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流行討論原生家庭

為何現在流行討論原生家庭

昨天我又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有一個很作的媽是什麼感受?》然後,各路神仙把自己的奇葩媽全部展示了一遍。然後幾乎大家得出一致的結論,這些媽根本不是作,而是有精神病人格障礙等。

各種貶低,詆譭,打媽,暴力,過多的干涉子女的生活,亂翻子女隱私,亂刪別人東西,只要是子女的就隨便亂弄,毫無界限感。

當然這屬於比較嚴重的情況,但是多多少少父母都會有各種類似的一些狀態。

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問題下的答案,找到自己和父母的縮影。

那如果是這種情況,那原生家庭讓我們感受到的傷害,可以說就是一個社會現象了。

而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現象。

下面我說兩個點,來討論這個問題。

1。原生家庭真的是帶來了傷害了麼?

2。為什麼現在流行討論原生家庭的傷害?

一個一個來。

1。原生家庭真的有傷害麼?

其實你可以很容易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你爺爺奶奶一般會有相同的毛病在,你父母上展現出來。

爺爺奶奶的父母,自然也會有相似的問題。

也就是說,一個家族的性格是可以代代相傳的。

為什麼性格傳遞?

其實答案用生物學的概念解釋就很好解釋。

就是模仿。

0-6歲的時候,孩子出於對父母的模仿行為,造就了他的性格。

你會發現,你長大了之後,你的很多性格和父母真的是一模一樣。

尤其是缺點。

其實優點也繼承,只是說,缺點總是我們否認的。

這個模仿也可以用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就是,一種關係的內化。

按我們中國俗話講的就是,言傳,身教,更多的是身教。

故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那麼,這個時候就要問了。

原生家庭的傷害到底有沒有?

比如,父母小時候是不是也是遭受了原生家庭的傷害。

爺爺奶奶小時候是不是也是遭受了原生家庭的傷害。

為何現在流行討論原生家庭

其實,是有傷害的。

他們也一樣,甚至,他們的遭受的傷害更嚴重。

比如我一個同學的母親,從小就被父母打到大,沒有一顆牙齒是健康脫落,全是被打掉的,而且對她管控是極其嚴苛的。

她發誓自己有孩子,絕不會打孩子,也不會變態的讓孩子受強烈的管束。

所以,我那個同學整體童年還是很幸福的,她媽雖然對她有溺愛,但至少不會像她外公那樣對他。

至少沒有暴力,沒有嚴格的管教。

當然也有問題比如溺愛,不過相對而言,可能會好過於上一代,畢竟父親也會扮演一個嚴格的角色。

所以他總體的境況是要好於上一代人的。

故,可能的情況是一代不一代好,越往前推,其原生家庭的狀況更糟糕。

只是因為,他們當時這個問題,並不太嚴重,因為有更重要的問題。

更重要的問題產生,導致並不能把原生家庭的問題定義為傷害。

因為,那個時候,父母能夠把你健康養大,就是對你最大的恩情了。

比如,我一個發小,他的爺爺就給我講過。

他們小時候,他有7個兄弟姐妹。

結果5個都死了。

餓死的,得病死的,失蹤的。

大部分都是病死的。

你說,這個時候,是不是活下去更重要?

大家那個時候,考慮的根本不是什麼心理問題。

你能生存下去就是贏家。

當然,我說的都是農村情況,肯定階層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這種傷害,或者,物質保障越好。

而是生存問題,物質問題,能夠保障這個,能夠把你養大你沒有死掉,對那個時代的大部分人來講,那就是最大的恩情了。

儘管這個原生家庭的心理問題存在,但是面臨一個更大的問題的時候,他就可以被忽略了。

為何現在流行討論原生家庭

然後,我那個發小的父親也是同樣的觀點,他父親也是農村到城市裡打拼出來的。

我去他家坐客的時候,從小就告訴我們,只要能夠把你們養大,還能受教育,那就算是對得起你們了。

其實,在他的世界觀裡,這句話是沒有問題的。

在民國的時候,49之前,我們中國的識字率5%不到。

受教育的真是太少數了,更何況活下去都難。

79年恢復高考,那個時候能上高中都算高學歷了,不像現在大學生這麼多。

至少,讓你受了教育。

不然,你看很多留守兒童,還有很多,農村孩子,中學輟學,甚至小學輟學的有的是。

誕生在那樣的環境,你的選擇是很少的。

明顯,確實我發小父親,已經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了。

可為什麼,現在會這麼大面積的討論原生家庭的傷害呢?

我們進入下一個問題的回答。

2。為什麼現在流行討論原生家庭的傷害?

答案是,時代進步導致原生家庭的反思。

改革開放40年,進步到今天。

物質和生存問題基本上已經解決,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定律的話,就是底層的,安全感,食物問題的解決了。

那麼就往上走,去解決家庭和歸屬,愛的問題。

整個社會的需求層次提高了,那麼自然這個時候,家庭關係,愛,歸屬感,就會成為整個社會的問題。

也就是說,看似是一個很大的毛病,其實反而是因為社會進步的產物。

很簡單,一個人,連飯的吃不上,天天擔心自己會被戰爭,疾病弄死,是不太會考慮更高的需求的。

比如舉個簡單的例子,我認識的很多農村90後,在北京打工的。

我會跟他們聊天,問他們父母是不是愛自己,有愛的,有不愛的,有關係好的,有關係不好。

但就算是關係好的,愛的,我問他們是怎麼愛自己的。

他們都會說,就是把你養大,健健康康,給你出錢上學就是最大的愛了。

我問,那會不會關心你們的心理問題,情緒問題什麼的?

