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一族名人真是夠多的,滿滿的兩大頁啊,百家姓之陳氏一族

陳氏一族名人真是夠多的,滿滿的兩大頁啊,百家姓之陳氏一族

陳氏一族名人真是夠多的,滿滿的兩大頁啊,百家姓之陳氏一族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名為氏姓陳。

陳氏一族名人真是夠多的,滿滿的兩大頁啊,百家姓之陳氏一族

陳姓是全球華人、韓國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江蘇省、香港、澳門以及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是第一大姓。中國姓氏密度圖冊中,陳姓分佈與閩海民系的分佈範圍極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廣東沿海皆極高密度,呈極深紅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長三角呈次深紅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間,在北方遊牧民族的地區極少分佈。南方地區陳姓位居第一大姓,則在北方地區位居第七大姓,超過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大約5.1左右。全球約達9800多萬之眾。

陳氏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臺灣省和廣東兩省,陳氏約佔當地人口的10%以上。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於陳氏族人過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壓力,有礙於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時經朝中的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合議,宋仁宗准奏,決定採取雙分流的辦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賜編號,將家族財產列為291份,將陳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入住的田莊達290餘處,致使義門陳氏遍植於華夏四方,這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人口分流和遠距離的動遷行動。這些陳氏徙居新址後,家家門口都掛起“義門”燈籠。

潁川世澤,太丘家聲。天下陳姓源出於潁川(河南長葛)。東漢時,陳實系胡公滿之43世孫,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著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泉州仙遊(今天莆田市仙遊縣),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勤奮好學,文采出眾。當時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裡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臺,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臺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臺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在陳氏分流遠遷之時,陳宗俞(系滿公之80世孫)在潤州任職別駕。攜子孫遷居丹陽珥陵越塘,成為丹陽陳氏始祖。《丹陽縣誌·城廓》載,“越塘橋,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陳誠建。”陳誠之4世孫陳震,在越塘生兩子,長子陳東,次子陳南。陳東死於1127年,年42歲。有遺腹子,取名嗣宗。《丹陽縣誌·廕襲》載,陳嗣宗以父陳東之廕襲,授迪功郎。陳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陳明,由越塘遷往珥陵花家渡。陳明為花家渡陳氏始祖。

陳氏一族名人真是夠多的,滿滿的兩大頁啊,百家姓之陳氏一族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諡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勝(?-前208),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湯,漢族,西漢山陽瑕丘人,漢帝國大將。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保衛西漢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陳寔(104-187),東 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

陳琳(?-217),漢末文學 家。字孔璋,東漢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陳登,字元龍,下邳淮浦(今江蘇漣水西)人。為人爽朗,性格沈靜,智謀過人,少年時有扶世濟民之志,並且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二十五歲時,舉孝廉,任東陽(治今江蘇省金湖縣西)縣長。

陳宮(?-198年),字公臺,東 漢末年呂布帳下謀士、大將,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

陳群(?-236),三 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

陳震(?—公元235年),字孝起。荊州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陳壽(233-297),西 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 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國志》。

陳霸先,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保衛了漢文明和漢文化,讓飽經戰亂的南國大地脫離了水火,有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階段開創了我國江南文化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動亂時期。陳霸先受到重用不久,就遇到了“侯景之亂”, 是梁朝末年,東魏降將侯景發動的一場反叛梁朝統治的戰爭。公元549年,侯景攻入了梁朝都城建康,梁朝皇帝被困餓死。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諡號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氐、羌族人民紛起響應,眾至十餘萬,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王。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 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

陳伯之,南朝梁大將。

陳稜(?-619),隋將領。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褘,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玄奘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陳碩真(620—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莊裡(今浙江淳安縣梓桐鎮)人,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義軍的女首領。自稱文佳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的女人。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

陳堯叟(961—1017),四川南充人,字唐夫,陳省華長子。端拱二年(公元989前)已醜科狀元,授光祿寺丞、直史館,歷任河南東道判官、工部員朗,升廣南路轉運使、廣南安撫使。

陳堯佐(963—1044),四川南充人,字希元,陳省華次子,端拱元年進士及第,歷任魏縣、中牟縣尉,知朝邑、真源諸縣。

陳堯諮(970—1034),四川南充人,字嘉謨,陳省華第三子。鹹平三處(公元1000年)庚子科狀元,歷任將作監丞、通判、團練副使、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工部郎中、永興軍節度使、安國軍節度使、武信軍節度使等職。

