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光陰不再來

1

前幾天在一匿名分享平臺,一個35歲的大叔吐槽說自己應聘上了銷售,每天還要跟著一幫20來歲的小青年喊口號、打雞血。

他抱怨說:我都這麼大歲數了,喊口號好尷尬啊。

評論裡有人說:那你怎麼不覺得35歲當銷售尷尬呢?

並不是大家不願意同情憐憫一個人的自尊心,只是當一個人過了30歲還把自己陷入這種困境,只能說他前期沒有做好防風險的準備。

你的20多歲是極簡單卻極具變化的時期之一。人生80%的決定性時刻發生在35歲之前,這意味著在30歲之前,我們要學會抓住生活的重心,去嘗試去經歷去做決定,而不僅僅是等待著被歲月推著走。

有個剛畢業一年的女同事喜歡刷抖音,有時候我跟她一起坐地鐵,掏出kindle時,她總會笑著說:“姐姐,讀書這種事好無聊啊,你看刷抖音多好玩。”

“是啊,我知道很無聊,但是讀一本書讓我充滿了樂趣,讓我知道這世界上還有那麼多有趣好玩的事情。”

“可是我從抖音裡也能看到很多新鮮的事情啊,而且看書好累,不想去花時間。”

我笑了笑,沒再說話。別人的新鮮熱鬧,等手機屏幕一黑,就與你無關了;只有學到腦子裡的東西,才能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並不是說一定要通過看書才能學到,而是要去堅持半衰期長的事。“價值半衰期”是指,在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時候,可以從兩個角度評估:一是這件事情在當下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即“收益值”;二是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即“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長的事件,效益可以累積和疊加,傳遞下去,成為奠定未來成功的一塊塊基石。

我的朋友寫過一句話:人生有許多個十年,可是如果剛好是18~28歲,那就是一輩子。

你害怕30歲那年一睜開眼就是要還的房貸、要擠的地鐵、要賺的奶粉錢,那麼20歲那年,你敢不敢放棄晚上約好的遊戲局選擇去圖書館,你能不能在下班後多看一小時的書呢?

讀書,可以算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而懶,是你通往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敵人。

20歲的光陰不再來

2

在網上認識一個30歲出頭的姐姐,現在是全職寶媽,每天早晨5點起床寫稿子,已經堅持了一年多,生活像打了雞血一樣活力十足。

看我前幾天鬱悶,她興致勃勃地問我:“要不要一起早起打卡?”

我望著她:“你怎麼能這麼有精力呢?”

“能有什麼辦法?我現在要帶娃,只能擠時間做想做的事。以前只顧著上班,沒有發展其他的技能,所以生完孩子後很焦慮迷茫,幸好現在找到了航道,雖然晚了些,但總比一直不知道要好。20多歲的時候浪費掉的時間,只能一點點補回來。”她說。

我有一位做程序員的朋友,工作七八年,一直滿足於自己的工作,雖說有時候加班,但好在人際關係簡單,薪水豐厚,早早買房娶妻生子。

誰想到前段時間跟我聯繫,他劈頭一句話就是:我失業了。

什麼?歷來工作最穩定的程序員都能失業?細問下來才知道,並不是他工作不努力,而是因為他寫代碼的語言,已經逐步被市場淘汰了,而他把下班後的時間都留給了家庭。在成為一名好丈夫好父親的同時,他逐漸成為在工作中不思進取,在專業技能上沒有突破的落後者。

被離職時,他一個身高一米八的壯漢眼睛通紅。自己扛著一個家庭的重擔,可是市場不考慮這些,公司更不考慮,它在意的是你能創造的價值。

並不是大家不同情弱者,只是世界上的規則只為強者存在。

20歲的光陰不再來

3

並非所有20歲偷過的懶都無法彌補,只是你要更努力堅韌,目標更明確,對自己更狠。

有一個胖了29年的朋友,在30歲前決定:我不可以再胖了。“別人都能瘦下來,為什麼我不能呢?”於是她開始減肥,並不是三分鐘熱度的雞血,而是有計劃有條理地列出需求,可利用的時間,還有適合的方式。

她公司有健身房,中午可以去慢跑50分鐘,工作日晚上的應酬推掉了,在家裡買了一組瑜伽墊做keep。合理利用時間,加上嚴格控制飲食,她並沒有在短期內瘦下來。你看,夢想很骨感,現實很殘忍。

因為身體機能的變化以及新陳代謝的減緩,30歲的減肥比20歲要艱難得多,與其盯著體重秤上的數據,不如盯著自己有沒有規律地運動飲食。三個月,變化很小;六個月,體型有了明顯變化;一年後,她終於穿上了喜歡的魚尾裙,比20多歲時更自信了。

並不是那麼快就能實現目標的,你要足夠堅毅,也要足夠相信。30歲會是更好的20歲,但只有自律的人,才有資格說:“我配得上更好的30歲。”

說到這個,很多人都開始慌了,怎麼辦,那我現在是不是應該抓緊學英語,抓緊換工作,抓緊學習一項新的技能呢?夢想可以臨時起意,可是目標要認真規劃。

或許在決定啟動新夢想之前,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熱愛什麼?我擅長什麼?什麼能為我提供經濟來源?

如果只熱愛不擅長,就處在窮開心的狀態,如果只擅長不熱愛,就是“有錢無聊”的境地,而熱愛又賺不到錢,那就“只是個夢”了。既熱愛又擅長,還能提供經濟來源,可以說是最最完美的職業了。

如果是選擇培養習慣的話,可以不功利地考慮經濟,但也要嘗試用一些方式選出內心需求的技能,而不是既想早起鍛鍊,又想學習英語,最後哪個計劃都沒有執行徹底。

在最近看的一本書《只管去做》中,作者給出一個判斷你應該怎麼選擇培養哪個習慣的方式,因為一般驅動人去做一件事的內核有兩種,一種是熱情,一種是痛苦。

可以列出一個表格,分為熱情、痛苦和時機三個維度,以10分為滿分進行打分,判斷哪個是自己想養成的習慣。在足夠有限的時間裡,你一定要挑選內心渴望的,而不是任由自己的心路隨大眾搖擺。時間管理,做的是減法,而不是加法。

就像“斜槓青年”的標籤越來越流行,但它應該是一種探索路徑而不是最終目標。通過發散思維多嘗試幾種工作,從而挑出能夠持續下去的,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提高核心競爭力,而不是滿足於某個頭銜,任何一個拿出來都是“半瓶子晃盪”的業餘水平。

年輕時,總覺得這個世界配不上自己,它太糟糕了,而自己有無限生機,可以揮霍,也可以創造,可是慢慢地才發現,是自己的努力配不上想要的那個世界。

當你才20來歲的時候,你有機會成為任何一個人,但請努力,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20歲的光陰不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