他們會說農村人真心不講究這些。

故,就是一個需求層次提高的問題。

以前低級的需求都沒有解決,就無法向上衍生。

如果整個社會都已經不太擔憂下面的需求,他就會更多的考慮更高級的需求。

更高的需求,就會有更高的問題。

也就誕生了我們現在原生家庭的討論的大浪潮。

所以,如果以後整個社會連這個問題也解決了,那就會追求更高級的,比如,自尊,社會認同,自我實現了。

這是一個因素。

還有就是,互聯網,心理學的興起。

本質上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就是心理學的概念。

嚴格意義上講,就是西方的文化進入中國,引起整個中國社會的不適感,但由於為了現代化進程的進步,導致的一個成長轉型的陣痛。

也就是說,本質上互聯網+心理學都是西方傳過來的。

我們學習,並且以人為鏡,以其他國家文化為鏡子照見了我們民族文化的一些不足。

所以才引起了這麼強烈的思考和討論。

互聯網無疑是一個放大鏡而且是一個非常快速的連接全世界人民的工具。

不過,討論這個問題的還是80後,90後居多。

我相信,慢慢的,會引起很多父母的反思,至少,我看到了很多父母也在這場轉型中,反思了自己的問題。

只不過這個過程還需要一個時間。

當然也許大部分人是不願意反思自己的,那也就會被社會淘汰了。

時代的進步是不會隨著人的意志作為轉移的。

總結一下,①原生家庭傷害確實存在,只是,老一輩的人被更底層的需求所困擾,故而忽略了。

而原生家庭討論流行的情況是社會進步的產物,是整個社會需求上升的產物,是和西方文化碰撞的結果。

同時有了互聯網這個工具,集體的在網上暴露出來。

不過,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

我特別提出來。

改變自己的性格就很困難了,更何況是一個民族的性格。

我們每個民族都有一種文化,其實,文化本質上就是一個民族性格。

按照榮格的理論,就是這個民族的集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就是集體的性格和共性,特質。

那麼,現在這一代80後,90後,開始提出原生家庭的傷害。

無疑確實是,對整個民族文化和性格,的集體反思。

就是,我們的家庭是不是在造就一個不和諧,不幸福,不包容的環境。

我們確實是需要去反思,需要去提出來,甚至需要去吶喊。

其實很多時候也是善意的大家,是希望父母也能夠平等的尊重自己的子女。

反思過去我們曾經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有錯誤,希望得到更多的改善。

為何現在流行討論原生家庭

可是,改變是痛苦的,而且,假如父母改變,基本上是要顛覆他們之前的世界觀,他們才可能改變。這等於否定了他們的一生。

換自己,其實也很難改變。

所以,提出反思只是個開始,對了,既然問題暴露出來了,接下來該怎麼辦?

你是指望父母去面對問題,改變了去把果實給你,還是你去承擔這個責任?

我個人認為,最大的解法就是,先遠離傷害,和家庭保持距離。

自己去面對問題,強大到能夠包容他們的時候,再去幫助他們。

不然,自己不改變,總是說父母,其實那種代際傳遞的性格還是不會變的。

還是會以同樣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你的下一代還是會遭受同樣的家庭的輪迴。

問題沒有解決,會代代相傳,就像不能解決生存問題,不能解決找老婆問題的人都絕種了。

所以,陽光下沒有新鮮事。

既然社會進步到今天, 過去父母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沒有面臨的問題。

今天你面臨了,你開始面對了。

我個人覺得,就要自己去面對這個問題,扛起自己的責任。

不然,不去解決,還是會傳給下一代,下一代繼續抱怨原生家庭的問題。

我也相信,能面對的也是少數人,不然,大部分人都不至於天天在網上去討論這些,抱怨父母。

說句感恩的話,其實這個社會創造的條件已經足夠好了,父母能夠給的也足夠多了,不要再去像個小孩子一樣去索取了。

物質問題幫你解決好了,給你提供了遠遠優於他們過去的教育環境,安全環境,良好的衣食住行,父母都快老了,還要陪著你去解決更高級的問題?

難道你是想把他們榨乾不成?

《走向共和》中,李鴻章說了一句話,一代人只做一代事。

他們的那一代人的事業,把物質基礎已經提供好了,不可能完全解決問題,剩下的事情就交給下一代去完成了。

大國崛起絕不僅僅是物質積累這麼簡單,文化精神也是更重要的一面,故這就是這一代人年輕人,要面對的就是上一代人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精神文化的問題。

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了,美國第一個華人州長駱家輝的發言。

 當我第一次宣誓就職華盛頓州長時,我講述了我的家族故事。一百多年前,我的祖父在未滿二十歲時從中國來到美國,靠給人家做傭人換取英文課程。他那時所在的地方距離華盛頓州長的官邸僅僅一英里。但是我的家族花費了一百年時間才走完這一英里。——駱家輝

剛開始駱家輝父輩們只是給人做傭人,但一代一代的努力,解決一個一個問題,才讓他當上了美國華盛頓州長以及商務部部長。

大概家族崛起就是一個跨世紀的馬拉松接力棒。

有的人不願意接過這個棒跑下去,有的人半途而廢,有的人傳了幾代,突然有一代人不想跑了。

至少他們給的比上一代人多,這個接力棒如今傳到自己的手裡,是還回去,繼續抱怨,是放棄奔跑?

還是自己拿著這個接力棒完成屬於你自己的使命?

這個選擇的命題放在那裡,至於做怎樣的選擇,都是自己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