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火燒30萬曹軍面無懼色,火燒藤甲兵為何卻說“必損陽壽”?

孫雪涵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為何會說必折陽壽?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諸葛亮精於算計,善於用兵,自幼抱讀史書,通曉天文地理,五行八卦,能未卜先知,未出茅廬而定三分天下,在三國中幾乎神一樣的存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南方蠻夷經常襲擾蜀國邊境,諸葛亮為了能夠安心北伐,於是率軍南征,趙雲建議不可武力使南蠻屈服,應當讓他們心悅誠服。


於是諸葛亮採取七擒七放的策略,最終也取得了南蠻孟獲的折服,發誓永不再謀反。然而在最後一次擒獲孟獲之時,諸葛亮曾火燒孟獲所邀請的烏戈國三萬藤甲兵,諸葛亮本人也痛心疾首,並且仰天長嘆,死傷無數,必損陽壽,這究竟為何,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赤壁之戰是正義之戰,直接關乎孫劉聯盟的生死存亡。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親率八十三萬大軍南征,企圖橫渡長江,一舉殲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兩家在赤壁一帶殊死反抗,再加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得人心,可以說赤壁之戰孫劉聯盟是正義之師。如果不進行堅決的抵抗,孫劉都會被消滅,這樣漢室也將不復存在,所以諸葛亮火燒曹軍,面無懼色,這就應該是曹操得到的報應。


再者火燒赤壁諸葛亮並不是真正的劊子手。火燒赤壁,諸葛亮只是孫劉聯盟劉備的使者,他是協助周瑜抵抗曹操的。據《三國演義》記載,周瑜和諸葛亮共同達成了火燒曹操的戰略目的。而周瑜和黃蓋上演了苦肉計,最終放火燒曹軍的也是黃蓋,並不是諸葛亮,所以火燒赤壁,諸葛亮並沒有很愧疚。


其次諸葛亮火燒藤甲兵,手段極其殘忍,藤甲並也全部陣亡。諸葛亮南征蠻夷真正的戰略目的不是為了消滅他們,而是防止他們尋釁滋事,維護南方的安定。而諸葛亮本人也採用了趙雲的建議——不戰而屈人之兵,可以說諸葛亮也是正義之師。孟獲自知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向烏戈國借三萬藤甲兵前來助戰。藤甲兵刀槍不入,進攻防守都很有策略,累的時候還可以將藤甲脫下來,放在水中,士兵坐在上面順流而下。因此藤甲兵讓諸葛亮折損了很多人馬。諸葛亮心生一計,讓魏延連敗十五陣,丟棄了很多營寨,終於把藤甲兵引入山谷。


諸葛亮放過縱燒,由於藤甲極其容易燃燒,有沒有水源,燃燒時幾乎沒有辦法脫下來,於是三萬藤甲並在山谷中哭天搶地,痛苦掙扎,死壯慘烈,無一人生還,第二天惡臭難當,可以說諸葛亮的手段真的是惡劣,二諸葛亮本人也感覺到自己做了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因此才說必折陽壽。


再次諸葛亮一直相信鬼神之說,這也為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埋下伏筆。諸葛亮在三國中也是最喜歡裝神弄鬼的了,巧借東風,火燒上方谷諸葛亮又相信天命難違,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死前遺命:四人抬棺往南走,繩斷便下葬,由此足見諸葛亮相信鬼神之說。諸葛亮火燒三萬藤甲兵,這些人並沒有太大的過錯,只是前來助戰的,諸葛亮下手狠毒,他自己也不禁覺得要折損自己的陽壽。最主要是,這樣做已經違背了南征的初衷,大肆殺戮違背了諸葛亮自己的意志,他自己覺得良心上過不去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我們就來看看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具體經過吧,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七擒孟獲,最後一擒就是火燒藤甲兵,孟獲被諸葛亮第六次抓了之後,就請烏戈國主兀突骨率著三萬藤甲兵來幫助。

這個藤甲實在是了得,是山澗石壁上的藤經過多重工藝和處理,沾水不溼,可以用來渡江,刀箭不入,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這種藤甲不怕刀槍,但怕火呀,而且諸葛亮還是用火的高手,可能他們久在西南,不太瞭解中原的情況。

