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劇本一部為名《鋼琴家 The Pianist》的電影。影片根據波蘭籍猶太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影片在上映的第二年斬獲第75屆戛納電影節的多項大獎:最佳改編劇本獎、艾德里安•布洛迪拿下最佳男主角,羅曼·波蘭斯基獲最佳導演,當之無愧。影片近3個小時卻並不顯得冗長,打動人的不是音樂,而是真實,是在殘酷戰爭面前卑微生命的頑強。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電影是以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視角來講述的。戰前的席皮爾曼在波蘭電臺工作,像歷史上諸多音樂家一樣,天賦藝術之靈氣,才華橫溢。溫潤如玉的鋼琴家,在華沙老城暖黃色的黃昏中,手指在黑白相間的琴鍵上舞動,便有肖邦的小夜曲恬靜空靈的旋律流瀉而出,那是怎樣溫柔繾綣的場景。然而,“二戰”、猶太人,這兩個詞語,將這個男人同人類的悲劇聯繫在一起。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二戰伊始,波蘭倫陷,席皮爾曼和他的家人飽遭迫害,他目睹了無數殘酷場景:黨衛軍逼著一群出逃的猶太人奔跑,然後開槍將他們一一射殺;瘋狂地闖入一個猶太人家庭,只因一名老人坐在輪椅上不能站起,便將他從高空中丟下,摔得粉身碎骨……席皮爾曼一家人心驚膽戰地躲著,從同胞被殘害的過程中,彷彿預見了他們的命運。於是,鋼琴家賣掉了琴和曲譜,與家人開始逃亡之旅。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他們一家人心酸地圍坐在華沙城邊的空場上,吃著用所有積蓄買來的分為數塊的小小奶糖,誰知這竟是他們最後的相聚。一家人被送上火車,與無數同胞擠在一起,唯獨席皮爾曼,因他認識一個給納粹當走狗的猶太警察而倖免。他瘋了一般地從鐵道邊跑回城中心,卻發現城中早已是一片無人的空曠之地。那列載著他家人的火車去了哪裡,電影沒有明說,但席皮爾曼從此孤身一人,失去所有至親。我看著畫面中席皮爾曼流淚的親人們,忽然想起,他們將被運往奧斯維辛集中營,毒氣室、焚屍爐是他們的歸宿,他們的靈魂現在還在那個人間地獄中囚禁。席皮爾曼在與親人訣別的那一天,在廢墟上下跪,淚流成河。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後在猶太抵抗組織的營救掩護幫助下,席皮爾曼躲過了一次又一次可能的抓捕和殺害,身心也飽受摧殘。隨著戰爭日益殘酷,幫助接濟他的友人紛紛死去,他不能露面,缺衣少食,身患重病,死亡在一步步地向他逼近。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他靠著活下去的堅強信念,靠一已之力逃出了絕境,但是等待他的是更大的危險。殺戮,飢餓,嚴寒,疾病時刻會將奄奄一息的他吞噬。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他象牲口一樣尋找摸索著一切可以吞進肚裡的物體,雖然冒著隨時被獵殺的風險。完全出於一種獸性的本能。這時,人的概念是模糊的。昔日丰神俊朗的鋼琴家,此時瘦削蒼白蓬頭垢面,內心困頓不堪,以至於面對心愛的鋼琴,他都不敢奏下一個音符,只敢將手懸空,默默比著動作……他的靈魂,正隨著這座城市逐漸死去。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一次在廢墟中尋找食物的時候,他被一名德國軍官威廉.霍森菲爾發現。本來以為難逃一死的他引起了威廉的極大好奇和注意,他不敢相信在這樣的環境他居然還能活下來。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在得知眼前這位襤褸佝僂骯髒不堪的流浪漢是一名鋼琴家時,他起初只以為他是名被戰爭嚇傻的瘋子,亦或只是想博得他的憐憫以期活下去的託辭,但在一架鋼琴面前,聽他彈奏了一曲——《第一敘事曲》,是一百多年前,肖邦感於沙俄侵佔波蘭而作的,亡國泣血之音。他伸出冰冷僵硬的手指開始彈奏,從最初的遲疑艱澀,到越發流暢。那琴聲是在血淚斑駁中浸了一遍又一遍,是不甘沉墜的呼嘯,是暴雨中高舉雙手的吶喊,是劃破“二戰”長夜的雷電,時則如泣如訴,時則如雷霆萬鈞,又如水銀瀉地,最後,是宣告呼吸頓止的強者。琴聲中,鋼琴家復活了。這位看似神智不健全的人憑藉自已精湛高超的琴藝讓他震驚得久久無語。這種殘酷的迫害蹂躪導致的反差深深打動和震撼了這位年輕英俊軍官的心靈。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他把席皮爾曼在這片廢墟中隱藏安置了下來,並定期給他送食物,在鏡頭下,有一個對食物的特寫:包裹整齊潔淨優質的麵包和新鮮富含熱量的魚籽醬,並還有一柄切面包的小刀,這和席皮爾曼的處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席皮爾曼面對這一切的呆怔非常到位的詮釋了威廉的內心世界:不是施捨,而是真誠的幫助和發自內心的尊重,一種超越身份,境遇,敵我,種族的尊重!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席皮爾曼靠著威廉的幫助在戰火紛飛中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隨著戰爭臨近尾聲,德國的戰敗已成定局,威廉帶著部隊奉命撤退轉移,去面對他個人,軍隊和國家不可知的未來和命運。在最後一次送食物中,兩人之間有段男人的對話,威廉把自已的軍大衣贈給了席皮爾曼,沒有過多的話語和性情流露,但通過鏡頭剛性的刻畫,二人內心早已建立了真摯的友誼,而不僅僅是當初的同情和憐憫,二人用盡可能輕鬆詼諧的語言和肢體動作傳遞著相互之間的信任,祝福,不捨之情。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戰爭終於結束了,轉戰中的威廉和他的部隊毫無懸念的被蘇聯紅軍俘獲,在當初關押波蘭猶太人的集中營內,已是傷痕遍體的戰俘威廉強烈的想要活下去,他向名剛被釋放的波蘭電臺小提琴家,席皮爾曼的同事呼救,想請他轉告席皮爾曼來搭救他,但遺憾的是還沒來得及說出自已的名字就被看守的蘇聯紅軍粗暴的阻止,又陷入殘酷的毆打和折磨中...。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當一切平息安定下來,得知消息的席皮爾曼前去打聽搜救,春天的原野上早已是物是人非,好像那場戰火從來沒發生過,一切都恍如隔世得那麼不真實...。