陳文龍(1232—1277),莆田人,莆田玉湖陳,宋代抗蒙古軍隊民族英雄,保衛莆田,陳文龍全家殉城,滿門忠烈,其從叔陳瓚、弟陳用虎,族人陳吊眼皆忠貞不屈,為國捐軀。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宋鹹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幹以私”之譽。

陳瓚,莆田人,男,宋代抗蒙古軍隊英雄。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宋代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紹熙四年(1193)進士第一。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

陳友定,福建人 ,男,元朝福建行省參知政事和軍事將領,參加平定 福建 福州 、莆田、泉州等地的亦思法杭兵亂。

陳亮,元末明初詩 人。字景明。

陳明遇(?-1645),南明抗清義軍首領。遇一作選。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陰(今屬江蘇)典史,被當地人民推為抗清義軍首領。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畫家。浙江諸暨人。

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

陳確(1604-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後改名確,字乾初。明諸生。曾受學於劉宗周。

陳永華(?-1680),鄭成 功謀士。字復甫,福建同安人。

陳子龍(1608-1647),南明抗清將領、文學家。

陳忱(約1613-?),明末清初小說家。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號雁宕山樵。

陳貞慧(1604-1656),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蘇宜興人。字定生。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

陳玉 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

陳維崧(1625-1682),清文學家。江蘇宜興人,明左都御史陳於廷之孫,陳貞慧之子。

陳恭尹(1631-1700),清詩人。字元孝,號半峰,晚號獨漉山人。廣東順德人。

陳潢(1637-1688),清水利家。字天一號省齋,浙江嘉興人。

陳廷敬(1639-1712),清代政治家,原名陳敬,順治帝賜子"敬",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山西澤州人。順治年間進士,選庶吉士。

陳明智,清崑曲演員。江蘇蘇州人。

陳宏謀(1696-1771),清臣。廣西臨桂(今桂林)人.

陳端生(1751-1796),清文學家。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

陳修園(1753-1823),清醫學家。

陳豫鍾(1762-1806),清篆刻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陳鴻壽(1768-1822),清篆刻家。

陳壽祺(1771-1834),清經學家。

陳文述(1771-1843),清詩人。

陳沆(1785-1825),清文學家。

陳連升(?-1841),清抗英將領。湖北鶴峰人。

陳奐(1786-1863),清經學家。

陳立(1809-1869),清經學家。字卓人,

陳喬樅(1809-1869),清經學家。閩縣(今福建閩侯)人。

陳澧(1810-1882),清學者。

陳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學家。

陳開(1822-1861),清末天地會首領。

陳得才(?-1864),太平天國將領。

陳坤書(?-1864),清太平天國將領。

陳湜(?-1896),清將領。湖南湘鄉人。

陳啟沅(約1825-約1905),清末資本家。廣東南海人。

陳阿林,清末上海小刀會首領。即陳亞林。

陳寶箴(1831-1900),清維新派。

陳虯(1851-1903),清改良派。

陳熾(1855-1900),清末改良主義者。

陳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清代澤州(山西晉城市陽城縣)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後改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

陳修治:近代名醫,生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自幼隨泉州蔡宗玉習醫,對中醫醫理醫術均有長足進步。

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

其他陳姓名人有西漢將領陳立;南朝陳皇帝文帝陳蒨、廢帝陳伯宗、宣帝陳頊;北朝北魏大臣陳建;唐畫家陳閎;明畫家陳淳;清學者陳啟源,詩人陳訏等。

陳獨秀(1879-1942),安徽懷寧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發起人和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司令,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行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

陳濟棠(1890—1954年),陸軍一級上將,1935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委,第一集團軍總司令。

陳紹寬(188910.07-196907.30),前國民黨陸軍、海軍一級上將。

陳少白(1869——1934)出生於江門市郊外海鎮南華里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與孫中山、尢列和楊鶴齡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1895年入興中會,1897年赴臺灣設立興中會臺北分會。1900年奉孫中山命回香港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為了宣傳革命,他還成立了“採南歌”、“振天聲”、“振天聲白話劇”等劇社。遺作有《興中會革命史要》 、 《興中會革命史要別錄》等文獻。

陳銘樞(1889~1965),字真如,廣東合浦曲樟(今屬廣西)客家 人,民主革命家、北伐將領。從軍而信佛。任民國政 府軍事委員、廣東省政府主 席、代理行政院院長,建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系民國時代國民黨上將,鐵四軍的元老。民革的創始人之一。

陳果夫(1892-1951),名祖燾,字果夫。浙江吳興東林鎮人。民國時期政治人物,是國民黨內右派。1926年,陳果夫當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監察委員,任中央組織部代部長。

