨後,是一連串陰雨天中碼頭工人休憩的畫面,呼應於之前一系列的碼頭工人搬運的慢鏡頭場面。

工廠和工人,始終是賈樟柯關注的對象和主題。通過對他們反覆的"描寫",賈樟柯有意地表現處於國際大都市的底層生存空間的小人物們的生存狀態,既是對工人群體的主動關懷,又補全了我們習慣於忽視的大都市的另一面事實。

《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在"中國第一股民"楊懷定講述他的傳奇故事之前的段落裡,呈現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熙熙攘攘的街頭、證券公司中交頭接耳的股民。這些畫面同楊懷定的個人致富故事一起,表徵著改革開放的一個側面。賈樟柯將最後一位講述者韓寒的受訪地點安排在賽車場——兩部影片中唯一的開放性的空間。正如他所說,賽車場標示著韓寒的身份,"他的生活方式詮釋了一個自由夢",開闊的空間輔助了這種"詮釋"。

《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歷時性"的空間

場景開始時的靜止鏡頭使觀眾和攝影機視點合一,插入的搖移鏡頭則分離出攝影機之外的另一個空間,既可能是和講述者處於同一時間段的空間,也可能是異於講述者所在的空間。除了以搖移的手法切入不同的"共時性"的空間,賈樟柯在《海上傳奇》中多次以插入與上海記憶相關的影片的方式帶入"歷時性"的空間。

《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如果說引用《小花》在《二十四城記》中是小試牛刀的話,那麼在《海上傳奇》中,賈樟柯把這一模式推廣開來,摘錄了王冰導演的《戰上海》(1959)、王童導演的《紅柿子》(1996)、侯孝賢導演的《海上花》(1998)、謝晉導演的《黃寶妹》(1958)、《舞臺姐妹》(1964)、安東尼奧尼導演的《中國》(1972)、王家衛導演的《阿飛正傳》(1990)。引用的片段不僅聯繫著講述人講述的過去與現在,還非常自然地銜接著兩個前後轉換的人物及地點。

《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例如,革命烈士王孝和英勇就義之後,播放的是反映1949年解放軍戰勝國民黨軍隊佔領上海的史實的《戰上海》,接著是《紅柿子》——導演王童關於1948年時的上海的記憶。兩部電影以不同的視點重建瞭解放初期上海的面貌,一方是勝利的,一方是失敗的,儘管有衝突,但彼時的上海,以這樣的方式再現才比較真實和完整。滔滔的海水翻過,一群大陸來的孩子"看"到了2009年的臺灣,另一段關於上海的記憶散落在這裡,等待我們去傾聽。這段記憶屬於下一位講述者李家同。

他回憶的故事為我們回訪上海的歷史提供了又一種角度,讓我們能夠從國民黨一方的視角認識上海。

由於記憶具有某種空間性的特徵,創作時以這種記憶方式來選擇並組織事件而寫成的作品,也就必然會具有某種空間性的特徵。上海的故事不僅保存在臺北,還保存在香港。

一個有趣的電影化的片段是,趙濤飾演的女子從樓梯走入房間時,一名黑衣男子依窗而立,似有所望。接著鏡頭由左至右地搖移,"移"到了2009年的香港,移到了香港的一家理髮店。《小城之春》的女主角韋偉在此講述她的上海記憶和40年代末上海電影界精彩的故人舊事。

《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海上傳奇》雖然是一部純粹的紀錄片,但是它的形式更加自由多變,片中17個講述者的生動講述,使得上海的歷史異常豐滿。通過對空間的現實、歷史和影像三個層面的展示,它蘊含的時間線索也變得非常多元。

賈樟柯的紀錄片,是記錄,也是加工。很多廢墟一樣的拆遷場面,都像是獲得了重生與復活;一些私人的空間得到公開,被貼上集體的記憶符號,召喚著觀眾的共同記憶。

《海上傳奇》也不僅是記錄本身,還和"當代的歷史產生了一種互動"。一方面"凸現了城市的風貌,另一方面更加能夠體現創作者本人的內在經驗和文化立場"。

《海上傳奇》:影像中的人文、歷史與城市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