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農民的孩子,卻不願再當農民了

東北農村

導語:有人說,中國農民最苦。經濟好的時候身先士卒出賣廉價勞動力,經濟不好的時候首當其衝受害。市場化的今天,為什麼宣傳中所說的改革紅利,農民一點都沒有享受到?一位農民出身,研究農村社會的博士生,當面對身為農村婦女的母親時,卻感到了無力——讀了這麼多書,依舊無法幫助母親解決任何問題,而且,也再也回不去農村了……到底,誰應該背這個鍋。

前陣子母親來電話,說家裡的6畝土地打算種上果樹,問我啥意見。

我說挺好的,你想種就種吧。

母親覺得我在外面見多識廣,對市場行情的判斷肯定比她更準確,但實際上她自己的很多想法比我更周到。母親只斷斷續續上過兩年小學,認識幾百個漢字,作為一名農村婦女,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她總是非常操心地去盤算,去嘗試各種營生。生活給了她智慧和經驗。而我,一路讀到碩士、博士,是一個讀書讀傻了的書呆子。

因為工作關係,這些年我接觸過很多的農民,也包括果農。我當然知道種果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大的風險。一是病蟲害和自然風險。這個不必多說。二是市場風險。這些年農產品滯銷的新聞每天都在上演,豐產不豐收的故事太普遍了。看到辛苦勞動的果實爛在地裡,那種絕望,幾乎每一個果農都經歷過。然而,即便如此,我還是很積極地回應母親的想法,大體有兩方面原因。

我們是農民的孩子,卻不願再當農民了

一是種糧食確定不會賺錢,種果樹還可以碰碰運氣。我家位於華北平原的腹地,一馬平川,沃野千里,農業耕作條件非常好。以往都是冬小麥和夏玉米兩季輪作,小麥和玉米畝產都超過一千斤。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這裡稱得上是一塊風水寶地,養育了眾多的人口,當地人頗有小富即安的幸福感。然而,在工商業時代,作為糧食主產區的華北平原,經濟明顯落後了,在全國都失去了存在感(每年冬天的霧霾除外)。過去二十多年,城市的房價不知翻了多少倍,物價也漲了很多倍,但糧食的價格始終穩定在很低的水平。農民種糧食,扣除各種成本,每畝地的收益少得可憐。辛辛苦苦一年下來,還不如出去打一個月零工。最近這兩年,國家為了壓縮玉米產能,國有糧庫大幅降低了玉米的收儲價格。

2015年之前,玉米收儲價格還是一塊多錢一斤,2015年價格就掉到六七毛錢一斤了。農民種地幾乎不掙錢。國家的意思是說玉米太多了,農民不要再種玉米了。可對於農民來說,不種玉米,還能種啥呢?對此,國家沒有給明確的指示,而是要農民自己去評估市場供求狀況,根據市場行情去調整。是呀,我們已經是市場經濟了,農戶作為市場主體,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命苦不能怨政府,點背不能怪社會。然而,作為一個只有六七畝土地的小農戶,怎麼可能去評估全國市場的供需狀況,做出科學的決策?再說了,農業生產受到氣候、光熱、植物生長期等條件的限制,當地適合種什麼,都是被決定的,怎麼可能隨便更改。前些年有一家園林公司,流轉了村裡上千畝的土地,種上了綠化用的花卉和樹苗。母親覺得很可惜,那可都是很好的耕地!可是,種糧食又實在也掙不到錢,母親這才想到種果樹,不求有多少收入,但求心理上好過一些,好歹沒有把土地給荒廢掉。

二是農業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已經很低了,種什麼已經無關緊要了。父母都是六十多歲的人了,按城裡人的標準,他們早該退休了,可他們還是停不下,仍然想著趁身體還行,為自己攢點養老錢,減輕子女的負擔。他們自己也知道,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從農業上獲得很高的收入。可他們當了大半輩子農民,沒有其他就業技能,只會從土地上打主意。而今我和妹妹都已經各自成家立業,都不再是家裡的經濟負擔。既然父母想種果樹,索性就給他們種著玩玩吧,種多種少,收多收少,都關係不大了,權當是老有所樂,鍛鍊身體了。