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其美、陳天華、陳少白、陳作新、陳獨秀;經濟學家陳岱孫、陳翰笙;文學家詩歌王子陳昂;詩人陳三立、陳忠遠(即阿袁);學者陳望道;著名堪輿家陳賢金;教育家陳寶泉、陳鶴琴;法學家陳守一、陳瑾昆;國際法學家陳體強;人口學家陳長蘅;政治人物陳希同,陳水扁,革命家陳延年、陳喬年、陳潭秋,紅軍將領陳昌浩、陳壽昌、陳淺倫,抗聯將領陳翰章,愛國將領陳安寶,愛國民主人士陳叔通、陳此生、陳其尤、、陳紹寬、陳銘樞,書畫家陳沫吾,篆刻家陳飈風,油畫家陳若文,愛國華僑陳嘉庚,國民黨官員陳果夫、陳立夫、陳友仁、陳布雷、陳儀,國民黨將領陳炯明、陳濟棠、陳誠、陳大慶,北洋軍閥將領陳宦,漢奸陳公博、數學家陳景潤、陳省身,地理學家陳述彭,大地測量專家陳永齡,古生物學家陳旭,生物學家陳楨,動物學家陳義,昆蟲學家陳世驤,農學家陳鳳桐、陳友康,土壤學家陳恩鳳,林學家陳嶸,植物學家陳煥鏞,苔蘚植物學家陳邦傑,遺傳學家陳楨,藥理學家陳克恢,醫學史家陳邦賢,醫學家陳無咎、陳中偉,針灸學家陳少宗,微生物學家陳文貴,寄生蟲學家陳心陶,心理學家陳立、陳大齊、陳元暉,電子學家陳芳允,電子學教育家陳章,冶金學家陳箎,造紙專家陳彭年,陶瓷學家陳萬里,紡織專家陳維稷,服裝教育家陳東生,建築師陳植,實業家陳六使,銀行家陳光甫,社會學家陳達、陳紹馨、陳序經,史學家陳垣、陳其泰,魯迅學家、詩人、文學家陳忠遠(即阿袁),香港歌后陳慧嫻,香港歌手陳百強、陳慧琳、陳冠希,盛大網絡董事長陳天橋,盛大網絡首席運營官陳大年,新華都集團董事長陳發樹,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慈善家陳光標,YouTube聯合創始人陳士駿(美籍華人),經濟學家、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中國臺灣男藝人陳建州,財經作家陳潤,臺灣歌手陳信宏(阿信) 內地演員陳東、陳寶國、陳道明、陳佩斯、陳坤、陳紅、陳曉旭,內地歌手陳紅、陳明、陳楚生 。

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兼任副總理。

陳賡(1903-1961),湖南湘鄉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陳雲(1905.06.13-1995.04.10),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副總理,傑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奠基人之一,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領導人。

陳錫聯1915.1-1999.6.10,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湖北省紅安縣人,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第九、十、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顧委常委。

陳再道(1909年-1993年),湖北麻城人,上將軍銜。武漢軍區原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是中央軍委委員,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會常委會委員,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陳再道回憶錄》。

陳士榘(1909.4.14日~1995.7.22日) ,湖北省荊門市人。中國共產 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 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國現代國防工程的奠基人。

陳奇涵(1897-1981),號聖涯,江西省興國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陳光(1905.02.24 - 1954.06.07)原名陳世椿,湖 南宜章縣慄源堡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代著名將領。

陳三立(1859~1937)江西義寧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之子,國學大師陳寅恪和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陳三立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

李政道,本姓陳,5世祖改姓為李, 本祖是陳姓。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的曾祖父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部下,太平天國失敗後隱姓埋名改用母姓李。

陳忠遠(1975~),今用名阿袁;溫州永嘉人。詩人,學者、魯迅學家。 陳忠遠(即阿袁)曾先後出任溫州市主流媒體暨北京國家級媒體記者、編輯,北京國家級出版社編輯,現兼任特聘教授與百科學術委員會委員等。撰有《唐詩故事》、《宋詞故事》、《詩詞正韻》、《藥愚對韻》、《魯迅詩編年箋證》、《歷代名流詩文公案直判》、《魯迅先生的心裡話》和《詩祖陳子昂與女皇武則天》等10 餘部專著500多萬字。這些著作大多由人民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和中國青年出版社等出版發行。此外還編著由明代馮夢龍先生原著《四書指月》析分而成的《論語指月》和《孟子指月》等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陳孟恢:浙江嘉興人,曾被公費派去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交流訪問,回國後致力於生物學教學,曾在上海法科大學、嘉興第一中學教書,如今子孫滿堂,現有一日式洋房在嘉興南湖湖畔,陳孟恢的子孫分佈世界各地,青 島、嘉興、以及國外都有其兒女。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今為修水)人。國學大師,中華民 國時期就是全國著名的教授、歷史學家、詩人、學者。曾任清華大學國學院導 師;解放後,陳先生曾任中山大 學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職。著有《陳寅恪集》等。