諸葛亮讓魏延偽敗,留下了很多糧車,將藤甲軍引進了盤蛇谷,然後用橫木將谷口給堵住,而諸葛亮早就安排馬岱在盤蛇谷裡藏了很多火炮,而糧車裡面裝的都是火藥,火起後,整個場景確實是很慘。

三萬藤甲兵的死狀實在是有點恐怖,諸葛亮邊看邊流淚邊嘆息說,我雖然有功於社稷,但是必折損陽壽呀,其他人也是不忍心來看。

諸葛亮每次擒拿孟獲的時候,所造成的損失其實都不大,只有這一次,將三萬藤甲兵用一種很殘忍的方式殲滅了,諸葛亮是想收復南中地區的,這些藤甲兵很無辜的,諸葛亮其實並不想殺死他們,而且是用這種方式。

諸葛亮的敵人是魏軍,所以諸葛亮在用火燒上方谷的時候,是沒有這種想法的,而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所做的事情是獻火計(周瑜也想到了),草船借箭,借東風,也就是說燒死曹軍的,是周瑜和黃蓋,而不是諸葛亮。

而周瑜在打江陵的時候,肋部中箭,受了重傷,第二年病逝,而黃蓋在赤壁之戰的時候,也中箭掉入了水中,幸好被韓當所救,也就是說折陽壽的人是周瑜和黃蓋。

不過,就從三國演義的邏輯來說,火燒藤甲兵折陽壽的情節,主要是為諸葛亮在五丈原用祈禳之法增加壽命,七星主燈被魏延一腳帶風給撲滅,而做鋪墊,諸葛亮明白自己失敗的原因,這就是天命呀。


歷史簡單說


不知道這個火燒三十萬曹軍指的是不是赤壁之戰,但不管是火燒30萬曹軍,還是火燒藤甲兵,這都是演義裡的說法,真實歷史並非如此。在演義裡,孔明也不止燒了這些,還有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上方谷等。

而為何唯獨在火燒藤甲兵時,說了必損陽壽,這應該是演義裡的漏洞了。這裡就不談正史,按照演義的思路來解釋一下吧!

古人做了壞事,就會說損了陰德,損了陰德,則會折損陽壽。這裡孔明說必損陽壽,自然指的就是他覺得自己在這場戰役中太過於殘忍了!

首先,他燒的是藤甲兵,藤甲本身就懼火、易燃,被燒後相比其他戰役中的士兵來說更加痛苦,存活的概率更低。在其他戰役中,若被燒傷還估計能被搶救下,穿了藤甲遇到火就註定死翹翹了。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殺裡,穿了藤甲遇到火殺與火攻,要扣兩滴血了。火燒藤甲兵太過於殘忍,藤甲兵死的太痛苦!

在演義裡諸葛亮也是看到對方的三萬藤甲軍被燒得互相擁抱,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全部死於谷中,臭不可聞,才哭著說出了這句話。

其次,演義裡向來是尊劉貶曹,對於曹操稱其為曹賊,他的手下自然是助紂為虐。在其他火戰中誅殺曹軍是替天行道。但藤甲兵不同,藤甲兵是孟獲從烏戈國借來的,並不是曹軍的那種的不義之師。

其實演義安排諸葛亮說這句話也有為後文做鋪墊的作用。演義中的諸葛亮設定是神通廣大,什麼都懂,死亡自然也是測算出一二。他這裡說損陽壽也是為了後來自身早逝於五丈原做鋪墊。正因為他火攻損的陽壽太多了,損的甚至都不讓他借七星燈來續命的地步了!



演義中這樣安排不僅是為將諸葛亮神化,更是為了突出他的忠心,為了輔劉成就大業,不惜犧牲自己陽壽。不過諸葛亮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確實也配的上這波神化!