這是我家鄉的情況,典型的老人農業。這也是全國許多農村的一個縮影。農民老齡化、農地非糧化,已經成為一個普遍性問題。

在廣大的山區、丘陵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耕地拋荒的現象非常嚴重。

我們是農民的孩子,卻不願再當農民了

南方種地的農民

在華北、華東的平原地區,由於耕作條件好,機械化程度高,土地基本沒有被拋荒,然而許多土地也不再種植糧食,而是種上各種經濟作物,甚至種上樹木和花花草草,供遊客觀賞。

想起我的爺爺奶奶那輩人,打了糧食,總要存在家裡的大缸裡,滿滿幾大缸的小麥,夠吃一兩年的。幾個大缸放在房間,很佔地方。但他們說,以前捱過餓,餓怕了,只有守著糧食才安心。

父母這輩的農民,已經不再在家裡存糧食了。小麥收割後,直接在地頭上就被收糧食的糧販子拉走了。需要吃的麵粉,也要花錢從市場上買。他們不會擔心市場上買不到麵粉。

然而這些年,看到大量的耕地被建成工廠,修成公路,或是種上花草樹木,父母一輩人開始擔心了,人們聚在一起閒聊,經常會提起一個問題,好好的土地都不種糧食了,將來人們吃啥?他們提出這個樸素的問題,完全是出自本能。然而,他們卻永遠也找不到答案。國家太大了,制度太複雜了,老百姓哪裡會想明白。

現在城市裡的年輕人,多數已經不會關心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了。個人的生存已經很艱難,哪有心思去思考國家大事。

像我這樣“受過高等教育的有志青年”,吃著地溝油的命,操著中南海的心,關心國家糧食安全,平時留心收集資料,心裡也沒個數。農業部每年公佈的數字,糧食都是增產的,可是,這個數字究竟是真是假,有多少水分,誰能說得清呢?我發現不光是我這個小人物,接觸到的很多農業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對糧食安全也是各有各的說法。

當然,也有不少人說,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本不用擔心糧食問題。農民不種糧食,是因為糧食供過於求,價格低,當糧食緊缺的時候,價格就會上漲,就會刺激農民去種糧食。價格機制會自動調整供求關係,要相信市場的神奇力量。記得很多年前,一位我非常敬重的師長對我說,當糧食緊缺到一定程度,價格高到一定程度,城市市民的陽臺上都會種滿糧食。陽臺上種糧食,我腦補了一下這個情景。好吧,我承認我的腦洞不夠大。要等到陽臺上都種滿糧食,那糧食得多緊缺呀,糧食價格得多高呀。恐怕等不到陽臺上的糧食成熟,社會早就已經崩潰了。

我們是農民的孩子,卻不願再當農民了

凋敝的東北農村

還有人說,中國人多地少,水資源緊缺,自己生產糧食不划算,美國、巴西、阿根廷,地廣人稀,大把的土地可以種糧食,還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在開放的經濟體系中,我們可以出口工業品,進口糧食,發揮比較優勢。我承認,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確實不需要百分百自給自足,可是,我們是一個擁有將近14億人口的大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養活中國這樣規模的人口。再說了,糧食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戰略產品,糧食的自給率關係到一個國家主權。糧食上被人掐脖子,會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有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有錢還怕買不到糧食?資本家會放著生意不做?前陣子美國對中國的芯片禁運,舉國譁然。是的,有錢還真買不到糧食!或者,要糧食可以,要乖乖聽話,當好小弟。

這些年,國內一些所謂的專家,把城市的高房價歸咎於國家的耕地保護政策,認為國家為了保證糧食安全,劃定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耕地保護政策減少了建設用地的供應,導致了高地價,進而推高了房價。他們極力主張放棄耕地保護政策。高房價這個鍋,背得真是冤枉。要知道高地價不是因為大城市缺少適合建設的土地,而是政府為了賣個好價錢,控制了建設用地指標。