軍官走了,鋼琴家等到了波蘭光復的那一天。華沙的凜冬盡了,而那晚鋼琴家在軍官面前所奏的《第一敘事曲》永遠飄蕩在華沙上空,成為不朽。鋼琴家重回了他的藝術殿堂,在金色的演奏廳裡奏著鋼琴,只是,無數觀眾中,永遠不會再有那名軍官。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兩人從此再無緣相見。

軍官淪為了囚犯。他被蘇聯人放逐到了遙遠的西伯利亞。在那裡,一切都化成雪橇下兩條沾著血的生命線。軍官叫威廉•霍森菲爾德,救過幾十名猶太人,卻沒有救自己。後傳記學家從浩如煙海的資料中得知,威廉已於56歲那年不堪折磨和虐待死於集中營。他在永凍的冰原上絕望地向極光許願,許願能回到夢裡溫暖的巴伐利亞州,許願去赴一場鋼琴家席皮爾曼的演奏會,然後,在夢境中合上了灰色的雙眼。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而席皮爾曼一直從事著自已心愛的鋼琴事業,成為了人人景仰的鋼琴大師,享譽世界的他歷盡生死對藝術有了種別樣的理解,以88歲的高齡病逝於華沙。而軍官卻成為了冰雪底下孤獨的枯骨。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在這場故事裡,德國人有好有壞,猶太人有好有壞,歐洲人亦是。在這部鋼琴家的自傳電影裡,沒有憤怒,沒有控訴,只有最深的,超越人類種族界限的生命之愛的感激,還有對戰爭冷靜的思考。任何一群滅絕人性的劊子手身前都有幫兇。人們可以為自己的利益而棄他人乃至國家於不顧,也有人在硝煙餘燼中衣冠整齊地走過地獄,殺害正義的夥伴,腳踏死難者的骨灰,而世界炸裂後的野火依舊在天際燃燒……但也有人在苦難面前緊緊抓住命運,渴望生的希望;也有人將生的希望帶給人世,為此不惜在黑暗中行走……

二戰電影《鋼琴家》:一場生命的抗禮,殘酷的戰爭中的溫情與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