夏目歷史君


這是演義故事中的問題,那就用演義的角度來答吧。諸葛亮火燒曹兵和火燒藤甲兵性質是完全不同的,無論是政治目的還是軍事目的,甚至結果,都是完全不同的。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凡事既要照顧蜀漢的利益,又要根據天道變化而行,所以即使算無遺策,也違反不了天意,因此即使知道“火燒藤甲兵”會折壽,這也是無法避免的。諸葛亮去世時五十四歲,無論原因是什麼,終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火燒博望坡)

諸葛亮火殺曹兵,一次是在博望坡,諸葛亮第一次作為劉備的軍師,出謀劃策。當時,夏侯惇帶著十萬兵馬進攻劉備,諸葛亮拿著劉備的劍印,指揮心裡既不服又不爽的關,張,並趙雲等人。結果,夏侯惇被一把大火燒得打敗,關,張乃服。因夏侯惇的大敗,曹操又派曹仁帶領50萬大軍出征,來到新野,被諸葛亮先是火燒,後被水淹,殺得曹仁狼狽不堪。後來,赤壁之戰,諸葛亮又借來東風,幫助周瑜黃蓋打贏這場戰爭。但是,這幾次火燒,博望坡和新野,諸葛亮的目的是打退曹魏的進攻,並非以消滅為主,夏侯惇,曹仁等大將也全身而退了。赤壁之戰,諸葛亮只是“幫廚”,主燒的“大廚”是黃蓋,再說這是完全對立的陣營的一場大戰,也是生死之戰,所以消滅敵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這是火燒曹兵的性質和背景。

(藤甲兵)

火燒藤甲兵是有根本區別的,戰後,諸葛亮當時心情要矛盾複雜得多,這是發生在諸葛亮七擒孟獲,最後一次擒孟獲發生的事。孟獲連續被擒放,於是請來烏戈國國主兀突骨帶三萬藤甲兵來助戰。藤甲兵讓蜀漢士兵的箭射不進,刀砍不斷,連精銳的魏延軍都被他們打敗。而且蠻兵的藤甲還可以浮在水上,士兵困了,可以直接坐上面,順流而下,靈活使用,十分難纏。諸葛亮來到盤蛇谷,根據地形,說了句“天助我也”,便心生一計。於是,讓魏延詐敗誘敵,引兀突骨並三萬藤甲入谷,斷了谷口,引燃火藥,三萬人要麼被火藥炸得頭臉模糊而死,要麼被火燒得捲曲而死,十分慘烈。


諸葛亮看到這番情景後,不禁垂淚,雖打贏了,但是損陽壽呀。諸葛亮心情如此複雜矛盾傷心,最直接的原因是此計太決絕,三萬人馬並兀突骨無人生還,死狀惡臭不堪,有違人道。第二,七擒孟獲,性質屬於平叛,重在降服,不適合殺戮過多,結仇過多。第三,孟獲也差不多要降服了,一旦如此,這些人也是蜀漢的子民呀,藤甲兵也可能為蜀漢所用呀。第四,演義是雖然有誇張的成份,即使再誇張,對一介小國烏戈來說,損失三萬士兵,差不多是要滅國了。所以,想到這些,諸葛亮能不垂淚而心痛?這一仗完全是得不償失,諸葛亮甚至說出“必損壽也”。


大飛熊ヽ騎士


因為諸葛亮違約了!

鑑於火燒藤甲兵的橋段出自《三國演義》,那就以三國演義的內容為主要依據來分析孔明折損陽壽這件事。

諸葛亮又叫諸葛孔明,在《三國演義》裡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男主角。在早期與劉備打天下的時候,諸葛亮可以說是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火燒曹軍30萬都是小意思,在東吳舌戰群儒僅憑一張嘴就說動孫權一起對抗曹操,才是逆天級的存在!

(舌戰群儒)

縱觀諸葛亮的奮鬥歷程可以發現,支持他的除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之外還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所以在早期他幾乎沒有失手過。就拿赤壁之戰借東風來說,要知道在長江流域,東風在吹來的時候有能將海洋中的潮溼空氣一併帶到這裡,所以很容易聚集積雨雲。也就是說,隨著東風來的還有可能是大雨哦。

想一下赤壁之戰時,周瑜準備好火船趁東風殺奔曹營,還沒找到目標就迎來了瓢潑大雨,那麼也就沒有火燒赤壁這個經典戰役了。

諸葛亮也失手過,就是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的時候,能掐會算的諸葛亮竟然沒算出上方谷當天有雨,結果功虧一簣還把自己淋出了病。為什麼諸葛亮會在這裡失手,一會再說!