幸運的是,我們國家的糧食自給率目前還維持在80%以上。如此,我們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更有底氣。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取得了輝煌成就,但工農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也變得非常懸殊。對於這種差距,國家的政策要負很大的責任。

首先,在工業和農業的關係上,為了支持工業的發展,農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當初為了加入WTO,為工業品打開國際市場,我們在農業上做出了較大的讓步,承諾的農產品平均關稅率僅為15%左右,遠低於6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大豆關稅在1999年就降至3%,2008年更下調至1%。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卻不是農業強國。美國土地既遼闊,又肥沃,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基礎條件比我們好很多。更重要的是,美國大農場還享受政府高額的補貼,佔到其收入的40%。正因為如此,美國生產的玉米、大豆運到中國的港口,比我們自己生產的還要便宜。沒有關稅壁壘的保護,國內的農產品受到嚴重的衝擊。

在國外進口大豆的衝擊下,我國國產大豆已經全軍覆沒。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糧食進口13062萬噸,較2016年增加13.9%,其中大豆進口9553萬噸,而同期國內生產的大豆不足1000萬噸。

如今,玉米也岌岌可危。

2017年玉米的進口量為283萬噸,看起來數量不多,但是,國產玉米主要是用作飼料,而同樣可以作為飼料的玉米的替代品(酒糟、高梁、大麥、木薯等)的進口量很大,合計2000多萬噸。正是這些進口的飼料,擠佔了國產玉米的市場空間,導致國產玉米銷售不出去,庫存壓力巨大,國家不得不通過壓低價格的方式,壓縮玉米產能。農民為此承擔了代價。

有人說,我們在出口工業品上賺了大錢,自然要在農業上有所讓步,國際貿易就是要相互讓步,不能兩頭佔便宜。站在整個國家的角度來說,這句話沒錯,但是,國內不同群體的利益是不同的,有人是獲利者,有人是利益受損者。在這個博弈的過程中,農民雖然人數眾多,卻是最弱勢的群體。

其次,在區域發展政策上,為了支持沿海工業省份,內地農業省份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誰都知道土地上種糧食的收益遠遠趕不上種房子和種工廠。可是,人總是要吃飯呀。總是要有人種糧食呀。為此,國家制定了糧食主產區、主銷區政策。也就是說,主產區要多種糧食,承擔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而主銷區可以少種糧食,多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

農業大省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國家800個糧食生產大縣,貢獻了75%的糧食產量,卻有100多個是國家級貧困縣。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省份已經屬於缺糧省份或者維持緊平衡,其中,海南、青海、福建、浙江、上海、北京等自足率只有12%-56%。只有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少數幾個省份還屬於糧食輸出省份。正是靠這幾個省份,我們才能在整體上維持較高的糧食自給率。

今年有幸在東北地區走了一圈,見識到了國家的大糧倉。一望無際的東北平原,到處都是玉米、水稻。東北地廣人稀,平均每戶人家都有上百畝土地。即便如此,種地的收入仍然不足以支撐家庭的生計。東北的農村人口流失非常嚴重,看起來非常蕭條。

東北的國營農場,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從開墾北大荒那時候起,幾代農墾人就在東北的黑土地上默默奉獻。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獻了青春獻終生,獻完終生獻子孫”。

東北也不是沒有條件建工廠,要知道改革開放前東北的工業化程度是全國最高的。在改革開放時代,東北作為新中國的長子,承擔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使命。

借用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心安理得享受著一切,不知去感恩。

然而,一個社會,如果不能善待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們,這個制度就是有問題的,不可持續的。總是讓老實人吃虧,老實人慢慢就不夠用了。

而今,國營農場職工的子女已經不願子承父業了。他們選擇去南方的城市。

作為農民的孩子,我們都不願意再當農民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此,國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重大的戰略調整。我們期待著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