陳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陝西富平,曾擔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陳希同,四川 安嶽人 ,男,前北京市委書記。

陳子仙:晚清圍棋國手。

陳光標,1968年出生於江蘇省泗洪縣天崗湖鄉,祖籍安徽省五河縣,先後畢業於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企業家、慈善家,中國致公黨黨員,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的捐款總額已超過了20億,幫助特困戶逾70萬。

陳興道越南古代軍事家,陳朝皇族、名將,南定美祿縣即墨鄉人。曾於13世紀率領陳朝軍隊,成功擊退蒙古軍隊的兩次入侵,成為越南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之一。

陳亞先1980年軍人政變後推舉陳亞先博士擔任蘇里南總統兼總理職務,2年後去職。

陳一白(楚寶、維邨、南琛)-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防空情報電臺總檯首任少將總檯長,中日首次空戰陳一白將軍指揮偵報日寇情報電訊精確,高志航少校第一次擊落日機,他們對日空戰立下第一功。從此中國抗日戰爭正式打響。

陳衣凡上將空軍總司令、駐約旦大使。1938年任空軍第八大隊第14中隊分隊長,5月19日23時半中國空軍遠征日本本土散發傳單三人之一。

陳布雷-著名評論家,被稱為蔣介石之文膽。

陳果夫國民黨政治人物

陳立夫-國民黨政治人物

陳樹人-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

陳豪人中共早期統戰工作領導人,被軍統暗殺

陳友仁-國民政府外交官,與英國談判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陳中和臺灣四大家族之一 陳姓的創始者

陳衡哲中國女作家。生於江蘇省武進縣,原名陳雁鳥,字乙睇。筆名莎菲

陳仲金越南帝國首相陳樹菊臺灣著名女慈善家。

陳炳廷臺灣企業家。陳香梅前美國“白宮出口委員會”委員

陳文茜前民進黨立法委員,現任政論性節目主持人

陳菊現任高雄市長陳天橋中國盛大集團總裁

陳維昭前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陳文村前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陳良宇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

陳至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中華義門陳福建仙遊人氏。陳楨捷 新加坡非主流電臺“TAN900”節目總監兼音樂總監與電臺主持人。

陳俊偉新加坡非主流電臺“TAN900”行銷總監兼創意總監與電臺主持人。

陳丹青著名畫家。

陳炳德中央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華義門陳江蘇南通人氏。

陳奎元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科院院長

陳儒家號德民。著名出版家、學者,國家高級政工師,中華義門陳江蘇東海人氏。中華學者協會副主席、中華文化出版社總編輯、中山文學院院長,南京遠東書局創辦人。著有各類文集、專著10餘部,主編文學、社科等各類書籍1700餘種。

陳建國前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

陳國令解放軍南京軍區政治委員。

陳麗春越南共和國第一夫人陳文香

越南共和國總統陳德良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

陳冠希香港演員

陳碩修(石修) 香港演員

陳耀輝(陳十三)香港亞洲電視編劇

陳慧嫻香港歌手陳百強已故香港歌手陳慧琳香港歌手陳慧珊香港藝人陳思齊香港藝人陳啟泰香港亞洲電視藝員陳煒前香港亞洲電視藝員,1996年亞洲小姐冠軍陳嘉穎(珈潁)香港亞洲電視藝員陳秀雯香港亞洲電視藝員, 歌手陳彥行香港亞洲電視藝員陳忠和中國女排教練陳日君天主教香港教區前主教陳婉嫻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陳鑑林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陳偉業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陳志全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陳家洛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陳淑莊前香港立法會議員, 前中西區區議會民選議員,選舉委員會法律界代表, 大律師,公民黨黨員, 公共專業聯盟委員陳樹英新界西區議員, 前區域市政局議員。陳智思前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陳曉東香港歌手陳家欣(泳兒) 香港歌手陳妙瑛前香港藝人 陳仕文 香港配音演員、演員、藝術工作者陳志雲前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營運總經理陳佩琳香港亞視新聞主播、高級記者、助理監製陳凱欣NOW-TV新聞主播、副採訪主任、專題節目監製陳曉蓉香港無線新聞財經組高級記者兼主播陳佩瑩VTC傳媒事務經理,前香港無線新聞主播兼記者陳可辛香港電影導演陳嘉上香港電影導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