(大雨傾盆的上方谷)

那麼,這股力量到底是誰的呢?

我認為是老天爺的!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中國歷史的走向是統一的。雖然皇帝都稱自己為天子,但只有統一王朝的皇帝才算是真正的天子!因為,天子代表的是老天爺的嫡長子,而嫡長子只有一個!


諸葛亮一心匡扶漢室,在當時來看,這擁有不容置疑的正統性。所以,老天爺決定幫助諸葛亮。於是,諸葛亮協助劉備打敗了曹操,又奪取了西蜀和漢中,漸有一統天下之勢!

可是,火燒藤甲兵這件事將一切扭轉過來。

藤甲兵是孟獲從烏戈國借來的,這個國家在東南方向,按照方位來看應該屬於老撾柬埔寨一帶的方國。

藤甲兵身穿藤條甲,刀槍不入但有一個缺點,由於藤甲被油浸泡過,所以遇火即著。諸葛亮利用這個缺點將藤甲兵騙人山谷中,將出口堵死,放火把藤甲兵燒個一乾二淨。

看到慘狀,諸葛亮說了:“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諸葛亮一生指揮大軍殺人無數,這次竟然愧疚,這是因為烏戈國並不是蜀漢的敵國,藤甲兵也不是蜀漢的敵人,因為孟獲的原因才遭此大禍。

但是,諸葛亮為了收服孟獲定下七擒七縱的計策,又不能殺掉始作俑者孟獲,這就讓這次戰鬥缺少了正義性和最起碼的公平,而多了殘忍。

所以,雖然打敗了藤甲兵,但蜀漢背上了殘忍的名聲。由於中原正統王朝是仁義的化身,結果連帶把蜀漢的正統地位也陪進去了。

也就是說,諸葛亮平定孟獲之亂的所作所為,讓他做出了不可原諒的違約行為。

諸葛亮看到被燒死的藤甲兵,知道與老天爺的合作算是終結了。所以在說損陽壽之前加了一句這是有功於社稷滴,希望老天爺聽到後能原諒他。可惜啊,老天爺因為這件事把蜀漢都拋棄了,諸葛亮所謂的為社稷著想的理由也就顯得蒼白無力了!

此後,形勢逆轉了,諸葛亮雖然可以全心全意北伐,但每次都功虧一簣,有時候失敗的竟然極為詭異。

第一次北伐,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只好退回漢中。要知道馬謖可是諸葛亮心腹大將,防守戰打成這樣真不應該!

第二次北伐,糧草不濟,再一次功虧一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時期就被兵家始祖強調又強調,管後勤的李嚴水平很高,但不善於和人合作,出了事還喜歡溜肩膀,諸葛亮用他管糧食真是昏了頭。

以上也可以說是缺少老天爺的幫助使諸葛亮能力下滑,但最詭異的是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的時候。當時大火四起,就在司馬懿父子以為命喪此地的時候竟然下起了大雨,得以讓司馬懿父子逃出生天。聯想到數十年之後司馬家族統一天下建立晉朝可知,曾經庇護諸葛亮的老天爺,已經站到了司馬家族一方。

所以,自從火燒藤甲兵之後,諸葛亮就知道,缺少老天爺的幫助,自己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啥時候累死啥時候算吧,這才說了:“......必損壽矣!”

當然,最後老天爺還是看走眼了。司馬家對少數民族過於好了,結果引狼入室讓中原戰亂了數百年!


歷史風暴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正史上並無記載,出自於小說《三國演義》。

作為《三國演義》中的第一神人(或者第一妖人),諸葛亮堪稱玩火的專家:

剛出茅廬不久之後,諸葛亮在博望火燒夏侯惇,立下第一功;接下來在新野,諸葛亮又是一把火燒的曹仁丟盔棄甲;赤壁之戰中,火雖然不是諸葛亮放的,但東風可是他借來的;在諸葛亮南征孟獲期間,諸葛亮又是一把大火把突骨兀的藤甲軍燒的一乾二淨;在北伐期間,諸葛亮設計把司馬懿父子圍在葫蘆谷火烤,結果天降暴雨功虧一簣。


縱觀《演義》中,被諸葛亮燒死的人不少數,但諸葛亮唯獨在火燒藤甲之後嘆息這是折陽壽的,為何?

我們先看一下,在諸葛亮這五次玩火中,除了火燒藤甲,其餘四次都是針對曹魏集團。這樣就好理解了,《演義》以劉備集團為正統,曹操集團為篡國賊,諸葛亮火燒曹魏士兵,那是為了光復漢室,屬於替天行道。既然是替天行道,自然不會折損陽壽了。

但是藤甲兵就不一樣,他們來自南方的少數民族,雖然作亂,卻沒有奪取漢室江山意圖,而且他們本來就屬於未開化的民族,諸葛亮一把火把他們燒的滅族,手段還是顯得有些殘忍。

其實《三國演義》中對此也有過說明:

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諸葛亮再怎麼燒曹魏的士兵,也沒有燒絕,但是這南蠻烏戈國,在此次火燒中所有人都化為灰燼,整個種族都沒了。諸葛亮此舉有為天和,折損陽壽也是應當。

而諸葛亮為了蜀國的江山社稷,不惜折損陽壽,也從側面體現了諸葛亮為了蜀漢死而後已的精神。

再者,這藤甲兵,身穿的藤甲都是用油浸泡過的,一遇到火攻,必死無疑,死狀更是慘烈無比!

另外在網上還看到某位大神的解釋:

藤甲經過油泡,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噁英,而二噁英不僅具有致癌作用,還會損壞人體器官,諸葛亮吸入了大量二噁英,損壞了身體,所以才會折損陽壽。


小鎮月明


首先這是三國演義情節,所以只在演義之內討論。

有人說,諸葛亮一生用兵,無過於“水火”二字。孔明從初出茅廬開始,先燒博望,再燒新野,赤壁借風,因他而亡的燒死鬼也不少了。為什麼只有在火燒藤甲兵以後,才說“必損陽壽”呢?

火燒藤甲兵的情節,出現在第九十回、《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中。

且說孟獲被孔明幾擒幾縱,始終不肯心服,但自己又實在打不過。萬般無奈之下,手下帶來洞主獻計說:東南方有一烏戈國,那裡的特產藤甲,用山藤浸油反覆晾曬製成,刀箭不如。不如去向那裡求援。


孟獲到烏戈國求助,國主兀突骨一口答應,派兵三萬前來幫助。藤甲刀槍不入,所以蜀軍吃了大虧,連打幾個敗仗。孔明看出藤甲的弱點,雖然刀槍不入,但是用油浸來之作,肯定是易燃物。於是用詐敗誘敵的辦法,把藤甲兵引進盤蛇谷裡,放上一把火,把藤甲兵全部燒死。

孔明在山谷上方觀戰,見到谷中的慘狀,不禁喟然長嘆:

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孔明垂淚而嘆曰:“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左右將士,無不感嘆。

為什麼之前用火攻時,孔明沒有這種感慨呢?這是因為,諸葛亮並非因為殺人而感嘆,是有另外的原因:

孔明歸到寨中,升帳而坐,謂眾將曰:“……藤甲雖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見火必著。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烏戈國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數想必不會很多。現在一下死了三萬,還都是壯年男性,族群的存續一定會受到很大影響,說不定就此滅族了。就是孔明所說的“不留種類”。

斷掉一個民族的傳續,這當然是大罪過。

但是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所以為了“有功於社稷”,諸葛亮也只好選擇“必損壽矣”的這一條路了。


北門猿


諸葛亮南征蠻夷時,火燒孟獲請來的三萬藤甲兵。面對大火中的哀嚎遍野,他痛心疾首,仰天長嘆:“死傷無數,必損陽壽”。

可是他在博望坡火燒夏侯惇,新野放火燒得曹仁是丟盔棄甲。赤壁之戰,曹操傷亡過半。

上方谷司馬懿差點葬身火海,這些戰爭無不是死傷無數的,諸葛亮為何都不曾面無懼色,而唯獨在火燒藤甲兵時說了“必損陽壽呢”?

有書君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火燒藤甲兵是諸葛亮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的,感受最真切。

諸葛亮在南征蠻夷時是作為主帥,親自策劃並目睹了那些藤甲兵被大火吞噬,從掙扎到化為灰燼的過程,殘酷而且血腥。

那些畫面深深衝擊著諸葛亮的內心,讓他產生了很大的負罪感。

而火燒曹軍,他作為軍師坐守在大後方,只是策劃者而不是最後的執行者。沒有在現場,感受不到那種悽慘,也就沒有多少感覺。

其次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立場不同,身份不同,心態當然也不一樣。

曹操是簒漢反賊的代表,他統治下的追隨者自然是亂臣賊子,屬於助紂為虐。

在諸葛亮的心裡,自己包括劉備一方的蜀軍是匡扶漢室的正義之師,他是傳統士大夫忠君愛國的政治思想理念。

他們兩方是敵對的,勢如水火的。

自古戰場上殺伐是難免的,不是你死 就是我活,而且大部分與曹軍交戰,是曹操主動挑起的戰爭,是侵略者,對劉備他們來說是生死攸關的決戰,勝利了向前推進,失敗了則死無葬身之地。

是一場自衛的反擊戰,沒有損害天道的地方。

所以火燒曹軍是“替天行道”,而孟獲的藤甲兵是屬於蜀國內部叛亂,只是來助戰作亂的。

並沒有奪取漢室江山的意圖,燒死的只是受到蠱惑矇蔽的無辜的西蜀子民,自己人和敵人相比,感情上自然不能等同。

再者,火燒藤甲兵手段太過殘忍,而且無一人生還。

藤甲懼火、易燃,燃燒時幾乎沒有辦法脫下來。

被烈火焚燒炙烤而死相比火攻曹軍來說更痛苦殘忍。在山谷中哭天搶地、哀嚎遍野、垂死掙扎,死狀可謂恐怖而慘烈。

因為孟獲的屢教不改和蜀軍的艱難處境,諸葛亮只好痛下心來,大火截斷了山谷兩端,堵死了他們逃生的可能。

三萬藤甲兵全部死難,他們是南方的少數民族,屬於尚未開化的,對於一個小部落來說,損失了三萬青壯年,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讓國中的孤寡老幼過上了無依無靠的生活。

而對於火燒曹軍,也並不是想趕盡殺絕,目的是想擊退他們的進犯,給曹軍將士留下了逃跑生還的可能。

諸葛亮知曉這樣做會折損陽壽依然這樣做,是為了徹底降服孟獲,為了蜀國的安定,才可能安心北伐。

歸根結底是為了蜀國的江山社稷,彰顯了諸葛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也為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七星燈無法續命做了鋪墊。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一個“火”字將諸葛武侯神話,這是《三國演義》的獨特魅力!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生共放了五把大火,前三把火(火燒博望坡,新野,赤壁)燒出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也燒出了自己光輝的前途,最後一把火(火燒上方谷)則是留下了無盡的遺憾!然唯獨第四把卻是燒得百感交集,心中愧疚,以致發出了“必損陽壽”之言,這便是著名的“火燒藤甲軍”。想當年諸葛亮初出茅廬時,火燒曹軍數十萬尚無顧慮,為何南征時,不過火燒三萬藤甲軍卻發出如此感慨呢?在我們看來主要有兩大原因

戰爭性質不同

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都是為了自保的防禦戰爭。時曹操南征,孫劉為求自保,抵抗曹操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燒博望坡大敗,火燒新野大敗曹仁,火燒赤壁直接解決了曹操對南方的侵犯,按小說之言,這是正義的自衛戰爭,所以縱使諸葛亮燒殺了數十萬曹軍,依然毫無懼色。

而火燒藤甲軍則大不相同,這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是諸葛亮為了征服南方少數民族,主動發起的戰爭,和當年曹操南征孫劉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在小說中我們也能看出當時諸葛亮南征時的自責和矛盾心理。

火燒藤甲軍罪孽過於深重

雖說火燒藤甲軍不過三萬人,在人數上遠比不上當年諸葛亮火燒曹軍的數量,但其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方面,是火燒曹軍所不具備的。

其一:殘忍程度遠勝火燒曹軍;藤甲兵所穿的藤甲雖然刀槍不入,但遇火即燃,時諸葛亮用計將藤甲兵引至於一狹長的山谷,用火攻之,三萬藤甲兵被困在山谷中根本沒有任何求生的機會,只聽見一片哭天搶地,痛苦掙扎,最後無一生還。第二天,山谷中瀰漫著一片屍臭,可謂十分慘烈,這可比火燒曹軍時要陰毒多了。

其二:這是滅種之戰。這一點是最為關鍵的,時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後有言:

“吾今此計,不得已而用之,大損陰德。……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

其中說到了“不留種類”,這意思大概和絕後就差不多了!想國王兀突骨在死在了這場大火之中,這對於烏戈國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很有可能這個民族將會因此而滅絕,國王死了,國家的防禦力量也沒了,這個民族還有什麼希望呢?

這便是諸葛亮為何心中愧疚,發出“必損陽壽”的原因。

當然,其實諸葛亮的這五把火都是小說之言,其中火燒赤壁乃周瑜之謀,所以大家也不必過於當真!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孔明燒曹軍燒了不止一次,加上燒的孟獲軍,至少五次。之前的火的確面無懼色,燒藤甲兵真是“必損陽壽”,容我分析給大家聽。

(《三國演義》火燒博望坡前劉備、諸葛亮)

火燒博望坡

第一次是在博望坡的新官上任第一把火,這裡的情節蠻有趣,因為諸葛亮將關羽、張飛、趙雲甚至是劉備都派出去了,自己卻在城中喝茶,弄得關、張很不痛快。劉備為了大局著想,就和了稀泥。

夏侯惇進軍過程中哈哈大笑,認為徐庶在曹操面前誇口的諸葛亮就是一匹夫、村夫。然後就悲劇了,延續著曹軍逢笑就悲劇的慣性。夏侯惇軍被燒。結果就是曹軍人馬自相踐踏不計其數,餘下曹軍被殺的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關羽、張飛對諸葛亮的不滿)

此次戰鬥是因為曹軍怕火燒,自相踐踏亂了陣腳,再被劉軍掩殺所致。真正被火燒死的,應該有限。

火燒新野

這火燒的也是迫不得已,人不夠,火來湊,能正大光明的較量,誰放火啊。一般都是弱者才放火。比如後來的赤壁和夷陵都是如此。

那這次燒的是曹仁、曹洪的十萬兵馬。故技重施,待他們進入民宅,將火箭射入,引起大火,留東門讓他們逃走,他們多半還是死於自相踐踏和掩殺而非火災。後來關羽放水,淹死了不少人,這是諸葛亮的主意,關羽實行的。水淹比火燒的慘狀會略輕些。

火燒赤壁

這招是諸葛亮和周瑜的主意,卻是吳軍來實施的。主要將領就是黃蓋。這場大火也算是正義的自衛之戰。結果是什麼呢?

結果是“曹軍著槍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計其數”。雖然這也是孔明的主意,卻不是他完全參與的。正義的理由也不會折壽。

火燒藤甲兵

這次燒才是真的造業。因為這是活活燒死的。之前的戰爭沒有像這次一樣,戰術這樣單一、純粹和殘忍。雖然說是為了平定後方,但是還是算侵擾南中,沒有那麼正義。

(《三國演義》諸葛亮知天命的落寞)

藤甲兵刀槍不入,將領很是頭疼,孔明卻認為這戰爭勢在必得,看到一谷,更是大喜。諸葛亮因殺人損壽而垂淚,但是之前也曾大喜過。

結果就是“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場面異常慘烈,3萬藤甲兵皆死於火燒。

燒司馬懿

這次失敗了,司馬懿困於谷中,左右皆堵。但是天降大雨,諸葛亮失算了,諸葛亮到底還是一個人,主角光環已經失靈。這是天命,無法阻擋。

自打關羽死後,蜀漢的基調就明顯從轟轟烈烈走向了一片昏暗。有時候連諸葛亮的“妖術”都不靈驗了。相信大家都看在眼裡。而且諸葛亮不能太妖了,否則書就寫不下去了。後期的諸葛亮更像一個人而非一個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